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波拉杰的大手印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义相,依金刚三摩地消除诸障种子,变成大慧,用此慧力知见由知三时资粮摄集之义。⑽达波拉杰指出,知见如幻,并非真实。站在佛的角度看,没有错乱世俗。因为,“世俗是以烦恼者的无明为因的凡夫有,非以烦恼者的明(智慧)为因的三圣者有。譬如,眼病患者所见的发缕和翳障。佛得到金刚三摩地之后舍弃无明,未见少许法,唯见其义。所以,佛无错乱世俗”。⑾达波拉杰认为,真正的佛是法身,尽一切过患、颠倒自性,唯名安立,圆满舍弃和圆满智慧是佛的本性。“智慧知心相,无生是法身,无灭是报身,无住是化身”,一切都是智慧之境,用慧甲现证佛智。“慧甲者,金刚跏跌,身体挺直,眼视鼻准,两手成定印,慧观心相,语说三次是闻慧,依句知义是思慧,知证义是修慧,掌握如是慧,证知佛”。⑿

  达波拉杰的大手印空性思想是大手印方便道和噶当派道次第思想密切结合的结果。他认为,因畏惧三恶趣之苦而皈依佛尊,并非为生命而皈依,这是下士夫法,这种人常思三恶趣苦而皈依佛,相信业果而安心,希望获得一切涅槃。中士夫法厌离生死轮回,自求解脱,欲得涅槃,舍十非善,修十善法。中士夫常思轮回苦,实践体验诸法无常。舍细微十非善,修持一切善,不忍心看见人们在轮回盘涅中受苦,为了拯救他们而修无上菩提心,这是胜士夫法。

  从修行方面讲,达波拉杰把噶当派的实践过程分成五步,第一步:广积资粮;第二步:生起次第;第三步:观修智慧菩萨;第四步:灌顶、供养、赞颂;第五步:圆满次第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理论指导实践。这种重外行的思想,同玛尔巴和弥拉日巴等人一贯偏重内修,调心得见,重修圆满次第的思想有明显不同。达波拉杰继承了玛尔巴和弥拉日巴的思想,发展成为止观双修,显密圆融的大手印思想,外行和内修密切结合,形成体系。达波拉杰的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显密修义略论》、《解脱道庄严论》和《修行心要介绍》中。他认为,修行必须渐修,一步一个台阶。同样,生起次第分劣、中、极,极根器者能观见自身为本尊和内外本尊;中根器者能认识幻化;劣根器者信解喜。修圆满次第,极根器者能观见自己是佛,中根器者证本性无生,劣根者依戏论而行。

  内修和外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外行者把抽象相作境,以离外境而认识空,不证内执心。内修则不证外境,而是观修本元心从何处生,从何处未生,中间又住何处,最后灭于何处,证达本元心性,无生无住无灭,是慧的行境,非分别心境。很明显,达波拉杰所说的内修和外行即是密乘和般若乘。《显密修义略论》说:“般若与密乘的区别,般若以抽象行相为境,抽象行相是用离诸法性相去理解,通过一空,认识诸法空,如天空明朗。作意安立者,把抽象相作为境”。达波拉杰强调说,通过内修和外行两种方便道,修气融入中脉,气心一体。因此,不寻思智慧光明,心定光明是三摩地,究竟金刚三摩地是法身。

  道,包括舍基道、变基道和知基道。舍基道者,舍弃烦恼,用智慧对治烦恼,这是般若。变基道者,“诸法变成无量宫、本尊、本尊母,一切食物变成甘露。自己变成本尊,烦恼变成智慧。通达基,诸法无舍因,无取因,亦无改变因,一切回摄于心,是心的变化。无生光明者,知基即是密乘”。⒀达波拉杰认为,心性俱生是法身,心性俱生是心的本性,没有生。诸法是本元心性,如果证心的法性,即是证诸法自性,心性本性是离能取所取的法身性,“自性清净之心性现见空性,名叫法身”。无生无灭无常无断,没有变化,遍于一切。

  关于如来藏,达波拉杰认为,如来藏是众生成佛之因。《解脱道庄严论》说:“法身空性遍于众生,法性空性无分别,一切众生有种姓,有三因故,众生为佛心”。⒁佛为法身,法身空性,众生也如此。因此,众生是佛心,佛的空性与众生空性没有善恶、大小、高低之别,佛教的五种姓,众生同样具有。众生虽然是佛心,也能成佛,但是地狱和饿鬼世界里的众生不能成佛。作为人身如果修成佛身,必须具备自他两种暇满和三信,两种“暇满”是“人身宝”。达波拉杰说:“为何叫做人身宝?因为,如意宝与法相同,非常难得,故名宝”。⒂凡是具备两种暇满和三信(胜解信、现求信和清净信)的人,选择一个比较幽静的地方,在厚垫上金刚跏趺坐,身体端正,自然呼吸,眼观鼻端,舌抵上腭,两手成定印,修慈悲、菩提心,拯救六道众生,意修无生义,把自身想成本尊,渐证从自性初无生,中无住,终无灭,修空、开朗、懊恼、洋洋然、荡荡然、巍巍然、松驰宽卓等,心现光明,生起暖乐,本位解脱,通达等引和后得无别。这时,感觉不到吸气。最终,自利成就法身,利他成就色身。

  达波拉杰继承和发展了由玛尔巴和弥拉日巴两位祖师传下来的大手印教授,提出了大手印如来藏缘起或真心现起论,把大手印重新定义为“证显有轮回涅槃一切,无违越法性无生者为手;一切显有,不逾本原义,故为印;了证性自解脱,故为大”。认为大手印就是一切法的根本理论、自性空性、自性俱生、平等性、大乐、离生灭住、甚寂离戏论,或者是佛所说的无自性、真实法性、平等性、胜义、空性等。俱生,指自性光明,它分基、道、果。基俱生是生死涅槃之基,心性光明;通过闻思修,证诸法性空见是道俱生。基俱生成为二净之俱生是果俱生,以俱生智,证悟有空自性和空有相无二无别。

  三、大手印五秘诀与四品瑜伽

  大手印之得见,按照思想根器分为多种,概括为依上师加持而得见,依秘诀调心而得见,依秘诀观心而得见,依止观双修而得见和依修气脉明点而得见,通称大手印五大秘诀。根据无上瑜伽部母续法,修有戏论、无戏论和极无戏论的二十九种行,断除各种烦恼,破除庸常执见,显示本元心。达波拉杰重视“俱生和合”法,认为明空为俱生,明智空乐和合为俱生和合。它分见甲和慧甲,见甲者,知一切为智慧之境。慧甲分闻慧、思慧和修慧。心的本性为俱生法身,心起妄念为法身之用,显境俱生为法身之光。他说:“庸心名为修,令庸心自然安住。若于彼心取舍破立,则非名庸心。故云:境无微尘许可修,心无刹那顷散乱。庸心不散乱者,亦名自然住心。唯直自证心不乱,其余皆为修行”。(《大手印讲义》)这是对大手印秘诀的高度概括。

  第一,证见。“证”,即分别与通达,如果从假设的名言相讲,凡所见闻之法,就象白芥子是油之因,在本元心上,轮回和佛性是一体,当本元心了知上师时,也知道众生与佛同因。因此,分别之有与心相同。见者,不贪恋生死涅槃诸法,除了本元佛再未见其他佛和轮回因。

  第二,修行体验。初修者通过自证光明秘诀;断除一切思惟,不堕入常断边,不能用言语诠表。心不奢求外相,也不引外相入内,始终处于安然状态。由于没有常断分别,行卧住一切也无修,心定不乱,不能执着一切现象,保持轻安。遗忘、欲笑、欲哭、跑动和其他举止,是体验得到的相。如果修行出现意识昏昧,追悔怜悯或意识象天空一样明净等相,可能是气入各肢节而昏迷。因此,身体六节要松缓,意识逐渐清醒。

  第三,行一味行者,不堕入常断任一边。一味,即等味。

  第四,秘诀传承。就秘诀讲,虽然自心体认佛,仍须依本尊上师。达波拉杰说:“虽无堕入地狱之疑,也须防罪;虽成佛无望,也不能诽谤诸法;虽然自己有三摩地功德,也不能骄傲;虽然证达生死涅槃无二,仍须依寺修习;虽然证达自他不异,仍须悲悯众生”。⒃

  第五,信解除过。信解是决定智,共有五种,(1)信解自己本来是佛;(2)信解眷恋亲属,会增加轮回苦;(3)信解本元俱生智;(4)信解心起分别则诸相滋生;(5)信解轮回无始无终。

  过患有四种,(1)出现望疑时,产生未证见之过;(2)执着能修所修时,产生心不专一之过;(3)执着取舍时,产生未修之过;(4)贪恋财物亲属时,导致迷失方向之过。四过扩大为望疑、未证见、能所修、心不专一、取舍、未修、贪恋财物亲属和迷失方向等八过。

  大手印五大秘诀是达波拉杰对见、修、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指导修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了事修的次第。修行过程分专一、离戏、一味和无修等四品瑜伽。

  专一,即心专一,或专缘内心。按照古印度方法,专一瑜伽分有所依和无所缘依。有所依又分依有气息和依无气息。依有气息者,依大手印修身的基本方法,念修金刚诵和宝瓶气,通解遍身脉结之气,令气入住中脉,引发智慧。依无气息者,依佛身语意三相,观待本尊,念诵经咒修行。无所缘依,即随所现而修,方法众多。其目的是系心于一境,修行止观。

  专一瑜伽,分下品专一瑜伽、中品专一瑜伽、上品专一瑜伽。得见后依见修定,若心散乱,难以入定,身心轻安,方能入定,证达空明无别,觉受快乐。这时,尘境自行消失,心生定解,观见后得诸法如幻如化。由于定心起伏,仍有执着,在梦中出现烦恼,不能完全自我控制。

  中品专一瑜伽修行的层次比下品专一瑜伽有所提高,定力加强,自然入定,住光明体性。至此,出现后得境识时,觉受到空乐明,自觉心境安然,明净没有边际,犹如天空一样清朗宽阔。《解脱道庄严论》说:“于后得观见诸法犹如幻化。……若尔,胜义空性刹那住智慧度”。说明后得境识如幻如化,空无自性。然而,有时中品专一瑜伽中仍然出现法我二执,但能立刻自觉知,梦相时现时没。

  上品专一瑜伽,“入定出定,昼夜一如,常住明体,如海无波”。在光明定中,所有妄念全部消失,后得境识都在定中。

  离戏论瑜伽,也叫无生瑜伽,通过修行,消除戏论,证内心明净,除去一切虚妄幻想之念。根据传统的划分方法,分三时寻思、有无寻思和一异寻思三种。达波拉杰分下品离戏论瑜伽、中品离戏论瑜伽、上品离戏论瑜伽。下品离戏论瑜伽,证达本元心性后,破除无明烦恼所执着的生灭戏论。但是,仍然有执空、定解、观受三种贪着,尚未彻底理解轮回涅槃是心的体性,而是把它们视为心外之法,害怕生死轮回,希求涅槃解脱。

  中品离戏论瑜伽是对下品离戏论瑜伽的进一步深化,不贪着定解、空和觉受等。由于对本元心的悟解不深,不了解本元心上轮回和佛是一体的道理,仍然执着境相,害怕轮回生死;在所显现的境相上,仍然畏惧轮回,希求涅槃,把轮回和涅槃割裂开来对待,没有断除增减。

  上品离戏论瑜伽在三品离戏瑜伽中属于最高层次,悟证能力相对较高,不再希疑畏惧轮回涅槃,不执着空与定解,增损之妄念完全消失。

  一味,即一体或平等,特指修证的心境一体。一味瑜伽也分下品一味瑜迦、中品一味瑜伽和上品一味瑜伽。如说:“见心如虚空,身无染污故。诸法与心性,平等是一味”。“心、有无二,是为一体”。即使这样;下品一味瑜伽之证仍不彻底。《垛哈歌》说:“一切心与境,寻觅不可得,亦无觅者,此无者则是”。

  中品一味瑜伽,破除了一味之执和能执、所执、能修、所修、内心、外境分别。如说:“本来无修故非修,离能所执之静虑,是故没有一切思”。心境不二,正智现前。

  上品一味瑜伽。万法皆为本元心性,所以上品一味瑜伽证达一多一体,一切平等,根本不必修、证,本性寂灭,没有破立。

  无修瑜伽。“无有相修,名为无修”。无修为修是大手印教授的最高理论,任运自然,进入大解脱。下品无修瑜伽,不必意修,自然入定,所显一切,为明体大手印。但是,由于作意思惟,尚有如幻之执。

  中品无修瑜伽,断除了对于诸法如幻如化的执念,昼夜住无修,只有在后显时,有极其细微的相续识。

  上品无修瑜伽,后显的一切微细相续识全部转化成智慧,子母光明会合,圆满法身、受用身和化身,进入第十一地普光明地而成佛。《解脱道庄严论》说:“佛地者,究竟道之位,象生起金刚三摩地,断修,烦恼者与所知障如同心有,刹那舍弃”。

  如果把上述四品瑜伽,十二个阶次和菩萨十地、道相配,三品专一瑜伽配修初业者之地和胜解行地,初业者之地是资粮道之位。达波拉杰说,资粮道是“允许生起暖位等之证器,善积资粮,故名资粮道”。此道之人,为了发胜菩提心,从轨范师听受教诫,在未生暖位智之间,广行善事。资粮道位有四种立念和四种正舍。四种立念是立念身、立念爱、立念心、立念法,属于小资粮位范畴。四正舍是舍非善恶生活、不增长未生、增长对治未生善法、增益生,它们属于中资粮道位。希求三摩地、精进三摩地、心三摩地及寻思三摩地,属于大资粮道位。

  胜解行地是加行道位。所谓加行道,加行现证谛实义,究竟资粮道后,随证四谛。一般分暖位、顶端、忍辱和殊胜世间法。在暖位和顶端抉择位有五根,即信解根、精进根、忆念根、三摩地根和智慧根。在忍辱和精进位有信力、精进力。念力、三摩地力和慧力。

  三品离戏论瑜伽分别配修初地、二至五地及第六地。下品离戏论瑜伽配修的初地欢喜地,为见道位。《解脱道庄严论》说,见道是“见以前所见之圣谛”。道位有七支菩提:念正菩提支、如是分辩法支、正精进支、正喜支、正极修支、正三摩地支和正平等舍支。

  中品离戏论瑜伽配修第二地离垢地,第三地发光地,第四地焰慧地和第五地极难胜地。

  上品离戏论瑜伽配修菩萨第六地现前地。达波拉杰说,此地依智慧度,不住轮回涅槃,学习般若六度,证得缘起无烦恼。

  三品一味瑜伽分别配修第七、八、九三地。第七地远行地超阿罗汉和辟支佛,远行地菩萨的善根非常纯净,不占住声闻、独觉或住非声闻、独觉地菩萨的善根,通达无异义,能使役上本尊王。第八地不动地的菩萨得忍于不生法,证达无增减义,获得心自在、器物自在、业自在、生自在、祈愿自在、胜解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和法自在。第九地善慧的菩萨修般若十度,特别重视讲修力度,证达智慧灌顶住性。

  中品无修瑜伽配修菩萨第十地法云地。法云地者,“住此地,降如云法雨,寂灭众生之烦恼微尘”。或者,“如云,获得三摩地与陀罗尼之门,若虚空,遍所依法做”。⒄受四种灌顶,从中证达自在业的住性,以各种变化做众生事。

  

《达波拉杰的大手印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