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朱青(gru-khyer)是一位地方官,母亲名叫南噶(nan-ka)。他早年参究禅学,于五台山从印度学者biha-la-ki-rti学习密法。后去印度求学,以妙吉祥友和智藏为师,潜心学习大圆满密法达二十五年之久;在金刚座掘出秘密心滴法经典,整理分成内、外、秘密、无上密四类,为大圆满法之集大成者。晚年,返国从事密法修炼和讲授。《竹巴教史》也有类似的记载。目前,虽然尚难确定吉祥狮子属于汉传佛教的哪一派,从其所学禅法看,为禅宗僧人的可能性极大。如果这段记载属实,不能排出吉祥狮子在印度学习整理密法过程中将禅宗思想注入大圆满法的可能性。宁玛派认为,在圆满法的早期传承人是欢喜金刚,他传妙吉祥友;妙吉祥友传智藏;智藏传吉祥狮子;吉祥狮子传无垢友和智经。无垢友系西印度人,曾依吉祥狮子二十余年,得其真传。西元八世纪应赤松德赞之邀来蕃讲授大圆满密法,也去过五台山拜访吉祥狮子。另一位进蕃传法的莲花生大师从无垢友学得空行娘提法。从这方面说,无垢友和莲花生都是吉祥狮子的弟子,又是宁玛派所尊崇的大圆满法的两位重要传承人。
吉祥狮子的另一位重要弟子,大圆满法的主要传承人毗卢遮那(遍照护)是吐蕃「七觉士」之一,他曾受赤松德赞派遣留学印度,从吉祥狮子习大圆满密法。《隆庆教史》记载:赤松德赞决定「必须派人去印度求取起因果之大圆满法。于是,……派遣巴廓毗卢遮那和藏·勒珠二人去印度从欢喜金刚的弟子妙吉祥友和吉祥狮子学习阿底瑜伽密法。」毗卢遮那所修内容包括大圆满心部、口诀部、空界部外算、内秘、灌顶以及岩传法、隐传法、辩异者清净法、捷足法等,回藏后主传大圆满口诀部密法。这样,被宁玛派尊为大圆满法三大士的莲花生、无垢友和遍照护都从吉祥狮子学过密法,接受过吉祥狮子的系统教育。如果吉祥狮子如藏文史书所说为支那禅宗僧人,加上他在大圆满法传承中的地位,无疑他的思想对宁玛派大圆满法有较深刻的影响,这也可以作为禅宗思想对大圆满法影响的证据之一。但因此不能说宁玛派思想就是禅宗思想,也不能把禅宗的顿悟成佛思想与大圆满法划等号。
摩诃衍那原系唐代沙州(敦煌)一位禅师,曾「依止和上法号降魔小福张和上、准仰大福六和上,同教示大乘禅门。」自闻法以来,久居山林参禅,弟子约五千余人。唐贞元二年(786)吐蕃攻陷沙州,应赤松德赞之请,摩诃衍那至蕃,开示顿悟禅法,一时吐蕃人上至王后贵妃,下至普通僧人风靡相从,势力颇盛。因他传讲禅宗无念无贪即可成佛的「顿性成佛」思想,故称「顿悟派」。约于792—794年间,他代表顿悟派与莲花戒代表的惭修派辩论,结果失败,返回敦煌,继续参究禅法。日本山口瑞凤等学者坚持认为摩诃衍那的基本立场是神秀的「观心论」。藏文《贤者喜宴》、《布顿佛教史》、《巴协》等史书详细记述了摩诃衍那的学术观点。《贤者喜宴》说:
和尚言道:凡一切均因思维而生,并以善业恶业而得善趣恶趣之果(或善业恶业),此又循环往复。凡事无所思(凡事无念)又无所作为,生此念后即可解脱矣!此种见解即凡事无所思也。对于诸布施之十法行,其所行是:向无识者、智力差者、天资愚顿者宣讲众生善业。先是,对于修心者,悟性强者,犹如黑白二云均可遮蔽太阳一样,亦被善恶两者所蔽。故所谓凡事无思、无分别、无伺察,此即无所碍,由是顿悟者则与十地相等也。
那么,究竟大圆满法和禅宗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不妨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体本净说。宁玛派认为心性本净,不能诠表,远离常边,没有表相,自性任运,「最初实相,不为生死涅槃所染污,亦不为迷乱所垢障,实相赤露,未曾迷乱,亦无证悟,不是一切、能现一切,是之本体。」把一切现象看成是本心的妙用,心与妙用都是空的。禅宗也讲「自性本净」。弘忍在《最上乘论》说:
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好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坛经》亦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不生不灭。向期自性,本身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宁玛派与禅宗都强调「心性本净」,并把心性看成是外境(诸法)之源,支配诸法的存在。但是,宁玛派所讲的「心体本净」不是基于自然主义还本之说,而是讲人的本体,并从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的角度把人的本净之心提高到宇宙高度去论述。同时,更加具体地论述了心性之光明在成佛中的决定作用,把现分与明分平等看待,把了空、明空、空智、现明视为一体。禅宗则基于自然本体上讲心性本净,很少去讨论光明(明分)。
第二,佛性观。宁玛派认为,心性的自然智是佛性,明而又空的明空妙觉是佛心,人心即佛心,众生与佛无二无别,是为一体。众生心是佛心,其体性本净,众生与佛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觉没有差别。每个人只要觉了一切境相都是心,「虽见表相」,「不执不取,这便是佛」。「比如像在家中而外出追寻,即找到三千大千世界之顶亦无可得,除心而外再无别佛可求。」因此,觉性既是如来藏,又是人的主体性。
「明心见性」和「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终极旨趣,也是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明心见性」的意思是开发自我的心性本体,使自心性本体之实然显现。《坛经·行由第一》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心即佛,把外在的佛变成了内心佛,把向外觉悟大千世界的外在超越,变成向内反求诸心的内在超越。只要反观自心,还得本心,「即得见性」,认识自我,就能成佛。应该注意,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把佛性看成是自在自为的统一;以心为宇宙本体,支配世间万物的存在,「直接所悟心的空作为成佛的唯一途径和最后归宿」,而大圆满则把佛性视为佛的本能,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
第三,顿悟说。「顿悟就是超乎言象、斩断通常的逻辑思维,直接、整体把握不可分割的理。」或者,不须累世的苦心修炼,只要得到金刚上师的开导和帮助,即可觉悟本心。大圆满主张顿悟一心,即悟诸法本体清净,本性光明之心,反映了宁玛派以心为本的顿悟成佛思想。但是,大圆满顿悟必须以实修为基础,以具德、熟谙密法的金刚上师的开导为前提,在时间、程度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能否顿悟关键看修行者本人的根基。
禅宗主张「无思无念」的顿悟。《坛经》说:
汝者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剎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悟必顿悟,妄念即灭,真心当体显现。摩诃衍那说:
善者转为善趣,恶者转为恶趣,迨破除身语一切善恶意念之后,则顿时可入无念境界。
这里把「无念」作为顿悟成佛的方法,破除了通常的逻辑思维,而用直觉思维知觉万法本体空性,即本净心体。从这方面看,大圆满和禅宗有比较一致的观点,都主张「无念」、「直觉」,提倡由善知识开导,顿见本性,自成佛道。两者的区别在于,大圆满之「无念」只作为手段,并非目的,否定了绝对无念,强调顿语之前渐修的必要性。禅宗则把「无念」作为方法和目的,承认绝对无念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从思维取向上,它以直觉思维为主,辅以理性思维。在修证本净之心方面,既采取了渐修,也主张顿悟,将善恶、真妄、明空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了心性、本体、佛性三位一体的统一体,即把二元对立统一到一心上。同时,它吸收禅宗心性本净,即身成佛的思想,在修行过程中实现了禅宗直指人心与密教次第修证的结合,以达到大圆满境界。充分反映了大圆满法与禅宗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差别的特点。
参考书目
1.措如·次朗《宁玛派史》,民族出版社藏文版,1989年。
2.善慧法日《宗教流派镜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3.善慧法日着,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4.智悲光,刘立千译《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民族出版社,2000年。
5.无垢光着,刘立千译《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民族出版社,2000年。
6.工珠·功德海《知识总汇》,民族出版社藏文版,1982年。
7.无垢光《实相宝藏论释》,德格印经院木刻本。
8.巴卧·祖勒陈瓦,黄颢译《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
9.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出版社。
11.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大圆满法及其与禅宗的关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