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
(637--735)、金刚智(669--741)、 (705--774)。对唐代密宗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中国僧侣是 (673--727)和惠果(?--805),该宗主要弘扬的是《 经》和《 经》中的思想。
15、中国佛教宗派的律宗实际创宗人是唐代的 ,该宗主要弘扬《 律》。
16、中国的藏族地区传入佛教是在唐代。一般认为是在7世纪的松赞干布(617—650年)时期。藏王赤松德赞(755—797年)时期首先邀请印度的 大士和 大师进藏弘扬佛法,后来印度佛教和汉地佛教发生了顿渐之争(大士离开吐蕃后),印度代表是:________,汉地代表是:________,印度佛教代表辩论获胜,直到朗达玛(838—842年在位)禁佛史称“前弘期”。西藏佛教史的“后弘期”始于978年,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印度一些著名的僧侣也来到西藏传教,如著名的 (982--1054)等人。
17、明代藏传佛教有重要变化,出现了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的人物 (1357--1419),他创立了 派。他主张显宗和密宗并重,要求僧侣严格守戒,在理论上则受印度 派的著作影响较大。1409年,他在拉萨东北方建立了 寺,这可以看做该派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该派也称为“ ”。该派中实行活佛转世制度,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 ”系统,另一是“ ”系统。
18、在近代中国佛教发展中居士佛教很有影响,这方面最突出的是 居士,他于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中国近代佛教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太虚,他的突出之处是主张对佛教进行全面改革,提倡所谓“ ”,力求把佛教中的积极思想成分运用于现实社会。
第三章 佛教的文献
二、印度主要佛典
1、记述印度早期佛教的经有巴利文的佛典和汉译的佛典。巴利文的经主要是《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 部》。汉译的经主要是《 经》、《 经》、《 经》和《 经》。
2、巴利文的律有《经分别》、《犍度》和《附随》等,汉译的律有《 律》、《五分律》、《十诵律》、《僧祇律》等。
3、南传佛教的史料代表性典籍是《 史》、《大史》及《论事》等,北传佛教佛教的史料代表性典籍是《 论》、《异部宗精释》等。
4、在现存的北传史料中,上座部系统较著名的是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即被称为“身论”的《发智论》和被称为“足论”的《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此外,说一切有部的重要佛典还有对《发智论》作的注释-----《 论》及其后的《俱舍论》。
5、最早出现的大乘佛典是经。早期大乘经大约在公元 世纪至公元 世纪形成,其中较古和较基础性的是某些 类经。该类经中又分为许多类,就梵文原本来说,主要有十万颂本、二万五千颂本和八千颂本。汉译本中则分为小品般若(八千颂本)、大品般若(二万五千颂本)和 般若等。早期大乘经中除了般若类经、法华类经、华严类经外,还有一些较著名的经,如小品《 经》(主要指《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佛说摩诃衍宝严经》等)、《 经》及一些净土类经等(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6、印度大乘佛教后来形成了派别。最早出现的派别是约形成于2—3世纪的 派。该派的主要论著有:龙树的《 论》、《十二门论》、《 论》、《十住毗婆沙论》、《七十空性论》, 的《百论》、《四百论》,佛护的《根本中论注》,清辨的《般若灯论释》、《大乘掌珍论》、《中观宝灯论》等。
7、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约在4—5世纪出现。该派的主要著作有:署名弥勒的《瑜伽师地论》、《 论》、《 论》《法法性分别论》,无著的《摄大乘论》、《 论》、《显扬圣教论》、《 论》、《顺中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世亲的《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释》、《 论》、《唯识三十论颂》、《十地经论》、《佛性论》、《大乘百法明门论》,陈那的《 论》、《观所缘缘论》、《掌中论》、《集量论》。
8、印度密教类的佛典为数众多,影响最大的是《 经》和《 经》。
第五章 佛教的修行<…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