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婆世界就是浊恶的、充满烦恼的世间。真正的忍,是内在的安详,内在的慈悲,心像天空一样广大,没有任何东西能遮蔽它。
菩萨的发心,是离一切相发起的菩提心。一切相,无非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不要执著颜色、声音、味道、触觉,乃至心里的想法和念头。有了这样的无所住心,你就真正地得到了解脱和自由。如果你的心有所取向,有所执著,那你就没有办法安住于菩提心了,没有办法安住于般若了。
所以,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要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通达了非相、非众生,才能真正地布施,真正地忍辱。
(二)佛说无虚劝
下面讲到“佛说无虚劝”,我们先把这一段念诵一下。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1、如来语业的特性
如来鼓励我们,要有信心。
如来语业的五个特征:真——不错谬;实——不虚假;如——符合事理;不诳——无欺骗性;不异——始终如一。
前段时间,我跟一些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交流。他们到寺院里来,问我出家多少年了,我说有八九年了。他们问我感觉怎样。
我说,感受很多。起初学佛的时候,发心非常大,要成佛作祖,要开悟,要当菩萨度众生……是带着这样的热情出家的。但是,在学佛的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自己也不是佛菩萨再来,也不像六祖那样听到几句经就开悟。于是,觉得解脱很遥远,原来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往生净土也不容易,念佛者多,往生者少。有点迷茫,甚至没有信心。看周围的学佛人,也都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但是,随着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学习教理,逐渐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到,佛说的所有的道理都是真实的。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回过头想想佛陀是怎么说的,就会发现他说的完全对。这样,对佛法越来越有信心,也越来越欢喜。一点一点地,尝试着按照佛法调整自己的行为,心慢慢打开了,就会有解脱和自由的感觉。这种解脱不是成佛也不是开悟,而是过去的压力在消减,过去的烦恼在淡化。这时,心就变得稳定了。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佛时间越久,对佛法的信心就越深刻。当我看到《金刚经》中的这句话,是非常有感受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说的,都是实相,是宇宙人生真实的道理。
2、不著相则一切圆融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为什么说“无实无虚”呢?
如来所说的法,是无所得的法,空性是诸法实相,是为了对治有所得。但是,你不要对诸法实相又产生执著,觉得有那么一种真实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了执著,那就不需要说空性。正是因为我们有虚妄,所以如来说真实。当你没有虚妄的时候,你就不要执著于所谓的真实,把真实也放下来,还它诸法的本来面目。
无实无虚,是超越了有和没有两边,达到中道。说空说有,都是对治。有如手指月亮,看到月亮的时候,手指就要放下来。
著相地修布施,就会处处都是疑惑,都是障碍。不著相地修布施,处处都能够圆融。
心有所执的人在修布施时,或是因“我能布施”而起贡高;或因“彼受我施”而生轻蔑;或因“所施之多少”而贪求果报。由此而引生种种烦恼,遮敝本发的善心。
唯有心不住一切相,才能体验到纯净的悲心,才能见到真正的布施相。
建立在我执之上的慈悲,是虚假的。修布施时,不仅不能产生我执,也不能执著与布施的东西和对象。布施的时候没有执著,就会对一切法通达无碍。
禅宗里边有一个公案。唐代郎州刺史李翱喜欢佛法,听说惟严禅师道行很好,就去拜访。李翱问惟严禅师佛法是什么,禅师没有说话,指指天,指指地。李翱不明白,希望禅师讲清楚一点,禅师给他一句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听了此话,豁然开悟,感激地顶礼禅师。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非常高的境界。我们的心如果真的能像天空一样,云飞来飞去,是遮挡不住天空的。水没有形状,装到圆的瓶子里就是圆的,装到方的瓶子里就是方的,处处无碍。如果它有一个固定的形状,那换个瓶子就适应不了。我们有了无相的修行,就可以像水一样,不管到哪里去,不管在什么角色上,都可以通达无碍。
我们有时候会给自己设定角色。比如:“我是一个父亲。”在你的孩子面前,你是父亲就可以了。可是到了单位里,还把父亲的角色用出来,你的下属就对你不感兴趣了。在单位里你是领导,到了朋友圈里还把领导的架子端出来,朋友们对你就烦了。到底什么是你真实的身份呢?只要有无相的心。到了任何环境,见到任何人,都能够圆融。
修行,不是打坐的时候和到寺院里的时候才是修行。修行是时时处处的,无处不是道场。你上班的地方,难道就不是道场吗?你家里的众生,难道就不是你度化的众生吗?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度化的众生。
3、又一次校量功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受持了这一部经,读诵的当下,你就与如来心心相契了,自然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下面,讲到对功德的校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布施得再多,不能根除我们的烦恼,不能解放我们的心灵。掌握了般若智慧,才能真正断除一切束缚。佛教里边,最重视的不是物质的层面。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二、广叹显胜
(一)独被大乘胜
我们继续看经文。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大乘的般若,是佛的大智慧、大功德、大事业和大责任。大乘的法门,要断除对自我的执著,也不能执著于一切法。发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从无我大悲中去承当,从利他无尽中去圆成!
三种人不堪承担这样的事业(以失释得):二乘——乐小法;凡夫——著我;外道——著见。
声闻种姓的人,乐于小法,对空性的观察没有那么广。他只是观察身心的空,观察五蕴的空。当他破除了我执的时候,对他自身来说,已经解除一切烦恼了。佛陀在大乘经典里对这种情况是呵斥的。凡夫执著于我。外道则执著于见,有的执著于断灭见,有的执著于常见,执著于种种思想、种种戏论。
如果你只是喜欢在道理上思维,不会真正地信受般若。般若是必须用心去体会的。要在生活中去体味它、实践它,要在为人处事和心念中观察它,它不是哲学,不是理论。
有人来跟我说,我听你讲的《金刚经》,完全是辩证法。如果你只是把它作为辩证法,觉得西方哲学家也有这样的思想,那你就错了。
这个法门,是大乘人才能承担的。需要破我执、破法执,观一切法空。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