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二)▪P3

  ..續本文上一頁

   (637--735)、金剛智(669--741)、 (705--774)。對唐代密宗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中國僧侶是 (673--727)和惠果(?--805),該宗主要弘揚的是《 經》和《 經》中的思想。

  15、中國佛教宗派的律宗實際創宗人是唐代的 ,該宗主要弘揚《 律》。

  16、中國的藏族地區傳入佛教是在唐代。一般認爲是在7世紀的松贊幹布(617—650年)時期。藏王赤松德贊(755—797年)時期首先邀請印度的 大士和 大師進藏弘揚佛法,後來印度佛教和漢地佛教發生了頓漸之爭(大士離開吐蕃後),印度代表是:________,漢地代表是:________,印度佛教代表辯論獲勝,直到朗達瑪(838—842年在位)禁佛史稱“前弘期”。西藏佛教史的“後弘期”始于978年,即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叁年,印度一些著名的僧侶也來到西藏傳教,如著名的 (982--1054)等人。

  17、明代藏傳佛教有重要變化,出現了藏傳佛教史上的重要的人物 (1357--1419),他創立了 派。他主張顯宗和密宗並重,要求僧侶嚴格守戒,在理論上則受印度 派的著作影響較大。1409年,他在拉薩東北方建立了 寺,這可以看做該派正式形成的重要標志,該派也稱爲“ ”。該派中實行活佛轉世製度,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 ”系統,另一是“ ”系統。

  18、在近代中國佛教發展中居士佛教很有影響,這方面最突出的是 居士,他于1866年創辦金陵刻經處。中國近代佛教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太虛,他的突出之處是主張對佛教進行全面改革,提倡所謂“ ”,力求把佛教中的積極思想成分運用于現實社會。

  

  第叁章 佛教的文獻

  二、印度主要佛典

  1、記述印度早期佛教的經有巴利文的佛典和漢譯的佛典。巴利文的經主要是《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 部》。漢譯的經主要是《 經》、《 經》、《 經》和《 經》。

  2、巴利文的律有《經分別》、《犍度》和《附隨》等,漢譯的律有《 律》、《五分律》、《十誦律》、《僧祇律》等。

  3、南傳佛教的史料代表性典籍是《 史》、《大史》及《論事》等,北傳佛教佛教的史料代表性典籍是《 論》、《異部宗精釋》等。

  4、在現存的北傳史料中,上座部系統較著名的是說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即被稱爲“身論”的《發智論》和被稱爲“足論”的《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界身足論》、《品類足論》。此外,說一切有部的重要佛典還有對《發智論》作的注釋-----《 論》及其後的《俱舍論》。

  5、最早出現的大乘佛典是經。早期大乘經大約在公元 世紀至公元 世紀形成,其中較古和較基礎性的是某些 類經。該類經中又分爲許多類,就梵文原本來說,主要有十萬頌本、二萬五千頌本和八千頌本。漢譯本中則分爲小品般若(八千頌本)、大品般若(二萬五千頌本)和 般若等。早期大乘經中除了般若類經、法華類經、華嚴類經外,還有一些較著名的經,如小品《 經》(主要指《佛說遺日摩尼寶經》、《佛說摩诃衍寶嚴經》等)、《 經》及一些淨土類經等(如《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

  6、印度大乘佛教後來形成了派別。最早出現的派別是約形成于2—3世紀的 派。該派的主要論著有:龍樹的《 論》、《十二門論》、《 論》、《十住毗婆沙論》、《七十空性論》, 的《百論》、《四百論》,佛護的《根本中論注》,清辨的《般若燈論釋》、《大乘掌珍論》、《中觀寶燈論》等。

  7、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約在4—5世紀出現。該派的主要著作有:署名彌勒的《瑜伽師地論》、《 論》、《 論》《法法性分別論》,無著的《攝大乘論》、《 論》、《顯揚聖教論》、《 論》、《順中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世親的《大乘五蘊論》、《攝大乘論釋》、《 論》、《唯識叁十論頌》、《十地經論》、《佛性論》、《大乘百法明門論》,陳那的《 論》、《觀所緣緣論》、《掌中論》、《集量論》。

  8、印度密教類的佛典爲數衆多,影響最大的是《 經》和《 經》。

  

  

  

  第五章 佛教的修行<…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與地球和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