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波拉傑的大手印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義相,依金剛叁摩地消除諸障種子,變成大慧,用此慧力知見由知叁時資糧攝集之義。⑽達波拉傑指出,知見如幻,並非真實。站在佛的角度看,沒有錯亂世俗。因爲,“世俗是以煩惱者的無明爲因的凡夫有,非以煩惱者的明(智慧)爲因的叁聖者有。譬如,眼病患者所見的發縷和翳障。佛得到金剛叁摩地之後舍棄無明,未見少許法,唯見其義。所以,佛無錯亂世俗”。⑾達波拉傑認爲,真正的佛是法身,盡一切過患、顛倒自性,唯名安立,圓滿舍棄和圓滿智慧是佛的本性。“智慧知心相,無生是法身,無滅是報身,無住是化身”,一切都是智慧之境,用慧甲現證佛智。“慧甲者,金剛跏跌,身體挺直,眼視鼻准,兩手成定印,慧觀心相,語說叁次是聞慧,依句知義是思慧,知證義是修慧,掌握如是慧,證知佛”。⑿

  達波拉傑的大手印空性思想是大手印方便道和噶當派道次第思想密切結合的結果。他認爲,因畏懼叁惡趣之苦而皈依佛尊,並非爲生命而皈依,這是下士夫法,這種人常思叁惡趣苦而皈依佛,相信業果而安心,希望獲得一切涅槃。中士夫法厭離生死輪回,自求解脫,欲得涅槃,舍十非善,修十善法。中士夫常思輪回苦,實踐體驗諸法無常。舍細微十非善,修持一切善,不忍心看見人們在輪回盤涅中受苦,爲了拯救他們而修無上菩提心,這是勝士夫法。

  從修行方面講,達波拉傑把噶當派的實踐過程分成五步,第一步:廣積資糧;第二步:生起次第;第叁步:觀修智慧菩薩;第四步:灌頂、供養、贊頌;第五步:圓滿次第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以理論指導實踐。這種重外行的思想,同瑪爾巴和彌拉日巴等人一貫偏重內修,調心得見,重修圓滿次第的思想有明顯不同。達波拉傑繼承了瑪爾巴和彌拉日巴的思想,發展成爲止觀雙修,顯密圓融的大手印思想,外行和內修密切結合,形成體系。達波拉傑的這種思想主要體現在《顯密修義略論》、《解脫道莊嚴論》和《修行心要介紹》中。他認爲,修行必須漸修,一步一個臺階。同樣,生起次第分劣、中、極,極根器者能觀見自身爲本尊和內外本尊;中根器者能認識幻化;劣根器者信解喜。修圓滿次第,極根器者能觀見自己是佛,中根器者證本性無生,劣根者依戲論而行。

  內修和外行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外行者把抽象相作境,以離外境而認識空,不證內執心。內修則不證外境,而是觀修本元心從何處生,從何處未生,中間又住何處,最後滅于何處,證達本元心性,無生無住無滅,是慧的行境,非分別心境。很明顯,達波拉傑所說的內修和外行即是密乘和般若乘。《顯密修義略論》說:“般若與密乘的區別,般若以抽象行相爲境,抽象行相是用離諸法性相去理解,通過一空,認識諸法空,如天空明朗。作意安立者,把抽象相作爲境”。達波拉傑強調說,通過內修和外行兩種方便道,修氣融入中脈,氣心一體。因此,不尋思智慧光明,心定光明是叁摩地,究竟金剛叁摩地是法身。

  道,包括舍基道、變基道和知基道。舍基道者,舍棄煩惱,用智慧對治煩惱,這是般若。變基道者,“諸法變成無量宮、本尊、本尊母,一切食物變成甘露。自己變成本尊,煩惱變成智慧。通達基,諸法無舍因,無取因,亦無改變因,一切回攝于心,是心的變化。無生光明者,知基即是密乘”。⒀達波拉傑認爲,心性俱生是法身,心性俱生是心的本性,沒有生。諸法是本元心性,如果證心的法性,即是證諸法自性,心性本性是離能取所取的法身性,“自性清淨之心性現見空性,名叫法身”。無生無滅無常無斷,沒有變化,遍于一切。

  關于如來藏,達波拉傑認爲,如來藏是衆生成佛之因。《解脫道莊嚴論》說:“法身空性遍于衆生,法性空性無分別,一切衆生有種姓,有叁因故,衆生爲佛心”。⒁佛爲法身,法身空性,衆生也如此。因此,衆生是佛心,佛的空性與衆生空性沒有善惡、大小、高低之別,佛教的五種姓,衆生同樣具有。衆生雖然是佛心,也能成佛,但是地獄和餓鬼世界裏的衆生不能成佛。作爲人身如果修成佛身,必須具備自他兩種暇滿和叁信,兩種“暇滿”是“人身寶”。達波拉傑說:“爲何叫做人身寶?因爲,如意寶與法相同,非常難得,故名寶”。⒂凡是具備兩種暇滿和叁信(勝解信、現求信和清淨信)的人,選擇一個比較幽靜的地方,在厚墊上金剛跏趺坐,身體端正,自然呼吸,眼觀鼻端,舌抵上腭,兩手成定印,修慈悲、菩提心,拯救六道衆生,意修無生義,把自身想成本尊,漸證從自性初無生,中無住,終無滅,修空、開朗、懊惱、洋洋然、蕩蕩然、巍巍然、松馳寬卓等,心現光明,生起暖樂,本位解脫,通達等引和後得無別。這時,感覺不到吸氣。最終,自利成就法身,利他成就色身。

  達波拉傑繼承和發展了由瑪爾巴和彌拉日巴兩位祖師傳下來的大手印教授,提出了大手印如來藏緣起或真心現起論,把大手印重新定義爲“證顯有輪回涅槃一切,無違越法性無生者爲手;一切顯有,不逾本原義,故爲印;了證性自解脫,故爲大”。認爲大手印就是一切法的根本理論、自性空性、自性俱生、平等性、大樂、離生滅住、甚寂離戲論,或者是佛所說的無自性、真實法性、平等性、勝義、空性等。俱生,指自性光明,它分基、道、果。基俱生是生死涅槃之基,心性光明;通過聞思修,證諸法性空見是道俱生。基俱生成爲二淨之俱生是果俱生,以俱生智,證悟有空自性和空有相無二無別。

  叁、大手印五秘訣與四品瑜伽

  大手印之得見,按照思想根器分爲多種,概括爲依上師加持而得見,依秘訣調心而得見,依秘訣觀心而得見,依止觀雙修而得見和依修氣脈明點而得見,通稱大手印五大秘訣。根據無上瑜伽部母續法,修有戲論、無戲論和極無戲論的二十九種行,斷除各種煩惱,破除庸常執見,顯示本元心。達波拉傑重視“俱生和合”法,認爲明空爲俱生,明智空樂和合爲俱生和合。它分見甲和慧甲,見甲者,知一切爲智慧之境。慧甲分聞慧、思慧和修慧。心的本性爲俱生法身,心起妄念爲法身之用,顯境俱生爲法身之光。他說:“庸心名爲修,令庸心自然安住。若于彼心取舍破立,則非名庸心。故雲:境無微塵許可修,心無刹那頃散亂。庸心不散亂者,亦名自然住心。唯直自證心不亂,其余皆爲修行”。(《大手印講義》)這是對大手印秘訣的高度概括。

  第一,證見。“證”,即分別與通達,如果從假設的名言相講,凡所見聞之法,就象白芥子是油之因,在本元心上,輪回和佛性是一體,當本元心了知上師時,也知道衆生與佛同因。因此,分別之有與心相同。見者,不貪戀生死涅槃諸法,除了本元佛再未見其他佛和輪回因。

  第二,修行體驗。初修者通過自證光明秘訣;斷除一切思惟,不墮入常斷邊,不能用言語诠表。心不奢求外相,也不引外相入內,始終處于安然狀態。由于沒有常斷分別,行臥住一切也無修,心定不亂,不能執著一切現象,保持輕安。遺忘、欲笑、欲哭、跑動和其他舉止,是體驗得到的相。如果修行出現意識昏昧,追悔憐憫或意識象天空一樣明淨等相,可能是氣入各肢節而昏迷。因此,身體六節要松緩,意識逐漸清醒。

  第叁,行一味行者,不墮入常斷任一邊。一味,即等味。

  第四,秘訣傳承。就秘訣講,雖然自心體認佛,仍須依本尊上師。達波拉傑說:“雖無墮入地獄之疑,也須防罪;雖成佛無望,也不能誹謗諸法;雖然自己有叁摩地功德,也不能驕傲;雖然證達生死涅槃無二,仍須依寺修習;雖然證達自他不異,仍須悲憫衆生”。⒃

  第五,信解除過。信解是決定智,共有五種,(1)信解自己本來是佛;(2)信解眷戀親屬,會增加輪回苦;(3)信解本元俱生智;(4)信解心起分別則諸相滋生;(5)信解輪回無始無終。

  過患有四種,(1)出現望疑時,産生未證見之過;(2)執著能修所修時,産生心不專一之過;(3)執著取舍時,産生未修之過;(4)貪戀財物親屬時,導致迷失方向之過。四過擴大爲望疑、未證見、能所修、心不專一、取舍、未修、貪戀財物親屬和迷失方向等八過。

  大手印五大秘訣是達波拉傑對見、修、行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指導修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明確了事修的次第。修行過程分專一、離戲、一味和無修等四品瑜伽。

  專一,即心專一,或專緣內心。按照古印度方法,專一瑜伽分有所依和無所緣依。有所依又分依有氣息和依無氣息。依有氣息者,依大手印修身的基本方法,念修金剛誦和寶瓶氣,通解遍身脈結之氣,令氣入住中脈,引發智慧。依無氣息者,依佛身語意叁相,觀待本尊,念誦經咒修行。無所緣依,即隨所現而修,方法衆多。其目的是系心于一境,修行止觀。

  專一瑜伽,分下品專一瑜伽、中品專一瑜伽、上品專一瑜伽。得見後依見修定,若心散亂,難以入定,身心輕安,方能入定,證達空明無別,覺受快樂。這時,塵境自行消失,心生定解,觀見後得諸法如幻如化。由于定心起伏,仍有執著,在夢中出現煩惱,不能完全自我控製。

  中品專一瑜伽修行的層次比下品專一瑜伽有所提高,定力加強,自然入定,住光明體性。至此,出現後得境識時,覺受到空樂明,自覺心境安然,明淨沒有邊際,猶如天空一樣清朗寬闊。《解脫道莊嚴論》說:“于後得觀見諸法猶如幻化。……若爾,勝義空性刹那住智慧度”。說明後得境識如幻如化,空無自性。然而,有時中品專一瑜伽中仍然出現法我二執,但能立刻自覺知,夢相時現時沒。

  上品專一瑜伽,“入定出定,晝夜一如,常住明體,如海無波”。在光明定中,所有妄念全部消失,後得境識都在定中。

  離戲論瑜伽,也叫無生瑜伽,通過修行,消除戲論,證內心明淨,除去一切虛妄幻想之念。根據傳統的劃分方法,分叁時尋思、有無尋思和一異尋思叁種。達波拉傑分下品離戲論瑜伽、中品離戲論瑜伽、上品離戲論瑜伽。下品離戲論瑜伽,證達本元心性後,破除無明煩惱所執著的生滅戲論。但是,仍然有執空、定解、觀受叁種貪著,尚未徹底理解輪回涅槃是心的體性,而是把它們視爲心外之法,害怕生死輪回,希求涅槃解脫。

  中品離戲論瑜伽是對下品離戲論瑜伽的進一步深化,不貪著定解、空和覺受等。由于對本元心的悟解不深,不了解本元心上輪回和佛是一體的道理,仍然執著境相,害怕輪回生死;在所顯現的境相上,仍然畏懼輪回,希求涅槃,把輪回和涅槃割裂開來對待,沒有斷除增減。

  上品離戲論瑜伽在叁品離戲瑜伽中屬于最高層次,悟證能力相對較高,不再希疑畏懼輪回涅槃,不執著空與定解,增損之妄念完全消失。

  一味,即一體或平等,特指修證的心境一體。一味瑜伽也分下品一味瑜迦、中品一味瑜伽和上品一味瑜伽。如說:“見心如虛空,身無染汙故。諸法與心性,平等是一味”。“心、有無二,是爲一體”。即使這樣;下品一味瑜伽之證仍不徹底。《垛哈歌》說:“一切心與境,尋覓不可得,亦無覓者,此無者則是”。

  中品一味瑜伽,破除了一味之執和能執、所執、能修、所修、內心、外境分別。如說:“本來無修故非修,離能所執之靜慮,是故沒有一切思”。心境不二,正智現前。

  上品一味瑜伽。萬法皆爲本元心性,所以上品一味瑜伽證達一多一體,一切平等,根本不必修、證,本性寂滅,沒有破立。

  無修瑜伽。“無有相修,名爲無修”。無修爲修是大手印教授的最高理論,任運自然,進入大解脫。下品無修瑜伽,不必意修,自然入定,所顯一切,爲明體大手印。但是,由于作意思惟,尚有如幻之執。

  中品無修瑜伽,斷除了對于諸法如幻如化的執念,晝夜住無修,只有在後顯時,有極其細微的相續識。

  上品無修瑜伽,後顯的一切微細相續識全部轉化成智慧,子母光明會合,圓滿法身、受用身和化身,進入第十一地普光明地而成佛。《解脫道莊嚴論》說:“佛地者,究竟道之位,象生起金剛叁摩地,斷修,煩惱者與所知障如同心有,刹那舍棄”。

  如果把上述四品瑜伽,十二個階次和菩薩十地、道相配,叁品專一瑜伽配修初業者之地和勝解行地,初業者之地是資糧道之位。達波拉傑說,資糧道是“允許生起暖位等之證器,善積資糧,故名資糧道”。此道之人,爲了發勝菩提心,從軌範師聽受教誡,在未生暖位智之間,廣行善事。資糧道位有四種立念和四種正舍。四種立念是立念身、立念愛、立念心、立念法,屬于小資糧位範疇。四正舍是舍非善惡生活、不增長未生、增長對治未生善法、增益生,它們屬于中資糧道位。希求叁摩地、精進叁摩地、心叁摩地及尋思叁摩地,屬于大資糧道位。

  勝解行地是加行道位。所謂加行道,加行現證谛實義,究竟資糧道後,隨證四谛。一般分暖位、頂端、忍辱和殊勝世間法。在暖位和頂端抉擇位有五根,即信解根、精進根、憶念根、叁摩地根和智慧根。在忍辱和精進位有信力、精進力。念力、叁摩地力和慧力。

  叁品離戲論瑜伽分別配修初地、二至五地及第六地。下品離戲論瑜伽配修的初地歡喜地,爲見道位。《解脫道莊嚴論》說,見道是“見以前所見之聖谛”。道位有七支菩提:念正菩提支、如是分辯法支、正精進支、正喜支、正極修支、正叁摩地支和正平等舍支。

  中品離戲論瑜伽配修第二地離垢地,第叁地發光地,第四地焰慧地和第五地極難勝地。

  上品離戲論瑜伽配修菩薩第六地現前地。達波拉傑說,此地依智慧度,不住輪回涅槃,學習般若六度,證得緣起無煩惱。

  叁品一味瑜伽分別配修第七、八、九叁地。第七地遠行地超阿羅漢和辟支佛,遠行地菩薩的善根非常純淨,不占住聲聞、獨覺或住非聲聞、獨覺地菩薩的善根,通達無異義,能使役上本尊王。第八地不動地的菩薩得忍于不生法,證達無增減義,獲得心自在、器物自在、業自在、生自在、祈願自在、勝解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和法自在。第九地善慧的菩薩修般若十度,特別重視講修力度,證達智慧灌頂住性。

  中品無修瑜伽配修菩薩第十地法雲地。法雲地者,“住此地,降如雲法雨,寂滅衆生之煩惱微塵”。或者,“如雲,獲得叁摩地與陀羅尼之門,若虛空,遍所依法做”。⒄受四種灌頂,從中證達自在業的住性,以各種變化做衆生事。

  

《達波拉傑的大手印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