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就的状态)。

  16、瑜伽行派的转识得智,在将八识中的前五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 智;在将第六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 智;在将 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平等性智;在将 识由有漏转成无漏时,获得大圆镜智。

  17、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其中五位是 法、心所有法、___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18、在大乘佛教发展的后期,瑜伽行派与中观派最终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 派”。最初促成这种融合的主要人物是

  19、密教在印度非常古老,可追溯到 时期,吠陀文献中的《 吠陀》主要是巫术、咒语的汇集。

  20、密教信奉大日如来(Mahavairocana, ),密教把表现大日如来“智”的方面(即大日如来所具有的智的特性)称为“ 界”,把表现大日如来“理”的方面(大日如来本来存在的永恒悟性)称为“ 界”。

  21、13世纪印度佛教的衰落与古代 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势力的急剧扩大有关。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中国汉地较早译出汉译佛经的重要人物有两人:一是以小乘佛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 (约2世纪);一是以大乘佛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 (约2世纪),他翻译的《 经》和《般舟三昧经》等佛典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2、在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十六国时期,佛典翻译者以 为主要代表。以他为中心,出现了官方组织的佛典译场,他的翻译以__________类佛典为主。

  3、 写出了在后世影响极大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和《注维摩诘经》等,强调所谓“不真空”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否定事物实有的观念,即包含“ ”的意义;另一是否定事物绝对空无的观念,即包含“ ”的意义。

  4、 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其关于佛性的观点而著称。他研究了当时译出的六卷本《泥洹经》,提出“一阐提”也有佛性的理论。

  5、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不少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这之中最著名的是 (约339--420)。他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出发,到达中天竺。三年后又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回国后进行了翻译工作,还写了著名的《 》。

  6、中国佛教讨论“判教”问题较早的人是刘宋时的 (4—5世纪)。他提出“二教五时”之说。“二教”指“顿教”和“渐教”。

  7、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宗派佛教的发展。其中主要的有:天台宗、 宗、 宗、 宗、禅宗、 宗、密宗、 宗等。

  8、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是南北朝末至隋代的 ,其主要学说或教义有:一心三观、圆顿止观、一念三千……等。一心三观指人同时体悟或顿悟到《中论》中所说的 。即对这三者不能分开或单独认识,而是要同时认识这三方面。

  9、三论宗在中国的传承是: 、僧肇……僧朗(约6世纪)、僧诠(约6世纪)、法朗(507--581)、 ,但实际的创宗者则是

  10、慈恩宗是直接传承印度瑜伽行派理论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在中国的主要创立者是

   (600--664)和其弟子窥基(632--682)。

  11、华严宗以弘扬《 经》的学说为宗旨。此宗的传承法系是杜顺(557--640)、智俨(602--668)、 (643--712)、澄观(737--838)、宗密(780--841),实际创宗人则是

  华严宗的主要理论有: 、六相圆融、五教十宗等。

  12、禅宗最初的祖师是所谓“东土五祖”,即:初祖 、二祖 (487--593)、三祖僧璨(?--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1--674)。弘忍之后,禅宗分成南北两宗,南宗以 (638--713)为代表,北宗以 (606--706)为代表。在晚唐五代时期,南宗系统分化出“五家”:沩仰宗、 宗、 宗、云门宗、 宗。其中的 宗在宋时又分出两宗:黄龙宗和杨岐宗。

  13、净土宗以弘扬佛教净土经典的思想为根本。关于此宗在中国的开祖有人认为是东晋的

   ,也有人认为是东魏(或北魏)的 (476--542)。

  14、中国佛教宗派密宗主要是在唐代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唐代的所谓“开元三大士”…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与地球和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