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的狀態)。
16、瑜伽行派的轉識得智,在將八識中的前五識由有漏轉成無漏時,獲得 智;在將第六識由有漏轉成無漏時,獲得 智;在將 識由有漏轉成無漏時,獲得平等性智;在將 識由有漏轉成無漏時,獲得大圓鏡智。
17、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其中五位是 法、心所有法、___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
18、在大乘佛教發展的後期,瑜伽行派與中觀派最終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 派”。最初促成這種融合的主要人物是 。
19、密教在印度非常古老,可追溯到 時期,吠陀文獻中的《 吠陀》主要是巫術、咒語的彙集。
20、密教信奉大日如來(Mahavairocana, ),密教把表現大日如來“智”的方面(即大日如來所具有的智的特性)稱爲“ 界”,把表現大日如來“理”的方面(大日如來本來存在的永恒悟性)稱爲“ 界”。
21、13世紀印度佛教的衰落與古代 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勢力的急劇擴大有關。
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1、中國漢地較早譯出漢譯佛經的重要人物有兩人:一是以小乘佛典爲主要翻譯對象的 (約2世紀);一是以大乘佛典爲主要翻譯對象的 (約2世紀),他翻譯的《 經》和《般舟叁昧經》等佛典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2、在東晉(公元317年—420年)十六國時期,佛典翻譯者以 爲主要代表。以他爲中心,出現了官方組織的佛典譯場,他的翻譯以__________類佛典爲主。
3、 寫出了在後世影響極大的《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和《注維摩诘經》等,強調所謂“不真空”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否定事物實有的觀念,即包含“ ”的意義;另一是否定事物絕對空無的觀念,即包含“ ”的意義。
4、 在中國佛教史上以其關于佛性的觀點而著稱。他研究了當時譯出的六卷本《泥洹經》,提出“一闡提”也有佛性的理論。
5、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有不少中國僧人西行求法。這之中最著名的是 (約339--420)。他在東晉隆安叁年(399年)出發,到達中天竺。叁年後又到獅子國(今斯裏蘭卡),回國後進行了翻譯工作,還寫了著名的《 》。
6、中國佛教討論“判教”問題較早的人是劉宋時的 (4—5世紀)。他提出“二教五時”之說。“二教”指“頓教”和“漸教”。
7、隋唐五代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爲宗派佛教的發展。其中主要的有:天臺宗、 宗、 宗、 宗、禅宗、 宗、密宗、 宗等。
8、天臺宗的實際創立者是南北朝末至隋代的 ,其主要學說或教義有:一心叁觀、圓頓止觀、一念叁千……等。一心叁觀指人同時體悟或頓悟到《中論》中所說的 、 、 。即對這叁者不能分開或單獨認識,而是要同時認識這叁方面。
9、叁論宗在中國的傳承是: 、僧肇……僧朗(約6世紀)、僧诠(約6世紀)、法朗(507--581)、 ,但實際的創宗者則是 。
10、慈恩宗是直接傳承印度瑜伽行派理論的一個中國佛教宗派。它在中國的主要創立者是
(600--664)和其弟子窺基(632--682)。
11、華嚴宗以弘揚《 經》的學說爲宗旨。此宗的傳承法系是杜順(557--640)、智俨(602--668)、 (643--712)、澄觀(737--838)、宗密(780--841),實際創宗人則是 。 華嚴宗的主要理論有: 、六相圓融、五教十宗等。
12、禅宗最初的祖師是所謂“東土五祖”,即:初祖 、二祖 (487--593)、叁祖僧璨(?--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1--674)。弘忍之後,禅宗分成南北兩宗,南宗以 (638--713)爲代表,北宗以 (606--706)爲代表。在晚唐五代時期,南宗系統分化出“五家”:沩仰宗、 宗、 宗、雲門宗、 宗。其中的 宗在宋時又分出兩宗:黃龍宗和楊岐宗。
13、淨土宗以弘揚佛教淨土經典的思想爲根本。關于此宗在中國的開祖有人認爲是東晉的
,也有人認爲是東魏(或北魏)的 (476--542)。
14、中國佛教宗派密宗主要是在唐代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唐代的所謂“開元叁大士”…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