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支瑜伽及其流传
索南才让(许得存)
六支瑜伽作为无上瑜伽部的重要密法之一,在《幻网经》、《时轮根本续》、《胜乐根本续》、《喜金刚本续》、《集密根本续》和《金刚大威德续》中都有所反映。《时轮根本续》从整体上把握,把分散的内容集中起来进行阐述,使之更加全面和完善。公元十一世纪初,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复兴,六支瑜伽被译介进来,一度盛传,觉囊派把它作为核心教法。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早期,时轮法虽然受到冷遇,甚至被判为外道法禁止流传,但是作为时轮法特殊法门的六支瑜伽仍然受到重视,除了觉囊派高僧外,布顿、宗喀巴和噶举派的高僧都重修此法,并作了深刻阐释。
一、六支瑜伽
六支瑜伽是圆满次第修炼气息时,于所缘境上进行的收摄、禅定、行风、持气、随念和三摩地等六种瑜伽。在修行层次上,六支瑜伽已经超越观想修,提高到专修气息,使气息不通过意念控制,而能自行截断的高度,堪称最高法门。《集密后续》说:“收摄及禅定,行风及持气,随念及等持,念六支瑜伽”。《喜金刚续》把“持气”释为“持种”,“种”即“大种”义;“持种”,持大种之风。从大小宇宙讲,大宇宙叫“风”,人体小宇宙叫气”,按照佛教观点,风、气一体。《时轮后续藏》说:“瑜伽师以收摄观见三时诸法到达天空中间,以禅定心专注于此,舍弃外法相;由行风离命气日月之行,能行于黑暗,离气息出入,又以持支持明点。随念所现自影如水中月,发放天空巨光;
以三摩地修精滴在金刚至顶门之间,无垢乐满注”。⑴意思是收摄修能观见诸法皆空,如晴空,定修令心坚固于法空。然后,修“行风”,截断气息出入;修“持气”,持守明点,随念自身如水中月影,如幻如化。最后三摩地修,令精滴从脐轮渐渐向上,经心轮、喉轮、额轮、抵达顶门,产生大乐感,消除一切烦恼。
六支瑜伽分类较多,各具不同相状。《吉样时轮后续藏》说:“时轮和合者,诤劫位众生,获得解脱因。收摄具十相,成为佛之根;禅定不和合,运气具矛剑,复又具十相,所取宝手印,随念补羯娑(gyungmo古印度指低等级种姓,或低种姓之妇女)成为持莲花,三摩地具轮”。“收摄”,趋入眼等五识及色等五境而收摄,以超越凡夫行境,直接趋入光明智慧之有。收摄十相为烟相、阳焰、荧光、灯相、炽燃相、月相、日相、罗睺星相、局部相、全局相(见明点)。
禅定,分有境禅定五支及其各种境空色五有境之境,共十境,十境合一体,专心修炼。收摄和禅定有五次第,一是分别;二是智慧辩别;三是欢喜,以慧观修本尊,使心欢乐;四是乐,喜修本尊,使心安乐;五是专一,具乐之心人定,使一切世俗直境无生,心专缘欲天。《桑布扎续》等经续说,分别者,分别能依所依曼荼罗所生;智慧辩别者,由依所缘之心决定;喜者,观想本尊,令心快乐;乐者,安乐于喜修本尊之心;三摩地者,唯观想本尊之心。
行风十相是根据气的功能区分的,“由左右(二脉)令虚空及地等十曼荼罗气融入中脉故分十。……十相由何执持,感受离障之蕴具有脐火之用,是宝手或宝生佛之本性”。⑵具体地说,行风十相是在脐、心、喉、额、顶的莲花中,从气上下行之份区别的。《胜乐上品释》说:“尔后,谓行风者,阻止左右脉道,命气入中脉道,周遍中脉,成宝瓶气”。西藏学者认为,修行风,气入中脉时出现五相,一是身相,气聚眉间而食于顶门;二是气相,修行到一定程度,感觅不到气息流动出入,若用心分别,则觉知气息缓缓由两鼻道出入;三是心相,心住明空,两者一体;四是见相,明见烟等相;五是梦境相,如梦见飞行和赛马等。宗喀巴评论说,第一相对于般若乘和金刚乘的绝大多数修心者来说都有可能出现,它是缘身而修,在气入中脉前可能出现,是迷妄相;第三相是大小乘佛教的修心者都能见到的相,它不是以身为方便,而是以瑜伽力令命气入住中脉,是无上瑜伽部各经续所说的以身为方便的特殊法,名叫“最极非决定相”;第四相有两种,一是命气入中脉后所现的相;二是心所现的相;名叫“极非决定相”;第五相对于未修三摩地的人来说,有可能出现多种,叫做“极迷妄相”。
持气,是命气进入脐、心、喉、额、大根、水、火、风曼荼罗,住明点而不现者。
随念。《集密后续》定义为:“凡修诸随念,如是作欢喜,是说名随念”。《集密五次第论》说:“持气之后,随念原修本尊,从诸毛孔发出蕴、界、生处之本尊光相”。《时轮根本略续》则认为,随念补羯娑或戍陀罗女等低贱种姓妇女因之而感受欢喜,大手印专缘中脉而受乐。时轮法形成之时,佛教在印度已超于衰微,民间宗教盛行,影响到佛教,把修法和性行为结合起来加以解释。
随念十支相:一是思;二是欲;三是身次第;四是胜口枯莲;五是不入食;六是抖动;七是疯狂;八是极痴迷;九是心极迷妄十是昏迷,称为淫欲十位。
三摩地。《集密后续》说:“等持方便与智慧,扼要述说一切法,运用球形法摄集,精进修行中间色,即刻修行圆满慧,因此命名三摩地”。方便是世俗谛的幻身,智慧是胜义谛,两者融为一体开发光明智慧;心注一境修定,证得自性无别。《时轮根本略续》的解释更加详细,三摩地者,智慧诸相空性,方便无所缘,知与所知一体。由于乐,智慧色身或智慧体性没有分别心。三摩地十相,阻止地界、色蕴、毗卢遮那有轮,十气坚固。
对于上述诸相,《时轮后续藏》总结说:“各相又分五,复又如何分,“从“阿”(a)及“迦”(ka)字。收摄境有境,诸等十种相,没有趋入身。分别智及慧,欢喜不动乐,禅定心专注,气及精进道。此道不紊乱,命气入中脉,气入明点中,二气上下行。所取心专一,猛厉火光明,光明周遍身,随念彼虚空。智慧方便,俱生之谛根,慧身三摩地”。说明了各支的修持特点,所现诸相及感受。
二、六支瑜伽的流传
六支瑜伽是在古印度慈爱奥义书所说的调息、制惑、禅那、静虑、思择、三昧等六支瑜伽的基础上形成的,《时轮根本续》等经典把它加义完善。因此,时轮法的传播发展过程也是六支瑜伽的流传过程,不可能撇开时轮法而单独谈六支瑜伽的传播过程。
关于时轮教法的起源,第二章已作了介绍,它源自南印度,完善于西、北印度,班智达阇娄巴公开宣讲,着《六支瑜伽论》解释,第一次把六支瑜伽从《时轮根本续》中单独提出来。公元十世纪,六支瑜伽法在印度传播,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参修者越来越多,形成了不同的传规。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大小时轮足传规,无喻海传规,日祥智传规,那饶传规,阿阇黎隐寂传规、月怙主传规等。特别是大小对轮足造选见,影响最大,传播面最广。大时轮足,本名妙吉祥金刚,为阇娄巴的嫡传弟子,得六支瑜伽真传,精心修炼,深有领悟,有“小阇娄巴”的称号。
十世纪后期,六支瑜伽法在印度的传播达到高潮,解释六支瑜伽的着作陆续问世,翻译成藏文的有小时轮足的《六支瑜伽教授秘要》、《六支瑜伽要诀》,阿跋都底巴的《时轮六支瑜伽释开目论》;吉祥金刚的《六支瑜伽秘密教授》;无喻海的《六支瑜伽》;日祥智的《六支瑜伽释》;山隐自在的《六支瑜伽秘要》等。从此不难看出,由于时轮金刚法形成较晚,加上其中过多的性欲色彩渲染,又适逢伊斯兰军大举入侵,在印度流传的时间相对较短。十一世纪随着西藏佛教的复兴,和翻译事业的日臻兴旺,《时轮根本略续》及其释着传入西藏,六支瑜伽法随之传进来。根据译传时间,确定结觉·达哇欧色是第一个译传六支瑜伽法的西藏学者。藏文史籍记载,结觉·达哇欧色于1027年迎请印度时轮学者吉祥狮子进藏,合作翻译出《时轮根本略续》的部分章节,是为六支瑜伽传入西藏之始。其后,译传此法者多达二十几人。结觉·达哇欧色、热·曲饶、卓·喜饶扎、定日·曲杰扎巴等四人的译传被称为“四先贤译”。结觉·达哇欧色传冲木·班玛欧色等四大弟子;热·曲饶译规,在印度由大时轮足传那烂陀巴(小时轮足);那烂陀巴传妙称;曼殊格底传尼泊尔的遍吉祥;遍吉祥传热·曲饶。卓·喜饶扎从学于那烂陀巴的另一位弟子迦湿弥罗的月怙主。
迦湿弥罗班智达月怙主、曼隆巴、毗呼底(bihuti)、塔尔巴·尼玛坚参、邬坚巴等人的翻译,叫做“五中贤译”。
班智达森宝和桑结卫巴二人的翻译,叫做“二后贤译”。
结觉·达哇欧色译传六支瑜伽秘诀和《六支瑜伽特殊略释》;玛·格卫洛追译传六支瑜伽教授;冲木·班玛欧色译传六支瑜伽秘诀;阿底峡译传由上师欧协键和班智达月怙主所传六支瑜伽秘诀;热·曲饶译传班智达遍吉祥的六支瑜伽教授;咱米·桑杰扎译传赞巴觉昌传承的六支瑜伽法,形成咱米传规;热琼巴·多杰扎译传不空金刚所传的六支瑜伽。
瓜译师和热琼巴同师不空金刚,译传《六支瑜伽鬘》,把其中的时轮足传的六支瑜伽传给蔡巴等人;把《喜金刚本续》中的六支瑜伽教授传给萨迦派高僧;把《集密根本续》六支瑜伽教授传给格西居热阿嘉。
无喻海传规,由轨范师宝护传给班智达毗呼底旃陀罗(简称毗呼底),叫做“远传”。“近传”由尼泊尔的毗毗诃和山隐自在等人传承。
恰·多杰贝所译的六支瑜伽秘诀,在印度由小时轮足传给觉贤;觉贤传给无畏作;无畏作传尼娑迦楞伽;尼娑迦楞伽传尼泊尔班智达提婆烂陀(devalanda);提婆烂陀传恰·多杰贝。
另有恰·曲杰桑波译规、玛译师译规、阿夏传规、穷波曲桑传规等。在这些传规中,觉囊派奉卓·喜饶扎译传的六支瑜伽法。
卓译师曾协助进藏传教的迎湿弥罗班智达月怙主(达哇贡波)翻译《时轮根本略续》和《时轮根本续无垢光疏》等,传讲六支瑜伽教授。拉杰贡巴·贡却尚从月怙主和卓译师学习六支瑜伽教授,传…
《六支瑜伽及其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