六支瑜伽及其流傳
索南才讓(許得存)
六支瑜伽作爲無上瑜伽部的重要密法之一,在《幻網經》、《時輪根本續》、《勝樂根本續》、《喜金剛本續》、《集密根本續》和《金剛大威德續》中都有所反映。《時輪根本續》從整體上把握,把分散的內容集中起來進行闡述,使之更加全面和完善。公元十一世紀初,隨著佛教在西藏的複興,六支瑜伽被譯介進來,一度盛傳,覺囊派把它作爲核心教法。十二世紀至十叁世紀早期,時輪法雖然受到冷遇,甚至被判爲外道法禁止流傳,但是作爲時輪法特殊法門的六支瑜伽仍然受到重視,除了覺囊派高僧外,布頓、宗喀巴和噶舉派的高僧都重修此法,並作了深刻闡釋。
一、六支瑜伽
六支瑜伽是圓滿次第修煉氣息時,于所緣境上進行的收攝、禅定、行風、持氣、隨念和叁摩地等六種瑜伽。在修行層次上,六支瑜伽已經超越觀想修,提高到專修氣息,使氣息不通過意念控製,而能自行截斷的高度,堪稱最高法門。《集密後續》說:“收攝及禅定,行風及持氣,隨念及等持,念六支瑜伽”。《喜金剛續》把“持氣”釋爲“持種”,“種”即“大種”義;“持種”,持大種之風。從大小宇宙講,大宇宙叫“風”,人體小宇宙叫氣”,按照佛教觀點,風、氣一體。《時輪後續藏》說:“瑜伽師以收攝觀見叁時諸法到達天空中間,以禅定心專注于此,舍棄外法相;由行風離命氣日月之行,能行于黑暗,離氣息出入,又以持支持明點。隨念所現自影如水中月,發放天空巨光;
以叁摩地修精滴在金剛至頂門之間,無垢樂滿注”。⑴意思是收攝修能觀見諸法皆空,如晴空,定修令心堅固于法空。然後,修“行風”,截斷氣息出入;修“持氣”,持守明點,隨念自身如水中月影,如幻如化。最後叁摩地修,令精滴從臍輪漸漸向上,經心輪、喉輪、額輪、抵達頂門,産生大樂感,消除一切煩惱。
六支瑜伽分類較多,各具不同相狀。《吉樣時輪後續藏》說:“時輪和合者,诤劫位衆生,獲得解脫因。收攝具十相,成爲佛之根;禅定不和合,運氣具矛劍,複又具十相,所取寶手印,隨念補羯娑(gyungmo古印度指低等級種姓,或低種姓之婦女)成爲持蓮花,叁摩地具輪”。“收攝”,趨入眼等五識及色等五境而收攝,以超越凡夫行境,直接趨入光明智慧之有。收攝十相爲煙相、陽焰、熒光、燈相、熾燃相、月相、日相、羅睺星相、局部相、全局相(見明點)。
禅定,分有境禅定五支及其各種境空色五有境之境,共十境,十境合一體,專心修煉。收攝和禅定有五次第,一是分別;二是智慧辯別;叁是歡喜,以慧觀修本尊,使心歡樂;四是樂,喜修本尊,使心安樂;五是專一,具樂之心人定,使一切世俗直境無生,心專緣欲天。《桑布紮續》等經續說,分別者,分別能依所依曼荼羅所生;智慧辯別者,由依所緣之心決定;喜者,觀想本尊,令心快樂;樂者,安樂于喜修本尊之心;叁摩地者,唯觀想本尊之心。
行風十相是根據氣的功能區分的,“由左右(二脈)令虛空及地等十曼荼羅氣融入中脈故分十。……十相由何執持,感受離障之蘊具有臍火之用,是寶手或寶生佛之本性”。⑵具體地說,行風十相是在臍、心、喉、額、頂的蓮花中,從氣上下行之份區別的。《勝樂上品釋》說:“爾後,謂行風者,阻止左右脈道,命氣入中脈道,周遍中脈,成寶瓶氣”。西藏學者認爲,修行風,氣入中脈時出現五相,一是身相,氣聚眉間而食于頂門;二是氣相,修行到一定程度,感覓不到氣息流動出入,若用心分別,則覺知氣息緩緩由兩鼻道出入;叁是心相,心住明空,兩者一體;四是見相,明見煙等相;五是夢境相,如夢見飛行和賽馬等。宗喀巴評論說,第一相對于般若乘和金剛乘的絕大多數修心者來說都有可能出現,它是緣身而修,在氣入中脈前可能出現,是迷妄相;第叁相是大小乘佛教的修心者都能見到的相,它不是以身爲方便,而是以瑜伽力令命氣入住中脈,是無上瑜伽部各經續所說的以身爲方便的特殊法,名叫“最極非決定相”;第四相有兩種,一是命氣入中脈後所現的相;二是心所現的相;名叫“極非決定相”;第五相對于未修叁摩地的人來說,有可能出現多種,叫做“極迷妄相”。
持氣,是命氣進入臍、心、喉、額、大根、水、火、風曼荼羅,住明點而不現者。
隨念。《集密後續》定義爲:“凡修諸隨念,如是作歡喜,是說名隨念”。《集密五次第論》說:“持氣之後,隨念原修本尊,從諸毛孔發出蘊、界、生處之本尊光相”。《時輪根本略續》則認爲,隨念補羯娑或戍陀羅女等低賤種姓婦女因之而感受歡喜,大手印專緣中脈而受樂。時輪法形成之時,佛教在印度已超于衰微,民間宗教盛行,影響到佛教,把修法和性行爲結合起來加以解釋。
隨念十支相:一是思;二是欲;叁是身次第;四是勝口枯蓮;五是不入食;六是抖動;七是瘋狂;八是極癡迷;九是心極迷妄十是昏迷,稱爲淫欲十位。
叁摩地。《集密後續》說:“等持方便與智慧,扼要述說一切法,運用球形法攝集,精進修行中間色,即刻修行圓滿慧,因此命名叁摩地”。方便是世俗谛的幻身,智慧是勝義谛,兩者融爲一體開發光明智慧;心注一境修定,證得自性無別。《時輪根本略續》的解釋更加詳細,叁摩地者,智慧諸相空性,方便無所緣,知與所知一體。由于樂,智慧色身或智慧體性沒有分別心。叁摩地十相,阻止地界、色蘊、毗盧遮那有輪,十氣堅固。
對于上述諸相,《時輪後續藏》總結說:“各相又分五,複又如何分,“從“阿”(a)及“迦”(ka)字。收攝境有境,諸等十種相,沒有趨入身。分別智及慧,歡喜不動樂,禅定心專注,氣及精進道。此道不紊亂,命氣入中脈,氣入明點中,二氣上下行。所取心專一,猛厲火光明,光明周遍身,隨念彼虛空。智慧方便,俱生之谛根,慧身叁摩地”。說明了各支的修持特點,所現諸相及感受。
二、六支瑜伽的流傳
六支瑜伽是在古印度慈愛奧義書所說的調息、製惑、禅那、靜慮、思擇、叁昧等六支瑜伽的基礎上形成的,《時輪根本續》等經典把它加義完善。因此,時輪法的傳播發展過程也是六支瑜伽的流傳過程,不可能撇開時輪法而單獨談六支瑜伽的傳播過程。
關于時輪教法的起源,第二章已作了介紹,它源自南印度,完善于西、北印度,班智達阇婁巴公開宣講,著《六支瑜伽論》解釋,第一次把六支瑜伽從《時輪根本續》中單獨提出來。公元十世紀,六支瑜伽法在印度傳播,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參修者越來越多,形成了不同的傳規。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大小時輪足傳規,無喻海傳規,日祥智傳規,那饒傳規,阿阇黎隱寂傳規、月怙主傳規等。特別是大小對輪足造選見,影響最大,傳播面最廣。大時輪足,本名妙吉祥金剛,爲阇婁巴的嫡傳弟子,得六支瑜伽真傳,精心修煉,深有領悟,有“小阇婁巴”的稱號。
十世紀後期,六支瑜伽法在印度的傳播達到高潮,解釋六支瑜伽的著作陸續問世,翻譯成藏文的有小時輪足的《六支瑜伽教授秘要》、《六支瑜伽要訣》,阿跋都底巴的《時輪六支瑜伽釋開目論》;吉祥金剛的《六支瑜伽秘密教授》;無喻海的《六支瑜伽》;日祥智的《六支瑜伽釋》;山隱自在的《六支瑜伽秘要》等。從此不難看出,由于時輪金剛法形成較晚,加上其中過多的性欲色彩渲染,又適逢伊斯蘭軍大舉入侵,在印度流傳的時間相對較短。十一世紀隨著西藏佛教的複興,和翻譯事業的日臻興旺,《時輪根本略續》及其釋著傳入西藏,六支瑜伽法隨之傳進來。根據譯傳時間,確定結覺·達哇歐色是第一個譯傳六支瑜伽法的西藏學者。藏文史籍記載,結覺·達哇歐色于1027年迎請印度時輪學者吉祥獅子進藏,合作翻譯出《時輪根本略續》的部分章節,是爲六支瑜伽傳入西藏之始。其後,譯傳此法者多達二十幾人。結覺·達哇歐色、熱·曲饒、卓·喜饒紮、定日·曲傑紮巴等四人的譯傳被稱爲“四先賢譯”。結覺·達哇歐色傳沖木·班瑪歐色等四大弟子;熱·曲饒譯規,在印度由大時輪足傳那爛陀巴(小時輪足);那爛陀巴傳妙稱;曼殊格底傳尼泊爾的遍吉祥;遍吉祥傳熱·曲饒。卓·喜饒紮從學于那爛陀巴的另一位弟子迦濕彌羅的月怙主。
迦濕彌羅班智達月怙主、曼隆巴、毗呼底(bihuti)、塔爾巴·尼瑪堅參、邬堅巴等人的翻譯,叫做“五中賢譯”。
班智達森寶和桑結衛巴二人的翻譯,叫做“二後賢譯”。
結覺·達哇歐色譯傳六支瑜伽秘訣和《六支瑜伽特殊略釋》;瑪·格衛洛追譯傳六支瑜伽教授;沖木·班瑪歐色譯傳六支瑜伽秘訣;阿底峽譯傳由上師歐協鍵和班智達月怙主所傳六支瑜伽秘訣;熱·曲饒譯傳班智達遍吉祥的六支瑜伽教授;咱米·桑傑紮譯傳贊巴覺昌傳承的六支瑜伽法,形成咱米傳規;熱瓊巴·多傑紮譯傳不空金剛所傳的六支瑜伽。
瓜譯師和熱瓊巴同師不空金剛,譯傳《六支瑜伽鬘》,把其中的時輪足傳的六支瑜伽傳給蔡巴等人;把《喜金剛本續》中的六支瑜伽教授傳給薩迦派高僧;把《集密根本續》六支瑜伽教授傳給格西居熱阿嘉。
無喻海傳規,由軌範師寶護傳給班智達毗呼底旃陀羅(簡稱毗呼底),叫做“遠傳”。“近傳”由尼泊爾的毗毗诃和山隱自在等人傳承。
恰·多傑貝所譯的六支瑜伽秘訣,在印度由小時輪足傳給覺賢;覺賢傳給無畏作;無畏作傳尼娑迦楞伽;尼娑迦楞伽傳尼泊爾班智達提婆爛陀(devalanda);提婆爛陀傳恰·多傑貝。
另有恰·曲傑桑波譯規、瑪譯師譯規、阿夏傳規、窮波曲桑傳規等。在這些傳規中,覺囊派奉卓·喜饒紮譯傳的六支瑜伽法。
卓譯師曾協助進藏傳教的迎濕彌羅班智達月怙主(達哇貢波)翻譯《時輪根本略續》和《時輪根本續無垢光疏》等,傳講六支瑜伽教授。拉傑貢巴·貢卻尚從月怙主和卓譯師學習六支瑜伽教授,傳…
《六支瑜伽及其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