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六次課 下節

  下節

   (二)世間所尊勝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總說:一切衆生;別說:叁善趣。天、人、阿修羅。

   有人認爲阿修羅是惡趣的衆生;但也有人認爲,阿修羅就算不錯了,在六道裏有很大福報,不過脾氣比較大。叁善趣的身份是很多人想要得到的。這裏說到,叁善趣的衆生應該供養《金剛經》。

   有般若經典的地方,就是有塔的地方。過去的佛塔,是爲了安置佛的舍利的。佛陀雖然滅度了,但是般若的法門留下來了,有般若經典的地方是佛的法身所在之處,所以應該禮拜、圍繞,並且值得用種種花香散在這裏做供養。

   佛教中認爲右旋圍繞是恭敬的表現。我們在寺院中繞塔、繞經,都應該右旋,而不要左旋。密乘認爲,左旋表示消減,右旋表示增益。而在古印度,出家人披著袈裟,偏袒右肩才可以露出右手做事,以右手對著佛,表示願意爲佛服務,所以右旋是非常禮貌的。

   (叁)轉滅罪業勝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1、爲什麼可以消除罪業

   般若經典有滅除罪業的功效。有人會想:受持了《金剛經》,還會被人看不起,還會遇到障礙嗎?有時候是會有的。爲什麼呢?佛法與世間,所重的理念不同。你學佛了,有人就會嘲笑你:“看你這個人,這麼古板,這麼迷信。”信受般若,不一定會得到世人的認可。世間認可的是財色名食睡。但我們要堅信,信受般若,未必會增長你的財富和權勢,但一定能消解內心的罪業。

   我們的罪從哪裏來的?什麼是業力?業有造作的意思。業力,是我們身語意的行爲給生命帶來的影響。我們造業,來源于貪嗔癡叁毒。生起貪嗔癡叁毒,則是因爲我們有執著。我們覺得什麼東西好,就會貪;有人不讓我們拿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就會嗔;我們還很愚癡,不了解生命的真相。執著使我們造罪,使我們産生種種煩惱。當我們通過學習般若經典,了解緣起性空的真相,心中的怨結都可以化掉,貪嗔癡都會消解。

   有些法門只能對治嗔恨,有些法門只能對治貪婪,而般若法門,一切煩惱遇到它,都會煙消雲散。在一切滅罪的法門裏,般若是最徹底、最有力量的。

   所以,我們受持了般若法門,雖然可能被人輕視,卻可以消除罪業,將來還可以得到無上正等菩提。

   2、學佛帶來精神和物質的充足

   在這裏,我想給大家提個問題。我們學佛的人,是不是一定會窮困潦倒呢?一切都不執著了,都放下了,會不會影響你的生活、財富、家庭?(大家都在搖頭,都說不會。)

   爲什麼不會?(有同學說:“有白毫相光照著我們。”)你的意思是說,佛陀有白毫相光的福報,他分了多少分之一給佛弟子們,是吧?其他同學再談一談。(有同學說:“因爲我們學了佛法,變得更有智慧,能夠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把事情做得更好。”)回答得很好,那就在生活裏驗證它吧。(有同學說:“舍掉該舍掉的,得到該得到的。”)這個回答很有意思。當你得到不該得到的東西,有時候就會出問題。所以,懂得放下是一種智慧。(有同學說:“我們已經得到宇宙的一切了。”)是啊,其實我們從來就沒有失去過什麼!是我們的執著,把我們和世界隔開了。

   如果你真正地通達了佛法,你一定不會是一個窮困潦倒,連衣食都不能解決的人。爲什麼人會淪落到窮困潦倒的地步呢?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懶惰,一是惡性。有人很懶惰,不願意工作,不願意學習,不願意奉獻,怎麼會進步呢?有人的失敗則來源于暴烈的個性,沒有辦法與人相處。學佛,能夠對治懶惰,斷除惡性。學佛的人,未必都是百萬富翁,但物質和精神上的充足,一定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你沒有得到的話,你還是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把佛法落實了?

   佛法是很殊勝的。經中比喻,佛法像甘蔗一樣,根也是甜的,中間也是甜的,末梢也是甜的。開始學習的時候,能夠對治煩惱。中間的時候,能夠不斷增長福德和智慧。末後,能夠得到解脫和佛果。

   3、又一次校量功德

   下面是又一次校量功德。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裏,已經不再以布施身命來校量了,而以佛在過去生中所修的功德來做校量。佛陀在燃燈佛時得到授記,而在燃燈佛之前,已經供養、侍奉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陀了,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但是,也比不上有人于後末世(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可見我們得到的功德有多大。

   但不要忘了,這裏說的是他在燃燈佛之前所做的供養。燃燈佛時,他證得無生法忍了,所做供養是與般若相應的供養,那我們就比不上了他了。佛陀親證了般若,而我們現在得到的是文字般若。可能有的同修,開始在起心動念處觀察空性了,有了一些觀照的般若。我們還沒有證得實相般若,雖然如此,功德已經很殊勝了。

   《金剛經》中佛陀一再苦口婆心地勸我們,要生起信心,生起歡喜心。

  叁、結歎難思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對此,僧肇法師是這樣說的:“解通人曠,德必無崖;萬行淵深,義能難測;菩提妙果,豈有心之所議?”

   到這裏,《金剛經》中,整個般若道的次第已經講圓滿了。下面開始進入方便道次第。

  方便道次第

   又是一個輪回。又回到前面問到的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方便道次第,從明心菩提開始,接著是出到菩提,最後是究竟菩提。

   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契入真正的空性,是般若道的終點。

   而明心菩提是方便道次第的開始,也就是禅宗說的悟後起修。契入空性之後,不要著于空性,而要從空出假。因爲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夠開顯出無量的廣大行。從明心菩提到出到菩提,漸漸增上,到了究竟菩提,即是圓滿了佛果。這是整個方便道次第的過程。

   佛陀先開示次第,然後勸發奉持,告訴大家怎樣信受奉行。

  一、開示次第

   (一)明心菩提

   1、真發菩提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前面這一段,與發心菩提中所說幾乎差不多。但是後面多了一句話:“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在發心菩提的內容中,說的是發起菩提心。到了這裏,又告訴我們,乃至于發菩提心的自己也是空的。

   因此,這裏的科判是“真發菩提心”。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衆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即是“真佛子”。

   以大悲爲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

   修行過程:

   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衆生,都無自性可得,但因我執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故還未能現證;

   再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的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這才悟入空性。

   中觀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我我所執,爲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

   2、分證菩提果

   真發菩提心,證得般若實相,則已證菩提道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我們看到,這裏和前面不一樣,直接說果地的事情。如來從燃燈佛那裏,有沒有得到一個實有的法,成就無上正等菩提呢?須菩提說,沒有。

   得記由于無相。(正因爲修的是無相法門,才得到了授記。)無相之中,則無所得也。若見有法,則乖菩提,何容得記?(如果你覺得還有東西可抓取,就與菩提相違。)有相則違,無相則順,順必之極,故宜得記之也。

   正因爲佛陀得到的是無所得,所以燃燈佛爲他授記。如果他還有所得,燃燈佛就不會爲他授記。但是在這裏我們又要注意,不能認爲佛什麼都沒有得到或者什麼法都沒有修。所以下面又講到“無實無虛”。

   向來辯有得爲非,無得爲是。(講無所…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六次課 下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