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

  第六次课(讲于2009年4月18日)

  上节

   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们已经学到第六次课了,下一次将是最后一次课。

   上次课我们讲到“叹奉持功德”的“如来劝行叹胜”。

   如来劝行叹胜,包括略叹劝行、广叹显胜、结叹难思。略叹劝行的部分,我们上节课稍微讲了一点。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大家听到《金刚经》的法门,能够信受奉持,是非常希有的,因为这是第一波罗蜜。这样赞叹之后,接下来是劝行,如来鼓励我们要在生活中落实般若。

   略叹劝行,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第一,忍辱离相劝,告诉我们要修忍辱;第二,佛说无虚劝,告诉我们这是真实不虚的。

   广叹显胜,广说般若法门的几种殊胜:独被大乘胜;世间所尊胜;转灭罪业胜。

   最后做了一个总结,说这部经是不可思议的。

  如来劝行叹胜

  一、略叹劝行

   (一)忍辱离相劝

   我们一起读诵相关经文。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金刚经》中,大乘的六度没有全说。本经中,从理上来讲,说了空性的道理;从事上来讲,讲了两种波罗蜜,一是布施,二是忍辱。最开始的时候讲发菩提心,就说到了布施。到了如来劝行这一段,开始说忍辱。

   1、忍辱的种类

   在发菩提心的阶段,布施最重要。首先把你的心转到奉献的状态中来。从索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转化为能够布施、放下、付出的心态。

   当我们发起菩提心,开始进入菩萨行,在生活中历练的时候,忍辱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忍辱的功夫,就没有办法真正生起广大的菩萨行。

   我们来看《大智度论》中对忍辱的简单介绍。

   问曰:云何名羼提?

   答曰:羼提秦言忍辱。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譬如人有目有足,随意能到。菩萨若遇恶口骂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业因缘,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力虽能报,不生恶心,不起恶口业。尔时心数法生,名为忍。

   羼提,是忍辱的音译。般若系的经论,一般把忍辱分为生忍和法忍两种,瑜伽系的则一般分为三种。

   只有修习忍辱,才能生起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成就一切事业。我们遇到不好的人,有时候是有能力对付他的,但是不去伤害他,这种心态就叫做忍。

   平常所说的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心里气愤得很厉害,很难受,但是外表上很顺从。这种忍,不是佛法里边讲的忍。佛法里的忍,是不生恶心的。

   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障碍。如果没有忍辱的功夫,无法成就事业。修行、工作、生活,都需要忍辱。

   《瑜伽师地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都说到三种忍,对治我们的三种障碍:

   耐怨害忍,对治人际方面的障碍。

   安受苦忍,对治身心方面的障碍。

   谛察法忍,对治法义信解方面的障碍。

   学佛的人,都想在生活中做一个好人,可是周围的人不一定跟你理念一样。你想做好事,他不认为做好事有什么意义;你想吃素,他偏要杀生;你要提高你的道德,觉得做人要有信用,他反而觉得兵不厌诈,讲究“厚黑学”。甚至有时你会遇到一些暴恶的众生,他们的行为和理念都非常邪恶,如果你没有忍辱的功夫,你就会被他们所动摇,被他们所干扰,被他们所障碍。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周围的环境总是一帆风顺。所以,就需要修耐怨害忍。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身心也存在种种障碍。像大家坚持过来听《金刚经》,也是要克服种种障碍的。风里来,雨里去。有时候很疲劳。打坐,也会腰酸背痛。只有有了安受苦忍,你才能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忍受一定的痛苦,何况是学佛呢?

   第三是法义信解方面,也会有障碍。比如,般若的法门让我们放下,但你可能会觉得就是放不下来。放不下怎么办?放不下也得放!在信解方面就要有谛察法忍的能力。读经教,有时候觉得是枯燥的,好像不如看电影、唱歌那么有趣,但是,你还是要一遍遍地研读经教,做笔记,渐渐地在生活中探讨和验证。慢慢地,你就会契入法义。这都需要忍辱的功夫。

   2、以无相的心忍辱

   在忍辱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调整心态,就会带来很多冲突。佛陀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忍辱呢?“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那就是说,要有无相的心,不执著的心。

   为什么能忍辱?如刚才所说,要思维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了知伤害我们的众生、伤害的行为、被伤害的自己,都是空性的,没有自性的,我们自然能够用不执著的心面对一切,心胸放得如虚空一般。

   下面,佛陀引了一个公案,是他过去生中的事情。他在修菩萨道的时候,曾经转生为忍辱仙人。忍辱仙人在山里修行时,遇到过歌利王。歌利,是暴恶的意思。这位国王性格特别急躁、残忍。一天,歌利王带着一群宫女,到野外游玩。游玩的时候,国王困倦了,睡着了。宫女们趁空四下走走,遇见一棵大树下端坐着一位面貌端正的修行人,正在很寂静地打坐,这就是忍辱仙人。

   宫女们很好奇,把忍辱仙人团团围住,问长问短。忍辱仙人就给宫女们开示法义。正在说话的时候,国王醒来,发现周围的人都不在了,跑去一找,看见她们都围着一位年轻的修行人。国王火冒三丈,认为忍辱仙人在引诱宫女。仙人解释说:我是在给她们说法。国王又问,看到这些美女,难道你没有动心吗?仙人说,没有动心。国王问他为什么不动心,仙人说自己在修戒,以忍为戒。

   国王说,原来你是修忍辱的,那我就看看你到底能不能忍。于是,国王用刀把仙人的手臂砍下来,并且问他现在生不生气,能不能忍。仙人说,我在忍。国王又把仙人的脚砍掉,把仙人的鼻子、耳朵也都割下来。

   此时,忍辱仙人不但没有产生任何嗔恨心,内心反而生起了极大的悲悯,发愿说,未来世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要度的就是你。

   后来,佛陀成佛以后,歌利王的后世就是佛陀座下第一个开悟的弟子憍陈如。

   当时忍辱仙人遭到这样的冤枉和无端地对待,为什么能忍呢?他被辱骂和肢解的时候,观察到了甚深的空性。什么是我?那个被辱骂的我在哪里?通过无我的观察,他了知骂也好,打也好,都是了不可得的,不会去执著。他不执著自己的名声,不执著自己的身体,甚至不执著所谓的自我,所以没有人能够伤害得了他。即使歌利王那样暴恶地伤害他,也不能真正伤害到他的内心。

   如果有执著,他就会受伤害;没有执着,他就不会受伤害。就这么简单。

   在生活中,别人骂我们,我们会觉得特别难受。但是,你想一想,当别人骂你的时候,你真的少了一些什么吗?当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你真的多了一些什么吗?著相的凡夫,总是迷失在感觉的幻境之中,好像别人一夸,自己就变好了,别人一骂,自己就变得不好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会由于夸赞而变多,由于辱骂而变少,那你要问问自己:什么是你?什么是你自己?那只是幻觉。圣者了知这种感觉的虚幻性,就能够成就无忍之忍。说他忍,事实上他没有忍,因为他没有执著,不需要忍什么,这样恰恰成就了真正的忍辱波罗蜜。

   《清净道论》对于忍辱说得很好:

   “你对此人忿怒时,忿的什么?对他头发忿怒吗?或对毛,对爪……乃至对尿忿怒呢?或于发等之中对地界忿怒吗?对水界、火界及风界忿怒吗……对色蕴忿吗?或对受、想、行、识蕴而忿呢……对色界,对眼识界……乃至对意界,对法界,对意识界而忿呢?”如果这样对界的分析,则如置芥子于针锋,绘图画于虚空,他的忿怒实无可置之处。

   我们对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你到底气他的什么,是他的头发还是牙齿?你会说,我气他整个的人。整个的人,这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是什么?你可以一样一样地想。是他的胃吗?不是的。是他的心脏吗?不是的。是他的念头吗?他的念头刹那就消灭了。你会发现,你的愤怒无处可置,就像要在空中画一幅图画,画不上去的。

   很多烦恼,来源于我们不观察。观察得细一点,就会发现空性。

   佛陀过去生中修过五百世的忍辱,而且都是真正的忍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忍辱。

   我们生气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佛陀。我们受到的一点不公正的对待,有佛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那么可怕吗?

   “忍”是强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

   忍是内刚而外柔的,能无限地忍耐,而内心不变初衷。这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我们无法控制环境。娑…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