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器和能否得到上师的开示。以宁玛派之见,修行者的根器有上下、利钝之分。一般「彻却」修者根器锐利,属于上根利智,悟性甚高,一修即成,但必须要有上师的开示。《大圆胜慧本觉心要证次第》说:不经过累世修行而成佛的功德在「觉悟中本来具足,无待苦行而后成就。般若六度万行,自心本具,无须苦行,有此大圆满胜慧,上根利智,一见即知,一修即成。」通过自力,用直观思维观悟本性。与上根利智者比较,大根器者虽然也能开悟,然而他们的修行有四量。隆庆无垢光上师把「彻却」修看成是见性成佛的捷径。他说:
是法深妙,若能明了进修,剎那彻悟,自然见性成佛,无上捷径,舍此无他道。
无论如何,大圆满「彻却」修非立刻顿悟,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苦修才能顿悟,在时间、程度及修持方式上同立刻顿悟有区别。
「妥噶」意为「超越」或「顿超」。属于修光法,是以光修证法性自然智的途径,直见任运本来清净的法界所显妙有(境),故又称「伦珠妥噶」,即「任运妥噶」或「元成妥噶」。《知识总汇》说:
(心)之现分为自显光明,以本具光明将一切窒碍在光中清净达于法性净地,即为任运妥噶。
《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亦说:
已见自心更勤精进,不舍肉身,法尔智慧光显,圆证三身境界者,名妥噶。
由此可见,「妥噶」与「彻却」因修持方法有别,侧重点不同,所要修证的境界也不一。「彻却」的重点是修心之空分,「妥噶」则偏重于修心之现分(有),体认心所显现。因为心体空,心性有,心性现于自然智,遍于一切染净法中,故空并非空无,有分亦非实有,空有两者统一于一心。《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对「彻却」与「妥噶」作了深刻分析和总结,指出:
一、妥噶能够知自心本明,对于色尘等外境不起分别,自然光明;彻却则不能修证光明。
二、妥噶修能调整身、口、意,法尔智慧自开,三身境界自然显现。调身为最要,如果修行者的身体不调整好,则脉不调,脉不调,则气心不调,气心不调,则圆满空光不现。因此,以法身坐(如狮子卧状)证悟法性,体认烦恼与智慧、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开莲花眼;以化身坐(如金仙)修证法性,开法眼。调整语(口),能除去语言颠倒的烦恼。调整意,「则三身境界,非有非空之法性,与无二无别之理,可显现。」
三、妥噶修眼、耳、鼻、身、意六根门,以自然智气开光明门,使内智与外光融为一体,彻却修仅能证六根及其所感觉认识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空性,但不贪着内外诸法,入定修行。
四、妥噶修能使气息自然出入,粗气脉自然化尽,为光明之体;彻却依粗气脉修,造成气脉不调,成为修行的障碍。
五、妥噶修使肉身成为通体光明;彻切仅能使身体化空,不能修成光明,直到临终的刹那,得见法身。
六、妥噶修能使身体变成光明,度无量众生;彻却虽能使身体化空,却不能变成光明,所以难得慧眼、金刚身等,度生有限。
七、妥噶修能使肉身的六根,成现三身境界;彻却则不能。
「妥噶」修也需要灌顶,勤修规定的课程,严格按照仪轨修。相应境界分四步证悟,第一步法性明悟,通过观日月之光,五色平均,自然而住;第二步悟境日进;第三步自心进诣。这一步修使地、水、火、风四大自然消亡。《空明经》说:
能修妥噶光,于眼所见境,如地水火风,四大境自灭。递次现五色,是不离光相,凡所行诸境,如疯人无着,岩壁无碍通,入场不能阻,入水亦不溺。
心意识全部进入法性,自心自然清净光明。第四步诸法尽入法性。当心意识皆入法性,自心自然清净光明,这时能见诸佛净土,一切智慧禅定皆能获得。妥噶修法对圆空光、定慧无二的法性光、自然智慧光和远通水光的冥想所产生的结果是有形身体溶解并成功地使之变成一种能放发的身体——虹体,在光明身中得到解脱。
无论如何,「彻却」和「妥噶」修并非有优劣之别,而是侧重点不同。「彻却悟法尔本自真空之法性(心)如母;妥噶见元成本来清净之法界所显妙有(境)如子。」妥噶修使肉身解散,当身体变成光明时,就会成就长寿佛身,永住世间,广度众生。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心理的修练,其目的是使身体世界的假像分解在能产生结果的光中,此光为法性现象。在圆空光中,自然智光显出金刚链。圆空光的中心点是空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继续观修,使主客观间的全部区别将会消失。彻却修只能证身空,心入法性,心证果。或说通过彻却修能辩认出自身中潜在的智慧。在此之中,即使是身体变成微粒,也不能化成光。「因为当时尚未得金刚身,也未成功地彻底实现对其他人的救度。」由此可知,彻却和妥噶犹如母子关系,阿底瑜伽口诀部把它们所修的真空妙有,即内境和外境结合起来,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求达到肉身圆满,现证三身境界。
二、大圆满法与禅宗的关系
宁玛派大圆满法的三大基本特征是:心体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分别与法身、报身、化身相联系。「心体本净」是宁玛派修炼大圆满法的总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其修行的全部过程。它重点讲一切法的「体」,即本体或实体,为了空无别。「心」是大圆满所修的重点,也是大圆满口诀部「妥噶」的修行重点。心「本自解脱,又无造作,本自明朗,非念所为,本来智慧,见修无染,法尔如是,无安立之本定,无计度之后得,明朗而无体,广大而不失平等。」心分真心和妄心。一般解释「真心」是本心,其体本来清净,空寂光明,妄心是真心被气引诱而成的,为后生的或再生心,也是凡夫心。真心的特点是本空、光明、普遍,本空讲体,光明讲相(形状),普遍讲用(功能)。心体清净本空,初无来处,后无去处,湛然常寂,所以被当作事物本原,没有生、住、坏、灭。《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说:
心性是尽知尽觉。自然智慧现量的光明中,确定一切这便是它的法性,现世一切是它的表相,然而它又是均在心中觉知。因此,应悟到这个心性就是觉而灵明,犹如虚空……心性有觉性。
心性之所以有觉性因为心是自然智。觉性为自然智的觉性,自然智的觉性也是心。觉性为自然智的觉性,自然智的觉性也是心。觉性远离常断,其核心是空性。觉性之法过去明净,未来鲜洁,现在无造作,是平常的觉了之心,任运元成。当修行者觉了一切境相都是心时,对于所见的一切现象不去执着,这便是佛。基于这样的认识,觉性和法界为一体。因为众生有此本具的觉性,众生即佛,佛与众生无二。《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说:
觉性谁也未造而是自生智慧,……它既无生也无由而灭,它既是现量而明在,却无人能见,纵然流于轮回也不变坏……觉性大家都有,却无人知道,觉性就是你自己。
可以说,「自性本净」超越了它有言辞表达的可能性。
「自性顿成」是讲一切法的相。《土观宗派源流》说:
空性妙相,无碍明现,是为自性顿成。
它着重修证明空无别。心性是心因有的一种属性,空寂无根,空而有明。光明为自心本性,非造作,而是任运而成,当身中的烦恼气清净后,始见本性光明。实际上,大圆满所讲的光明即是自心,自心为自然智,自然智从本即是光明,明智无二。因此,心悟达境界,心意识一切皆入法性,自心自然清净光明。自心与光明一体,心性不灭,光明不灭,能显起任何境界。《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说:
心只有一个,即此一个,也是无源无根(空)。从任何一边看它,什么也看不到,不见实法,因此也无任何存在;但也不见虚无,而是觉了和光明灿然。它更不是各别差异,而是明空无别。
一切光的显现,「皆由四轮集于心中,又彼微细,住于无所有之虚空境中,则现出周遍通彻清明之觉性,」这是空明自然本智,也是空明大圆满的本性。空明是大圆满修心中必具的二分(相),有空分而无明分只能成就法身,惟有明分而无空分,只能成就报化二身,无法实现在一觉性之中二分一体而完具的目的或境界。「因为觉性什么也不生,是空性法身;其空性本光明亮,是报身;它能无碍显现一切,是化身。三身是圆具于一心中之体性。」或者说,三身是以心之明空二分为依据而成就的。因此,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亦属自性本具。
「大悲周遍」是大圆满自然智之用,重点讲心之现分。如上所述,心即自然智,自然智体性本空,但它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切形象,称为心之「妙用」。「妙用化现之源,则为觉性的明显分(相),明显于外,则为化现不灭分(用)。」心体本净或心体本空作为一切现象赖依存在的条件和依据,心所外现的一切即心用也是空的。在宁玛派看来没有不属于心之法,除心之外没有所能修,心外再无其他佛可求。如果不认识心而向外寻求,「如身外去找自己,怎能找到自己。」因不认识自己而去他处寻找,误将别人当作自己。所以,了解事物现象,首先必须了解外境原来都是心「用」,自起自消,自行解脱。这里宁玛派把本来对立的矛盾巧妙地加以解决,统一体和用(本体与现象),使两者成为一体。
学术界根据宁玛派「心体本净」、「心性顿成」的思想特点,把大圆满法看成是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甚至认为大圆满似与禅宗的顿悟思想有渊源关系。不可否认,在藏传佛教中留下了汉传佛教的深刻烙印,在大圆满法的字里行间也能寻觅到禅宗思想的遗风。究竟受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两者之间是否有差别,需要作认真分析和研究。从已接触的资料看,影响宁玛派大圆满法的汉族僧人主要有两位,一位是西元八世纪代表顿门派(或顿修派)在吐蕃参加辩经的敦煌沙门摩诃衍那,另一位是留学印度的汉僧吉祥狮子。据藏文《宁玛教派源流》记载,吉祥狮子(shriv-singtha)为支那(rgya-nag)疏青人(zhoshovigling),父亲…
《大圆满法及其与禅宗的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