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二)▪P4

  ..续本文上一页/B>

  一、佛教修行理论的形成与主要特征

  1、佛法四谛中的“道谛”是佛教最初的修行理论。“道谛”也就是所谓“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 、正精进、正念、

  2、佛教的修行“三学”指

  3、佛教较早提出的关于信徒修行所能达到果位的理论是所谓“四向四果”。四果包括:

   果(音译须陀洹果),指断除对三界的见惑,进入了佛教圣者的最初阶段或初果;

   一来果(音译 果),指断除了欲界烦恼中的部分烦恼,但仍要在天上和人间往返转生一次;

   不还果(音译 果),指断除了欲界的所有烦恼,不再回欲界转生的果位;

   无学果(音译 果),指断除了三界所有烦恼,不再需要进一步修习,是佛弟子所达到的最高修行果位。

  4、小乘修行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是所谓“ 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或最初的“三学”。大乘修行的主要内容是所谓“菩萨行”,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智慧)或“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般若、 、力、智)等。

  5、小乘所修的果位主要是所谓声闻四果,以达到 为最高。大乘修行的果位有所谓“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 地、善慧地、法云地)或“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6、印度的瑜伽行派和中国的慈恩宗是十分重视瑜伽实践的派别,通过瑜伽实践而观察事物的境,并将修行的阶段和修行所得之果位等分成许多层次。如《 论》中的本地分就将瑜伽修行境界等分成十七地。

  7、密教或密宗强调所谓“三密”,即 密----口诵真言咒语、 密----手结印契、 密----心作观想。

  8、天台宗的修行方式较典型的是所谓 法门,该宗以《 经》为宗经,《摩诃止观》提出所谓“三止”和“三观”的理论,三观有“二谛观”(从假入 )、“平等观”(从空入 )、“­­______第一义谛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

  9、华严宗以印度大乘佛教的《 经》为根本,该宗比较关注的是对 的观察部分,实际上是以观慧为主要的修行方法,此宗强调认识 的理事无碍以至事事无碍。

  10、中国律宗所尊奉的主要是《 律》。

  11、中国佛教宗派中禅宗的 等最初提出“二入四行”的理论,依照印度佛典中的根本思想表述了禅宗的修行要点。(接187页)“二入”指“ 入”和“ 入”。“四行”指 行(正确对待由先前行为而得到的业果,认识佛教的报应理论,承受先前行为产生的结果,特别是恶业所产生的苦果,并无怨憎), 行(对过去行为产生的相对好的业报不沾沾自喜,保持不动心或心境平和,得失随缘), 行(对外部事物不执著,安心无为,不贪婪地求取),称法行(不背离事物的根本之理,按照佛教的根本之理来行事,认识到事物的无我或空,以此认识行事)。

  12、朝鲜佛教中后来影响较大的是禅宗系统,而禅宗系统中的主流派是 宗,该宗在修行上强调顿悟渐修,并强调定慧双修,后来还强调禅与净的联系。

  13、南传佛教包括亚洲许多国家的佛教,主要来源于印度 部佛教系统。

  14、佛教讲的十善指 、不偷盗、不邪淫、 、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不瞋恚、

  15、天台宗在《 》(卷二)等文献中论及了六类修行者的善:

  一是人、天不为一般的恶事,这是最低层次的善,但人、天还会堕于三恶道中成恶;

  二是二乘能出离世间之苦,名之为善,但二乘只能自度,最后仍免不了恶;

  三是某些菩萨能慈悲兼济,称为善,但自身也未完全断除烦恼,免不了恶;

  四是三乘能同断一些烦恼,称之为善,但仍有无明,故为恶;

  五是别教菩萨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佛教义理,故称为善,但所行带有方便,不究竟,这也还有恶;

  六是圆教菩萨能通达佛教实相之圆理,称为善,但若过于 ,则亦成恶。

  

  三、佛教的禅定

  1、佛教的禅定是在 修行的基础上形成的。

  2、就佛教禅定思想所受影响的程度而言,最应注意的是古代哪一著作: 。《 经》中的禅定思想与佛教中的禅定思想是并行发展的,二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3、《杂阿含经》卷十七中在谈到“四禅”时说:“初禅正受时, 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 止息。”

  4、四无量心即

  5、《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一切世间法中皆有 性。”这就是说,不能通过完全脱离世间来达到佛教的解脱。

  6、佛典中属于小乘方面的主要叙述的是印度禅定思想中的制感、调息以及控制心作用等内容的成分,具体有“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指无色界中的 ____ 定、 ____ 定、 ____ 定、 ____ 定)等。

  7、中国的禅宗虽然分为南宗和北宗,但都承认“ ”的观念,都注重向内体悟或发现自己的本性或佛性。南宗倾向于“顿悟成佛”的方法,北宗倾向于“渐悟成佛”的方法。

  8、中国佛教宗派中的禅宗所吸收的主要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特别是 派的思想。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内观与地球和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