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而無相無執。
3、覺囊派的看法認爲這些學者中對中觀的理解還不全面。第二十八代祖師多羅那他在《他空精義》一書中把中觀分爲四個層次:①共通中觀;②大中觀;③中觀不共義;④秘密義。 ①、共通中觀只承認緣起性空,勝義世俗皆無自性本質皆空,佛護、清辯、解脫軍、靜命皆屬這一觀點,他們說中轉*輪後,宣說了《般若經》等爲了義經。龍樹爲解釋經義著《中觀》、《理聚》等論成爲中觀派的最大權威。末轉*輪各經都是不了義經。共通中觀唯主“空”義,後來發展成爲應成派則主張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勝義世俗一切皆空的“畢竟空”論(《他空精義》)232——233頁)。(筆者注:畢竟空是真空妙有的涵義,不是頑空) ②、大中觀主勝義有的他空見,覺囊派自認在藏就是他們的這一派。大中觀的根據的經典方面有:《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鬘經》、《妙臂請問經》、《大般涅槃經》、《寶雲經》等究竟了義諸經。闡釋經義的有:彌勒、無著、世親等的著述。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略提他空之義。在《經莊嚴論》、《辯中邊論》、《辯法性論》等中作了詳細解釋,在《寶性論》中更詳爲決擇他空之義。依覺囊派見解,龍樹亦說他空見,他在《理聚論》中爲除常邊,成立爲空,在《贊聚論》中除斷邊,成立爲有。如《法界贊》中提出勝義不空的中觀了義思想(筆者注:龍樹中觀思想是中觀見,並非他空見,是中道八不見解,顯現般若空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真空妙有,多羅那他祖師可能是搞錯見地了)。陳那、安慧更發展了這種思想。從上述經典來看不僅宣說有唯識理論,並提出了法界、真性,如來藏,不生不滅等(注:瑜珈行中觀自續派智藏論師著作的《二谛分別論》19頁),是開創了中觀了義之宗(《他空精義》232——255頁)。 龍樹、無著的他空思想傳入西藏由素·噶瓦多吉譯師和贊喀布齊等人所翻譯,覺囊派先輩所繼承,到了笃布巴第十八代祖師時則更爲發揚光大(《他空精義》234——237頁)。 ③、中觀不共義,提出了如來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衆生皆具。他們對佛性的看法就是指常、樂、我、淨、正、真、善。 ④、中觀秘密義,提出佛具有身智一切德相,並提出了“法界”、“法身”這些概念,是作爲佛的一切身智德相之所依(《他空精義》241——245頁)。 覺囊派既破小乘微塵無分之說,又破唯識無有外境之說,還破一般中觀空無所有——畢竟空說。他們提出了勝義有,自認是究竟了義大中觀。(注:可稱爲法界如來藏大中觀,自性不空而中觀他空,自性勝義有) 覺囊派的大中觀,實際是在唯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識提阿賴耶識是有爲法,只能含攝染法,他們改提“如來藏”,是無爲法,染淨兼攝。從畢竟空到勝義有,確實他們對龍樹的中觀思想發展了一步。12 (筆者注:這見地也不一定完整,楞伽經強調如來藏也要空而不執,方便而有,直接講不空容易執著而成戲論。要不空而空,空而不空才是中道妙有。此即楞伽經無常品第叁之余:“無如來藏藏識即無生滅”所謂的中道如來藏,即勝義有也是方便妙用,本體還是真空與光明) 4、反對覺囊派他空見的修行者除了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外,如布敦大師曾造《如來藏光明莊嚴論》,叁藏大師尊追白造《如來藏光明燈論》,揚卓巴·仁欽朵造《無比帝釋金剛論》、《智慧雷霆論》、《金剛大雷霆論》、《金剛錘論》等破邪之論著甚多。13另薩迦派的高然巴大師在《辨析見地之殊勝大乘心要月光論》一書中也批判他空見爲戲論。因爲薩迦派主張真如實相離戲論,明空雙運無執。(注:宗喀巴大師是中觀應成派,隨立隨破,破一切執,自性不空仍有自性執著,如來藏也不應執著。即認爲他空見有細微的我執,爲不了義) 四、總結: 1、覺囊派時輪金剛密法逐漸由格魯派弟子傳承,格魯派中等以上寺院皆設立時輪金剛院,雖然,宗喀巴大師是從布頓大師的弟子“秋吉巴瓦”學得的,但目前格魯派領導人,大力弘揚時輪密法于西方世界,而格魯派是反對他空見的,覺曩派有部派佛教中犢子派講補特伽羅(靈魂我)的遺風,宗旨與印度教梵我(法性、大我)合一接近。平實而論,時輪金剛密法也屬佛教的一種方便淨土法門。修此法者幻化成時輪金剛本尊,以菩薩道應世、轉世或在靈界以拯救衆生疾苦,因爲衆生一體、宇宙一體、同體大悲(注:金剛是智慧光凝結的智慧身,摧破一切男女欲界、色界執著,也破我執、法執)。只要方便大宇宙衆生,八方四千法門,法法因緣生,法法平等。 2、大如來藏心,即法性佛常寂光佛土,不應爲空幻,爲真如方便常住才對吧!但中觀應成派認爲因緣聚有,法性有是妙有無執的,要以無住衡量。阿賴耶識是染著的,即使真常也不應有執、有爲。應用般若《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及《心經》的無所得爲佛陀妙有正道,即不執諸佛如來,不執淨土,得最大自由、無相解脫;破人我衆生壽者相,破佛講經說法相,破一切修持相(注:如同祖師禅),以瑜伽修煉所得爲方便,以靈性自由轉換感應空性能量爲妙用,佛可變換不同佛,毗盧遮那隨時請來方便,五方佛各各自由流動感應,我不是我而破真常永固,也破萬法唯心的心,看到因緣生滅,進出時空自如,破至上意識大我固定相。這裏無我執有二涵義:一爲融入大我故無我,融入方法可以是依附救贖或自性回歸,一是見我非我,衆靈以我的身體常交換運作,有時某佛來有時某菩薩來,成爲靈媒體質,但具中觀妙有空性,使靈媒智慧常新,悟性常升。應用時不可執酒、色、財、氣、名利、能量通通無執才是解脫。宇宙修行有二路徑,一種是不斷融入大我至上意識佛國佛性,一種是不斷開拓靈性能量,佛性更加分化,生育萬物 (注:利用化身、應化身、分身) 。他空見偏向靈性常存融入法性,一邊卻神通幻化,有“我”的個性(注:印度教大梵天的梵),萬法萬物由心念生造。宇宙中到底空性任運好還是神佛願力造萬物好、又到底天國好還是佛國好,都自由選擇。遊戲也罷,使命也罷,都是智慧表現,方便成就光明法性、佛道遲速不同,中道圓融和平相處就好。這不分善惡高低,因爲因緣各自不同。 3、西藏密法傳承一般認爲從西藏蓮花生大師傳法開始,但在印度如果從維摩诘經、華嚴經開始計算,甚至更久遠的文殊師利古佛、普賢王如來算起,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密法就在諸佛間互相流傳了(注:各類密續、咒音是各佛菩薩傳承的一種方便方式)。佛法並不起源于釋迦牟尼佛一佛而已,宇宙已續傳不斷。只是一般學者認爲本時期或本元會地球佛法由釋迦牟尼佛開始傳播,非常感謝佛陀的願力。 五、參考文獻: 1、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密宗開示錄》,卷一,卷二,七千年靈性的精華,臺北阿南達瑪迦出版社,2001年版。 2、蒲文成:《覺囊派通論》,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P14。 3、同上,P17,此處蒲文成教授對內時輪看法有錯誤。 4、Barry Bryant:《曼陀羅時輪金剛沙壇城》,臺北立緒出版社,2005年版,P313-P316,達賴喇嘛解說。 5、同2,P18—P19。 6、同上,P114—P116。 7、同2,P15。 8、同2,P11 9、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版,P.58。出自隆欽然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德格印經院木刻版,P104。 10、同上,P230—P236,覺朗派的佛教思想。 11、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P113—P115。 12、同上,P116 13、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土觀宗派源流》,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劉立千譯。 另參考 1、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2、吉祥壤塘藏哇寺出版“大吉祥覺囊巴殊勝教法傳承寶鏡明鑒論”。 3、瓊那·諾布旺典:《唐卡中的天文曆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本書解說較清晰! Δ本文初稿曾發表在臺灣高屏澎牙醫師公會聯合月刊牙醫讀本 《西藏密宗覺囊派(如來藏的形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