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法及其與禅宗的關系
許德存
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
提要
大圓滿法是藏傳佛教甯瑪派的核心教法。甯瑪派是一個曆史比較悠久的宗派,它無論在法統上,還是在判教觀、所奉基本經典、教理教義、宗教實踐方法和僧人的組成等方面都與其他宗派不一樣。其禅定方式主要有兩種:徹卻和妥噶,高度概括了摩诃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的一切修行方法。「徹卻」被解釋成爲「立斷」或「刹那定住」,屬于修定法,其目的是求悟本淨心體,即證達心空。由于「徹卻」有「刹那定住」和「刹那徹悟」等含義,所以被理解爲「頓修」(或頓悟),甚至將它與禅宗的「頓悟」等同起來。實際上,大圓滿「頓悟」和禅宗頓悟不完全一樣,大圓滿頓悟是有一定條件,並且要以修行者的根器和金剛上師的開示爲基礎,在頓悟的時間、程度及方式上同禅宗的立刻頓悟有區別。
「妥噶」又稱「元成妥噶」,意思是「頓超」。它屬于修光法,是以光爲修證法性自然智的途徑和方法,直見任運本來清淨的法界所顯妙有(境)。或者說,「妥噶」重點修「明」分,通過自然智氣開光明門,使內智與外光融爲一體。「徹卻」和「妥噶」如母子關系,阿底瑜伽口訣部把它們所修的真空妙有,即內境和外境結合起來,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以求達到肉身圓滿,證得叁身境界。
學術界根據甯瑪派所主張的「心體本淨」、「白性頓成」和「大悲周遍」思想,認爲大圓滿與禅宗有淵源關系,甚至有一部分學者把兩者完全等同起來,而忽視了它們之間存在的細微差別,這無意中否定了兩者各自所具有的特點。禅宗思想因吉祥獅子和摩诃衍那而對大圓滿産生了影響,兩宗都強調「心性本淨」,並把心性看成是外境之源,支配諸法存在。但甯瑪派所講的「心體本淨」是講人的本體,並從絕對與相對、有限與無限的角度把人的本淨之心提高到宇宙高度去論述,強調了光明的重要性。禅宗則基于自然本體上講心性本淨,很少討論光明。
關于佛性和頓悟,兩宗的認識也有區別,甯瑪派把佛性視爲佛的本能,禅宗則將佛性看成是自在自爲的統一,即本體。對于頓悟,兩者都主張「無思無念」,但甯瑪派大圓滿之「無念」只作爲手段,並非目的,否定了絕對無念。禅宗則把「無念」作爲方法和目的,承認絕對無念。
大圓滿法是甯瑪派的核心教法。甯瑪派爲藏傳佛教諸派中曆史較悠久的宗派之一,其教法是與吐蕃佛教的法統一脈相承的,實施的基本教理特別不同,實踐方法頗具特色。概括起來,甯瑪派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法統上,大圓滿法是藏密中傳承時間最長的法。若從西元八世紀蓮花生、無垢友、法稱、佛密和毗盧遮那(遍照護)等人講授經、幻、心密法算起,迄十一、二世紀藏密形成,大圓滿法在西藏已傳承叁百余年。其間大圓滿法與西藏土著宗教苯教相融合,又吸收禅宗思想,是逐漸藏化的過程。十一世紀以後,大圓滿法經過絨·曲傑桑布、素爾祖孫叁代和隆慶·智美歐色等人不斷整理和闡釋,漸趨完善。
第二、判教觀與衆不同。甯瑪派判顯密教法爲叁根九乘,因果兩類。因類包括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爲鈍根人(或下根者)所修法。果乘由外密和內密組成,外密叁乘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爲中根人所修法;摩诃瑜伽(大瑜伽)、阿努瑜伽(無比瑜伽)和阿底瑜伽(無上瑜伽或極瑜伽)爲內叁乘,是銳根人(上根者)所修法。摩诃瑜伽相當于生起次第法,阿努瑜伽相當于圓滿次第法,阿底瑜伽相當于大圓滿法,他派將此叁瑜伽劃入無上瑜伽部。
第叁、基本經典與別派相差甚殊。普遍認爲甯瑪派以阿底瑜伽心部十八部經爲大圓滿法根本經典,但對十八部經的構成尚存爭議。嚴格地講,大圓滿法以《佛說密意集經》和《幻變秘密藏續》爲最根本、最高法典。《幻變秘密藏續》,簡稱《秘密藏續》或《幻網經》,藏文有多種節譯本,爭議較大。《五部遺教》、《隆慶教史》等列錄了吐蕃時期譯出的大圓滿全部經典,因故未能收入《大藏經·甘珠爾》,德格印經院彙編刻印,取名《甯瑪居本》(《十萬舊續》或《十萬怛特羅》),其中不乏藏族學者的僞造。
第四、教理上,甯瑪派堅持大乘佛教普通教理結構的同時,對本體論和心性論作了新的闡釋,提出了「心體本淨」、「了空無別」、「衆生是佛」、「心性自然智」等觀點。
第五、宗教實踐上,甯瑪派特用「徹卻」和「妥噶」兩種方法,通過漸修和頓修證悟自然智,得金剛虹體。
第六,獨特的僧人組成。甯瑪派由于受西藏苯教文化影響較深,僧人組成表現多樣性。「阿巴」(密咒師)僧是甯瑪派兩種僧人之一,最早出現于吐蕃王朝時期,當時佛法初傳,苯教勢力強盛,爲了迎合苯教巫師的宗教生活方式,部分參佛者便居家誦咒,修行密法,兼行巫術及醫術。吐蕃佛教衰亡後,這部分人以父子或叔侄相傳方式傳承密法,也有以瑜伽士和遊學僧裝束在小範圍內進行宗教活動。甯瑪派正式創立後,他們仍然以傳統的方式及生活方式傳播佛法,人數激增,習慣上稱這些人爲「阿巴」,也有的地方稱「本本子」,即苯教巫師。後來,阿巴僧分成兩種,一種是在寺受戒的正式僧人,另一種是娶妻衍嗣,在家傳承密法者。甯瑪派的第二類僧人是長期生活在寺院的受各種戒的人。
一、大圓滿禅定
大圓滿法作爲藏密的主要教授法門,其禅定方式與其他派別基本一致,主要是通過一定的修行方式調節身體姿勢和呼吸狀態的過程,達到心神甯靜,意念集中的狀態,從而進行冥想,證悟心性自然智,達到普賢境界。真言咒語作爲思維的工具是入定的主要手段。
「徹卻」和「妥噶」是大圓滿兩種獨特的禅定方式。一般意義上「徹卻」和「妥噶」是對摩诃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叁種實踐方法的高度概括。嚴格地說,「徹卻」和「妥噶」是阿底瑜伽口訣部(或要門部)的特殊禅定法。從廣義講,大圓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上叁種瑜伽,狹義的大圓滿法專指阿底瑜伽。摩诃瑜伽相當于生起次第法,以幻變類法爲主要內容,即通過叁種禅定,使修行者與本尊融爲一體,或證悟無二谛的明空智慧。由此看來,摩诃瑜伽在修脈、氣、明點的同時,仍然采用了觀想本尊修法。從身、語、意、功德、事業方面說,通過修身引入妙吉祥曼荼羅道;修語以證蓮花部佛;修意以證金剛部佛;修功德以證寶生佛;修事業以證羯摩部佛。
阿努瑜伽,相當于圓滿次第法,它以摩诃瑜伽爲基礎。兩者修煉程度無高低,而是所用方法有別,側重點不同。阿努瑜伽主修氣、脈、明點,以證明樂境界。《甯瑪教派史略》說:
母續經教阿努瑜伽者,傳授由內外秘密修所攝的叁十六種殊勝灌頂,所依諸法之本性,叁種曼荼羅各自圓滿。隨入尋思,見所決定,即隨入義,修不分別智;隨入字(咒語),修本尊禅定,依止解脫道與上下門,修證樂空智慧,現方便道。因此,究竟十地所攝的四學道,即生究竟無學道求證大樂身。
大樂狀態來自修行者本人,其表現方式即爲智慧與界,空是閃光的神智或智慧,一切皆爲神智的幻覺作用。
阿底瑜伽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圓滿法,因爲它以口訣部法爲最高法門,故又稱「口訣大圓滿阿底瑜伽」。它的修行以摩诃和阿努兩種瑜伽爲基礎,以「明了性」現證法性境界,進一步肯定即心是佛,契證煩惱菩提無二,佛與衆生無別。它把生死涅槃一切諸法歸結于離空執的法性,法性是自然智,自然智爲普賢行境。
阿底瑜伽分心部、界部和口訣部,心部從體、相、用叁個方面論述心體本淨、本具光明和隨緣顯現等心性法。采取直觀方法,修證心本空。界部講述諸法皆心性所顯,界覺無別,通過脫離心所思慮的物件去修自然智—空,即「運用永離所緣的甚深關要,安住無功用中,由甚深和明了的妙智雙運,成就虹體金剛身。」口訣部側重明分,要求修行者無思無念,全離一切分別。
總之,摩诃、阿努兩種瑜伽注重觀想、念誦修習,通過漸修消解煩惱系縛,尚未達到任運自然,使四大變化光明、見性成佛的境界,即觀空。阿底瑜伽修調正身、口、意,氣化智慧,自性清淨,使外空煩惱、內妄念之根自然斷滅,沒有善惡一切動作,諸法盡入法性。
阿底瑜伽有「徹卻」和「妥噶」兩種特殊修法,是對包括摩诃瑜伽和阿努瑜伽在內的一切大圓滿修法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甯瑪派不同于其他各派的實踐方法,表現了藏密將密法實踐和思想理論密切結合的顯著特點。「徹卻」是藏密的音譯,意爲「立斷」或「斷堅」、「刹那定住」,屬于修定法。貢珠雲丹嘉措(功德海)解釋說:
心之空分爲本淨妙覺,遠離戲論,使此空分歸于法性窮盡之地,即爲本淨徹卻。
《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明確指出:
上根利智,無修無證,由此而住,自見自性,自然而成者名徹卻。
「徹卻」修的目的是爲了求悟本淨心體,心體本淨是大圓滿的基本理論。因此,在個別論著中稱「徹卻」爲「噶達徹卻」,「噶達」藏語本來清淨之義。修行過程充滿了艱辛,各種儀式極爲複雜,要求非常嚴格,如修行者對佛法的了解和對密教儀軌的掌握程度,所具有的品行等。符合條件者先于師前接受灌頂和叁昧耶戒,然後依師教修煉,悟證本心自然智。貢噶上師(1892—1957)認爲修「徹卻」簡單、方便,「只要在一切法顯現上,于當體明空不二之剎那上,無修、無念、無散定住,明明了了覺照認識這個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間斷,便可證得。」,「刹那」、「無修」,說明一旦領會就會頓悟淨心性;「勿令間斷」,強調必須曆世修行,才能證得自然智。這即是甯瑪派的特點。
也有學者根據「徹卻」之義「剎那定住」及「剎那徹悟」,認爲「徹卻」是頓修,甚至將禅宗思想作爲「大圓滿」本源。實際上兩者之間有差別,不能完全劃等號。大圓滿頓悟是有一定的條件,關鍵要看修行者的根…
《大圓滿法及其與禅宗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