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六次課 上節

  第六次課(講于2009年4月18日)

  上節

   各位同學,下午好。我們已經學到第六次課了,下一次將是最後一次課。

   上次課我們講到“歎奉持功德”的“如來勸行歎勝”。

   如來勸行歎勝,包括略歎勸行、廣歎顯勝、結歎難思。略歎勸行的部分,我們上節課稍微講了一點。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大家聽到《金剛經》的法門,能夠信受奉持,是非常希有的,因爲這是第一波羅蜜。這樣贊歎之後,接下來是勸行,如來鼓勵我們要在生活中落實般若。

   略歎勸行,是從兩個方面來講的:第一,忍辱離相勸,告訴我們要修忍辱;第二,佛說無虛勸,告訴我們這是真實不虛的。

   廣歎顯勝,廣說般若法門的幾種殊勝:獨被大乘勝;世間所尊勝;轉滅罪業勝。

   最後做了一個總結,說這部經是不可思議的。

  如來勸行歎勝

  一、略歎勸行

   (一)忍辱離相勸

   我們一起讀誦相關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金剛經》中,大乘的六度沒有全說。本經中,從理上來講,說了空性的道理;從事上來講,講了兩種波羅蜜,一是布施,二是忍辱。最開始的時候講發菩提心,就說到了布施。到了如來勸行這一段,開始說忍辱。

   1、忍辱的種類

   在發菩提心的階段,布施最重要。首先把你的心轉到奉獻的狀態中來。從索取的、以自我爲中心的心態,轉化爲能夠布施、放下、付出的心態。

   當我們發起菩提心,開始進入菩薩行,在生活中曆練的時候,忍辱是最關鍵的。如果沒有忍辱的功夫,就沒有辦法真正生起廣大的菩薩行。

   我們來看《大智度論》中對忍辱的簡單介紹。

   問曰:雲何名羼提?

   答曰:羼提秦言忍辱。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譬如人有目有足,隨意能到。菩薩若遇惡口罵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業因緣,諸法內外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以叁法印,印諸法故,力雖能報,不生惡心,不起惡口業。爾時心數法生,名爲忍。

   羼提,是忍辱的音譯。般若系的經論,一般把忍辱分爲生忍和法忍兩種,瑜伽系的則一般分爲叁種。

   只有修習忍辱,才能生起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成就一切事業。我們遇到不好的人,有時候是有能力對付他的,但是不去傷害他,這種心態就叫做忍。

   平常所說的忍,是心字頭上一把刀,心裏氣憤得很厲害,很難受,但是外表上很順從。這種忍,不是佛法裏邊講的忍。佛法裏的忍,是不生惡心的。

   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不可能沒有障礙。如果沒有忍辱的功夫,無法成就事業。修行、工作、生活,都需要忍辱。

   《瑜伽師地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都說到叁種忍,對治我們的叁種障礙:

   耐怨害忍,對治人際方面的障礙。

   安受苦忍,對治身心方面的障礙。

   谛察法忍,對治法義信解方面的障礙。

   學佛的人,都想在生活中做一個好人,可是周圍的人不一定跟你理念一樣。你想做好事,他不認爲做好事有什麼意義;你想吃素,他偏要殺生;你要提高你的道德,覺得做人要有信用,他反而覺得兵不厭詐,講究“厚黑學”。甚至有時你會遇到一些暴惡的衆生,他們的行爲和理念都非常邪惡,如果你沒有忍辱的功夫,你就會被他們所動搖,被他們所幹擾,被他們所障礙。我們沒有辦法要求周圍的環境總是一帆風順。所以,就需要修耐怨害忍。

   另外一方面,我們的身心也存在種種障礙。像大家堅持過來聽《金剛經》,也是要克服種種障礙的。風裏來,雨裏去。有時候很疲勞。打坐,也會腰酸背痛。只有有了安受苦忍,你才能堅持。做任何事情,都要忍受一定的痛苦,何況是學佛呢?

   第叁是法義信解方面,也會有障礙。比如,般若的法門讓我們放下,但你可能會覺得就是放不下來。放不下怎麼辦?放不下也得放!在信解方面就要有谛察法忍的能力。讀經教,有時候覺得是枯燥的,好像不如看電影、唱歌那麼有趣,但是,你還是要一遍遍地研讀經教,做筆記,漸漸地在生活中探討和驗證。慢慢地,你就會契入法義。這都需要忍辱的功夫。

   2、以無相的心忍辱

   在忍辱的過程中,如果不能調整心態,就會帶來很多沖突。佛陀告訴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忍辱呢?“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那就是說,要有無相的心,不執著的心。

   爲什麼能忍辱?如剛才所說,要思維諸法內外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以叁法印,印諸法故。了知傷害我們的衆生、傷害的行爲、被傷害的自己,都是空性的,沒有自性的,我們自然能夠用不執著的心面對一切,心胸放得如虛空一般。

   下面,佛陀引了一個公案,是他過去生中的事情。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曾經轉生爲忍辱仙人。忍辱仙人在山裏修行時,遇到過歌利王。歌利,是暴惡的意思。這位國王性格特別急躁、殘忍。一天,歌利王帶著一群宮女,到野外遊玩。遊玩的時候,國王困倦了,睡著了。宮女們趁空四下走走,遇見一棵大樹下端坐著一位面貌端正的修行人,正在很寂靜地打坐,這就是忍辱仙人。

   宮女們很好奇,把忍辱仙人團團圍住,問長問短。忍辱仙人就給宮女們開示法義。正在說話的時候,國王醒來,發現周圍的人都不在了,跑去一找,看見她們都圍著一位年輕的修行人。國王火冒叁丈,認爲忍辱仙人在引誘宮女。仙人解釋說:我是在給她們說法。國王又問,看到這些美女,難道你沒有動心嗎?仙人說,沒有動心。國王問他爲什麼不動心,仙人說自己在修戒,以忍爲戒。

   國王說,原來你是修忍辱的,那我就看看你到底能不能忍。于是,國王用刀把仙人的手臂砍下來,並且問他現在生不生氣,能不能忍。仙人說,我在忍。國王又把仙人的腳砍掉,把仙人的鼻子、耳朵也都割下來。

   此時,忍辱仙人不但沒有産生任何嗔恨心,內心反而生起了極大的悲憫,發願說,未來世我成佛的時候,第一個要度的就是你。

   後來,佛陀成佛以後,歌利王的後世就是佛陀座下第一個開悟的弟子憍陳如。

   當時忍辱仙人遭到這樣的冤枉和無端地對待,爲什麼能忍呢?他被辱罵和肢解的時候,觀察到了甚深的空性。什麼是我?那個被辱罵的我在哪裏?通過無我的觀察,他了知罵也好,打也好,都是了不可得的,不會去執著。他不執著自己的名聲,不執著自己的身體,甚至不執著所謂的自我,所以沒有人能夠傷害得了他。即使歌利王那樣暴惡地傷害他,也不能真正傷害到他的內心。

   如果有執著,他就會受傷害;沒有執著,他就不會受傷害。就這麼簡單。

   在生活中,別人罵我們,我們會覺得特別難受。但是,你想一想,當別人罵你的時候,你真的少了一些什麼嗎?當別人誇獎你的時候,你真的多了一些什麼嗎?著相的凡夫,總是迷失在感覺的幻境之中,好像別人一誇,自己就變好了,別人一罵,自己就變得不好了。如果你覺得自己真的會由于誇贊而變多,由于辱罵而變少,那你要問問自己:什麼是你?什麼是你自己?那只是幻覺。聖者了知這種感覺的虛幻性,就能夠成就無忍之忍。說他忍,事實上他沒有忍,因爲他沒有執著,不需要忍什麼,這樣恰恰成就了真正的忍辱波羅蜜。

   《清淨道論》對于忍辱說得很好:

   “你對此人忿怒時,忿的什麼?對他頭發忿怒嗎?或對毛,對爪……乃至對尿忿怒呢?或于發等之中對地界忿怒嗎?對水界、火界及風界忿怒嗎……對色蘊忿嗎?或對受、想、行、識蘊而忿呢……對色界,對眼識界……乃至對意界,對法界,對意識界而忿呢?”如果這樣對界的分析,則如置芥子于針鋒,繪圖畫于虛空,他的忿怒實無可置之處。

   我們對一個人生氣的時候,不妨想一想,你到底氣他的什麼,是他的頭發還是牙齒?你會說,我氣他整個的人。整個的人,這只是一個概念。具體是什麼?你可以一樣一樣地想。是他的胃嗎?不是的。是他的心髒嗎?不是的。是他的念頭嗎?他的念頭刹那就消滅了。你會發現,你的憤怒無處可置,就像要在空中畫一幅圖畫,畫不上去的。

   很多煩惱,來源于我們不觀察。觀察得細一點,就會發現空性。

   佛陀過去生中修過五百世的忍辱,而且都是真正的忍辱,是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忍辱。

   我們生氣的時候,可以想一想佛陀。我們受到的一點不公正的對待,有佛陀受到的不公正對待那麼可怕嗎?

   “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爲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受得苦難,看得徹底,站得穩當。以無限的悲願熏心,般若相應,能不因種種而引起自己的煩惱,退失自己的本心。

   忍是內剛而外柔的,能無限地忍耐,而內心不變初衷。這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

   我們無法控製環境。娑…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六次課 上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