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六次課 上節▪P2

  ..續本文上一頁婆世界就是濁惡的、充滿煩惱的世間。真正的忍,是內在的安詳,內在的慈悲,心像天空一樣廣大,沒有任何東西能遮蔽它。

   菩薩的發心,是離一切相發起的菩提心。一切相,無非是色聲香味觸法六種。不要執著顔色、聲音、味道、觸覺,乃至心裏的想法和念頭。有了這樣的無所住心,你就真正地得到了解脫和自由。如果你的心有所取向,有所執著,那你就沒有辦法安住于菩提心了,沒有辦法安住于般若了。

   所以,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要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通達了非相、非衆生,才能真正地布施,真正地忍辱。

   (二)佛說無虛勸

   下面講到“佛說無虛勸”,我們先把這一段念誦一下。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1、如來語業的特性

   如來鼓勵我們,要有信心。

   如來語業的五個特征:真——不錯謬;實——不虛假;如——符合事理;不诳——無欺騙性;不異——始終如一。

   前段時間,我跟一些沒有學習佛法的人交流。他們到寺院裏來,問我出家多少年了,我說有八九年了。他們問我感覺怎樣。

   我說,感受很多。起初學佛的時候,發心非常大,要成佛作祖,要開悟,要當菩薩度衆生……是帶著這樣的熱情出家的。但是,在學佛的過程中,碰到很多困難。自己也不是佛菩薩再來,也不像六祖那樣聽到幾句經就開悟。于是,覺得解脫很遙遠,原來成佛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往生淨土也不容易,念佛者多,往生者少。有點迷茫,甚至沒有信心。看周圍的學佛人,也都是凡夫,不是佛菩薩。會産生這樣的困惑。但是,隨著不斷地堅持,不斷地學習教理,逐漸能夠在生活中體驗到,佛說的所有的道理都是真實的。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回過頭想想佛陀是怎麼說的,就會發現他說的完全對。這樣,對佛法越來越有信心,也越來越歡喜。一點一點地,嘗試著按照佛法調整自己的行爲,心慢慢打開了,就會有解脫和自由的感覺。這種解脫不是成佛也不是開悟,而是過去的壓力在消減,過去的煩惱在淡化。這時,心就變得穩定了。經曆的事情越多,學佛時間越久,對佛法的信心就越深刻。當我看到《金剛經》中的這句話,是非常有感受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他說的,都是實相,是宇宙人生真實的道理。

   2、不著相則一切圓融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爲什麼說“無實無虛”呢?

   如來所說的法,是無所得的法,空性是諸法實相,是爲了對治有所得。但是,你不要對諸法實相又産生執著,覺得有那麼一種真實的東西。如果你沒有了執著,那就不需要說空性。正是因爲我們有虛妄,所以如來說真實。當你沒有虛妄的時候,你就不要執著于所謂的真實,把真實也放下來,還它諸法的本來面目。

   無實無虛,是超越了有和沒有兩邊,達到中道。說空說有,都是對治。有如手指月亮,看到月亮的時候,手指就要放下來。

   著相地修布施,就會處處都是疑惑,都是障礙。不著相地修布施,處處都能夠圓融。

   心有所執的人在修布施時,或是因“我能布施”而起貢高;或因“彼受我施”而生輕蔑;或因“所施之多少”而貪求果報。由此而引生種種煩惱,遮敝本發的善心。

   唯有心不住一切相,才能體驗到純淨的悲心,才能見到真正的布施相。

   建立在我執之上的慈悲,是虛假的。修布施時,不僅不能産生我執,也不能執著與布施的東西和對象。布施的時候沒有執著,就會對一切法通達無礙。

   禅宗裏邊有一個公案。唐代郎州刺史李翺喜歡佛法,聽說惟嚴禅師道行很好,就去拜訪。李翺問惟嚴禅師佛法是什麼,禅師沒有說話,指指天,指指地。李翺不明白,希望禅師講清楚一點,禅師給他一句話:“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翺聽了此話,豁然開悟,感激地頂禮禅師。

   雲在青天水在瓶,是非常高的境界。我們的心如果真的能像天空一樣,雲飛來飛去,是遮擋不住天空的。水沒有形狀,裝到圓的瓶子裏就是圓的,裝到方的瓶子裏就是方的,處處無礙。如果它有一個固定的形狀,那換個瓶子就適應不了。我們有了無相的修行,就可以像水一樣,不管到哪裏去,不管在什麼角色上,都可以通達無礙。

   我們有時候會給自己設定角色。比如:“我是一個父親。”在你的孩子面前,你是父親就可以了。可是到了單位裏,還把父親的角色用出來,你的下屬就對你不感興趣了。在單位裏你是領導,到了朋友圈裏還把領導的架子端出來,朋友們對你就煩了。到底什麼是你真實的身份呢?只要有無相的心。到了任何環境,見到任何人,都能夠圓融。

   修行,不是打坐的時候和到寺院裏的時候才是修行。修行是時時處處的,無處不是道場。你上班的地方,難道就不是道場嗎?你家裏的衆生,難道就不是你度化的衆生嗎?我們接觸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度化的衆生。

   3、又一次校量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受持了這一部經,讀誦的當下,你就與如來心心相契了,自然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下面,講到對功德的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布施得再多,不能根除我們的煩惱,不能解放我們的心靈。掌握了般若智慧,才能真正斷除一切束縛。佛教裏邊,最重視的不是物質的層面。佛陀在這裏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二、廣歎顯勝

   (一)獨被大乘勝

   我們繼續看經文。

   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大乘的般若,是佛的大智慧、大功德、大事業和大責任。大乘的法門,要斷除對自我的執著,也不能執著于一切法。發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從無我大悲中去承當,從利他無盡中去圓成!

   叁種人不堪承擔這樣的事業(以失釋得):二乘——樂小法;凡夫——著我;外道——著見。

   聲聞種姓的人,樂于小法,對空性的觀察沒有那麼廣。他只是觀察身心的空,觀察五蘊的空。當他破除了我執的時候,對他自身來說,已經解除一切煩惱了。佛陀在大乘經典裏對這種情況是呵斥的。凡夫執著于我。外道則執著于見,有的執著于斷滅見,有的執著于常見,執著于種種思想、種種戲論。

   如果你只是喜歡在道理上思維,不會真正地信受般若。般若是必須用心去體會的。要在生活中去體味它、實踐它,要在爲人處事和心念中觀察它,它不是哲學,不是理論。

   有人來跟我說,我聽你講的《金剛經》,完全是辯證法。如果你只是把它作爲辯證法,覺得西方哲學家也有這樣的思想,那你就錯了。

   這個法門,是大乘人才能承擔的。需要破我執、破法執,觀一切法空。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六次課 上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