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
一、佛教修行理論的形成與主要特征
1、佛法四谛中的“道谛”是佛教最初的修行理論。“道谛”也就是所謂“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正語、正業、 、正精進、正念、 。
2、佛教的修行“叁學”指 、 、 。
3、佛教較早提出的關于信徒修行所能達到果位的理論是所謂“四向四果”。四果包括:
果(音譯須陀洹果),指斷除對叁界的見惑,進入了佛教聖者的最初階段或初果; 一來果(音譯 果),指斷除了欲界煩惱中的部分煩惱,但仍要在天上和人間往返轉生一次; 不還果(音譯 果),指斷除了欲界的所有煩惱,不再回欲界轉生的果位; 無學果(音譯 果),指斷除了叁界所有煩惱,不再需要進一步修習,是佛弟子所達到的最高修行果位。 4、小乘修行的主要內容具體來說是所謂“ 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或最初的“叁學”。大乘修行的主要內容是所謂“菩薩行”,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智慧)或“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般若、 、 、力、智)等。
5、小乘所修的果位主要是所謂聲聞四果,以達到 爲最高。大乘修行的果位有所謂“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 地、善慧地、法雲地)或“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6、印度的瑜伽行派和中國的慈恩宗是十分重視瑜伽實踐的派別,通過瑜伽實踐而觀察事物的境,並將修行的階段和修行所得之果位等分成許多層次。如《 論》中的本地分就將瑜伽修行境界等分成十七地。
7、密教或密宗強調所謂“叁密”,即 密----口誦真言咒語、 密----手結印契、 密----心作觀想。
8、天臺宗的修行方式較典型的是所謂 法門,該宗以《 經》爲宗經,《摩诃止觀》提出所謂“叁止”和“叁觀”的理論,叁觀有“二谛觀”(從假入 )、“平等觀”(從空入 )、“______第一義谛觀”(二觀爲方便道,得入中道,雙照二谛,心心寂滅)。
9、華嚴宗以印度大乘佛教的《 經》爲根本,該宗比較關注的是對 的觀察部分,實際上是以觀慧爲主要的修行方法,此宗強調認識 的理事無礙以至事事無礙。
10、中國律宗所尊奉的主要是《 律》。
11、中國佛教宗派中禅宗的 等最初提出“二入四行”的理論,依照印度佛典中的根本思想表述了禅宗的修行要點。(接187頁)“二入”指“ 入”和“ 入”。“四行”指 行(正確對待由先前行爲而得到的業果,認識佛教的報應理論,承受先前行爲産生的結果,特別是惡業所産生的苦果,並無怨憎), 行(對過去行爲産生的相對好的業報不沾沾自喜,保持不動心或心境平和,得失隨緣), 行(對外部事物不執著,安心無爲,不貪婪地求取),稱法行(不背離事物的根本之理,按照佛教的根本之理來行事,認識到事物的無我或空,以此認識行事)。
12、朝鮮佛教中後來影響較大的是禅宗系統,而禅宗系統中的主流派是 宗,該宗在修行上強調頓悟漸修,並強調定慧雙修,後來還強調禅與淨的聯系。
13、南傳佛教包括亞洲許多國家的佛教,主要來源于印度 部佛教系統。
14、佛教講的十善指 、不偷盜、不邪淫、 、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不瞋恚、 。
15、天臺宗在《 》(卷二)等文獻中論及了六類修行者的善:
一是人、天不爲一般的惡事,這是最低層次的善,但人、天還會墮于叁惡道中成惡;
二是二乘能出離世間之苦,名之爲善,但二乘只能自度,最後仍免不了惡;
叁是某些菩薩能慈悲兼濟,稱爲善,但自身也未完全斷除煩惱,免不了惡;
四是叁乘能同斷一些煩惱,稱之爲善,但仍有無明,故爲惡;
五是別教菩薩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佛教義理,故稱爲善,但所行帶有方便,不究竟,這也還有惡;
六是圓教菩薩能通達佛教實相之圓理,稱爲善,但若過于 ,則亦成惡。
叁、佛教的禅定
1、佛教的禅定是在 修行的基礎上形成的。
2、就佛教禅定思想所受影響的程度而言,最應注意的是古代哪一著作: 。《 經》中的禅定思想與佛教中的禅定思想是並行發展的,二者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
3、《雜阿含經》卷十七中在談到“四禅”時說:“初禅正受時, 止息;二禅正受時,覺觀止息;叁禅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時, 止息。”
4、四無量心即 、 、 、 。
5、《大智度論》卷叁十二中說:“一切世間法中皆有 性。”這就是說,不能通過完全脫離世間來達到佛教的解脫。
6、佛典中屬于小乘方面的主要敘述的是印度禅定思想中的製感、調息以及控製心作用等內容的成分,具體有“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指無色界中的 ____ 定、 ____ 定、 ____ 定、 ____ 定)等。
7、中國的禅宗雖然分爲南宗和北宗,但都承認“ ”的觀念,都注重向內體悟或發現自己的本性或佛性。南宗傾向于“頓悟成佛”的方法,北宗傾向于“漸悟成佛”的方法。
8、中國佛教宗派中的禅宗所吸收的主要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特別是 派的思想。
《《佛教入門:曆史與教義》參考題(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