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朱青(gru-khyer)是一位地方官,母親名叫南噶(nan-ka)。他早年參究禅學,于五臺山從印度學者biha-la-ki-rti學習密法。後去印度求學,以妙吉祥友和智藏爲師,潛心學習大圓滿密法達二十五年之久;在金剛座掘出秘密心滴法經典,整理分成內、外、秘密、無上密四類,爲大圓滿法之集大成者。晚年,返國從事密法修煉和講授。《竹巴教史》也有類似的記載。目前,雖然尚難確定吉祥獅子屬于漢傳佛教的哪一派,從其所學禅法看,爲禅宗僧人的可能性極大。如果這段記載屬實,不能排出吉祥獅子在印度學習整理密法過程中將禅宗思想注入大圓滿法的可能性。甯瑪派認爲,在圓滿法的早期傳承人是歡喜金剛,他傳妙吉祥友;妙吉祥友傳智藏;智藏傳吉祥獅子;吉祥獅子傳無垢友和智經。無垢友系西印度人,曾依吉祥獅子二十余年,得其真傳。西元八世紀應赤松德贊之邀來蕃講授大圓滿密法,也去過五臺山拜訪吉祥獅子。另一位進蕃傳法的蓮花生大師從無垢友學得空行娘提法。從這方面說,無垢友和蓮花生都是吉祥獅子的弟子,又是甯瑪派所尊崇的大圓滿法的兩位重要傳承人。
吉祥獅子的另一位重要弟子,大圓滿法的主要傳承人毗盧遮那(遍照護)是吐蕃「七覺士」之一,他曾受赤松德贊派遣留學印度,從吉祥獅子習大圓滿密法。《隆慶教史》記載:赤松德贊決定「必須派人去印度求取起因果之大圓滿法。于是,……派遣巴廓毗盧遮那和藏·勒珠二人去印度從歡喜金剛的弟子妙吉祥友和吉祥獅子學習阿底瑜伽密法。」毗盧遮那所修內容包括大圓滿心部、口訣部、空界部外算、內秘、灌頂以及岩傳法、隱傳法、辯異者清淨法、捷足法等,回藏後主傳大圓滿口訣部密法。這樣,被甯瑪派尊爲大圓滿法叁大士的蓮花生、無垢友和遍照護都從吉祥獅子學過密法,接受過吉祥獅子的系統教育。如果吉祥獅子如藏文史書所說爲支那禅宗僧人,加上他在大圓滿法傳承中的地位,無疑他的思想對甯瑪派大圓滿法有較深刻的影響,這也可以作爲禅宗思想對大圓滿法影響的證據之一。但因此不能說甯瑪派思想就是禅宗思想,也不能把禅宗的頓悟成佛思想與大圓滿法劃等號。
摩诃衍那原系唐代沙州(敦煌)一位禅師,曾「依止和上法號降魔小福張和上、准仰大福六和上,同教示大乘禅門。」自聞法以來,久居山林參禅,弟子約五千余人。唐貞元二年(786)吐蕃攻陷沙州,應赤松德贊之請,摩诃衍那至蕃,開示頓悟禅法,一時吐蕃人上至王後貴妃,下至普通僧人風靡相從,勢力頗盛。因他傳講禅宗無念無貪即可成佛的「頓性成佛」思想,故稱「頓悟派」。約于792—794年間,他代表頓悟派與蓮花戒代表的慚修派辯論,結果失敗,返回敦煌,繼續參究禅法。日本山口瑞鳳等學者堅持認爲摩诃衍那的基本立場是神秀的「觀心論」。藏文《賢者喜宴》、《布頓佛教史》、《巴協》等史書詳細記述了摩诃衍那的學術觀點。《賢者喜宴》說:
和尚言道:凡一切均因思維而生,並以善業惡業而得善趣惡趣之果(或善業惡業),此又循環往複。凡事無所思(凡事無念)又無所作爲,生此念後即可解脫矣!此種見解即凡事無所思也。對于諸布施之十法行,其所行是:向無識者、智力差者、天資愚頓者宣講衆生善業。先是,對于修心者,悟性強者,猶如黑白二雲均可遮蔽太陽一樣,亦被善惡兩者所蔽。故所謂凡事無思、無分別、無伺察,此即無所礙,由是頓悟者則與十地相等也。
那麼,究竟大圓滿法和禅宗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不妨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分析。第一,體本淨說。甯瑪派認爲心性本淨,不能诠表,遠離常邊,沒有表相,自性任運,「最初實相,不爲生死涅槃所染汙,亦不爲迷亂所垢障,實相赤露,未曾迷亂,亦無證悟,不是一切、能現一切,是之本體。」把一切現象看成是本心的妙用,心與妙用都是空的。禅宗也講「自性本淨」。弘忍在《最上乘論》說:
一切衆生清淨之心,亦複如是,只好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淨。
《壇經》亦說: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不生不滅。向期自性,本身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甯瑪派與禅宗都強調「心性本淨」,並把心性看成是外境(諸法)之源,支配諸法的存在。但是,甯瑪派所講的「心體本淨」不是基于自然主義還本之說,而是講人的本體,並從絕對與相對、有限與無限的角度把人的本淨之心提高到宇宙高度去論述。同時,更加具體地論述了心性之光明在成佛中的決定作用,把現分與明分平等看待,把了空、明空、空智、現明視爲一體。禅宗則基于自然本體上講心性本淨,很少去討論光明(明分)。
第二,佛性觀。甯瑪派認爲,心性的自然智是佛性,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覺是佛心,人心即佛心,衆生與佛無二無別,是爲一體。衆生心是佛心,其體性本淨,衆生與佛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覺沒有差別。每個人只要覺了一切境相都是心,「雖見表相」,「不執不取,這便是佛」。「比如像在家中而外出追尋,即找到叁千大千世界之頂亦無可得,除心而外再無別佛可求。」因此,覺性既是如來藏,又是人的主體性。
「明心見性」和「見性成佛」是禅宗的終極旨趣,也是其所要達到的目的。「明心見性」的意思是開發自我的心性本體,使自心性本體之實然顯現。《壇經·行由第一》說:「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心即佛,把外在的佛變成了內心佛,把向外覺悟大千世界的外在超越,變成向內反求諸心的內在超越。只要反觀自心,還得本心,「即得見性」,認識自我,就能成佛。應該注意,禅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的,把佛性看成是自在自爲的統一;以心爲宇宙本體,支配世間萬物的存在,「直接所悟心的空作爲成佛的唯一途徑和最後歸宿」,而大圓滿則把佛性視爲佛的本能,兩者之間有細微差別。
第叁,頓悟說。「頓悟就是超乎言象、斬斷通常的邏輯思維,直接、整體把握不可分割的理。」或者,不須累世的苦心修煉,只要得到金剛上師的開導和幫助,即可覺悟本心。大圓滿主張頓悟一心,即悟諸法本體清淨,本性光明之心,反映了甯瑪派以心爲本的頓悟成佛思想。但是,大圓滿頓悟必須以實修爲基礎,以具德、熟谙密法的金剛上師的開導爲前提,在時間、程度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能否頓悟關鍵看修行者本人的根基。
禅宗主張「無思無念」的頓悟。《壇經》說:
汝者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至佛地。
悟必頓悟,妄念即滅,真心當體顯現。摩诃衍那說:
善者轉爲善趣,惡者轉爲惡趣,迨破除身語一切善惡意念之後,則頓時可入無念境界。
這裏把「無念」作爲頓悟成佛的方法,破除了通常的邏輯思維,而用直覺思維知覺萬法本體空性,即本淨心體。從這方面看,大圓滿和禅宗有比較一致的觀點,都主張「無念」、「直覺」,提倡由善知識開導,頓見本性,自成佛道。兩者的區別在于,大圓滿之「無念」只作爲手段,並非目的,否定了絕對無念,強調頓語之前漸修的必要性。禅宗則把「無念」作爲方法和目的,承認絕對無念存在的可能性。
總之,甯瑪派的大圓滿法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色彩,從思維取向上,它以直覺思維爲主,輔以理性思維。在修證本淨之心方面,既采取了漸修,也主張頓悟,將善惡、真妄、明空等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統一起來,形成了心性、本體、佛性叁位一體的統一體,即把二元對立統一到一心上。同時,它吸收禅宗心性本淨,即身成佛的思想,在修行過程中實現了禅宗直指人心與密教次第修證的結合,以達到大圓滿境界。充分反映了大圓滿法與禅宗之間既有密切聯系,又有細微差別的特點。
參考書目
1.措如·次朗《甯瑪派史》,民族出版社藏文版,1989年。
2.善慧法日《宗教流派鏡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3.善慧法日著,劉立千譯《土觀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4.智悲光,劉立千譯《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民族出版社,2000年。
5.無垢光著,劉立千譯《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民族出版社,2000年。
6.工珠·功德海《知識總彙》,民族出版社藏文版,1982年。
7.無垢光《實相寶藏論釋》,德格印經院木刻本。
8.巴臥·祖勒陳瓦,黃颢譯《賢者喜宴》,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
9.索南才讓《西藏密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10.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叁聯出版社。
11.麻天祥《中國禅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大圓滿法及其與禅宗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