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次課 下節

  下節

  一、再次校量福德

   我們來學習下面的內容,“無爲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一)般若法門沒有副作用

   這一段,佛陀再一次爲我們校量福德。在本經中,佛陀以他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不斷地說無相、無我,同時又一次又一次地校量功德,以免我們墮入斷滅見。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條河,它的沙非常細。這麼大一條河,裏面總共有多少沙呢?不可思議。如果這些沙,每一粒都是一條恒河,那這麼多條恒河的沙再加起來,當然甚多。如果有人用七寶堆滿了這麼多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並把這些財寶都用來布施,福報當然大。而如果受持《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也就是聽了四句偈的內容之後,憶念不忘,在日常生活中把其中的道理能夠應用起來,還能把道理告訴別人,那麼你的福德,比前文所說做那麼多供養的福報還要大。

   大家不要感歎自己沒有錢財,要知道,智慧的財富更爲殊勝。一切財物的布施,仍然是輪回世間的因果。而《金剛經》的般若法門,是出世間的因果,真正能超越輪回。

   我在弘法部多年,經常有人問我,遇到乞丐,是否應該給錢。給了錢,又怕助長他的貪心,怕他一直做乞丐,不給的話,又怕不慈悲,對他有所傷害。不知道該怎樣做最好。事實上,世間的布施,就是沒辦法圓滿的。除非你是有神通的大菩薩。有時候,財富助長貪欲,恰恰是生死的根源。但是你在世間,又不能不做財布施,因爲衆生很痛苦。所以最根本的,還是法布施。你把般若的法門教給別人,那就沒有任何副作用。

   (二)受持本經的感應事例

   《金剛經》的功德確實很大,受持《金剛經》有感應的人非常多,有消災免難的,也有臨終呈現瑞相的。那是因爲受持的人內心轉化了,所以得到了諸佛護持。

   唐代有一人名叫于昶,是個地方官。他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一到晚上八九點鍾,他就會昏昏沈沈,渾身出汗,白天起來的時候非常憔悴。家人很擔心,問他怎麼回事,他也不說。他的妻子逼他去看醫生,他不得已,只好告訴妻子,自己不是有病,而是晚上要去陰間做冥吏,比較辛苦。具體的情況他不肯說,只說一切善惡果報都是有的。——這樣的事情在現代也有,章太炎等人也做過這樣的陰差。

   于昶的母親去世後,于昶虔誠地誦《金剛經》,給母親回向。沒想到,自此之後,他做冥吏的境界消失,晚上再不用到那邊去當職了。他由此知道《金剛經》很殊勝,于是繼續持誦。後來,他雖然也遭遇了一些坎坷,但每次都會得到救助,感應很多,人們因此對他非常推崇。八十四歲的時候,他得了重病,病中依然堅持持誦《金剛經》。他告訴家人,持誦《金剛經》功德不虛,馬上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他往生時,異香滿室,光明照耀。

   按照般若法門修行,能夠提升我們的心靈境界,成就種種善法。

   當代也有受持《金剛經》感應的例子。比如沈家桢居士,我們的圖書館裏有他寫的關于《金剛經》的書。他的妻子長年持誦《金剛經》,後來她得了骨癌,應該很疼痛,她卻很安詳。一天晚上,他妻子喊他過去,拉住他的手,微笑地看著他,然後就平靜地走了,臨走時眼神非常幸福。由于這樣的因緣,他感到原來誦經能夠讓人在生死關頭都如此平靜,于是就開始學習和念誦《金剛經》。半年之後,自己覺得得到的受用超過了以前學佛十幾年的感覺。于是他發心弘揚《金剛經》。

   持誦《金剛經》的殊勝,遠非物質財富所能比擬。心靈的資糧,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二、以何態度看待本經

   我們看“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這部殊勝的經典呢?

   在這個地方講說這部經典的四句偈,那麼此地與有佛的地方一樣,何況還能受持讀誦呢?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成就菩提的果位。

   本經所在的地方,就是佛在的地方,或者是佛的上首大弟子所在的地方。若尊重弟子,指佛的上首大弟子。

   這個含義,我們看看其他譯本,就會覺得很清楚了——

   留支譯本:“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似佛。”

   真谛譯本:“是土地處,大師在中,或隨有一可尊重人。”

   玄奘譯本:“此地方所,大師所住,或隨一一尊重處所,若諸有智、同梵行者。”

   義淨譯本:“又此方所,即爲有佛及尊重弟子。”

   這段經文講到了叁寶。佛是佛寶,《金剛經》是法寶,尊重弟子是僧寶。《金剛經》所在的地方,就是叁寶具足的地方。佛從般若法門而成佛。佛證入了般若,開顯了般若的智慧,他的弟子是法的傳承者,法的弘揚者,法的信受奉行者。

   叁寶之中,法是叁寶的本體。所以,叁皈依裏一般會這樣講:佛是大師;僧是伴侶,是良師益友;法是正所皈依。真正的皈依,是皈依法。學佛,是學法。依法不依人,就是這個意思。

   你們來聽《金剛經》,關鍵是要吸收法義。不要說這是西園寺的講經,我是寒山寺的居士,我就不來聽。這不是爲了道場。也不要說是界文法師在這裏講,我來給他捧場。這不是爲了我,是爲了法。也不要說界文法師講《金剛經》,可是我看他在生活中也有執著,也不怎麼樣嘛。說法者可能並不圓滿,但是法是不是對你有啓發?如果你因爲人而拒絕了法,那你永遠都沒有辦法真正地成長起來。在現實中,人總有缺點。而法是圓滿的。

   《阿含經》裏經常講如何依止。要是你只依止這個人,那麼這個人去世了,或者去其他道場了,或者舍戒還俗了,你怎麼辦?所以法是核心。

  叁、勸發奉持

   下面,我們看“如法受持分”。

   講到這裏,這部經主要的部分都已經完成了。本經中修行的道次第,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下面,開始講如何受持及本經的名字等。

   我們先來一起讀誦。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是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一段,是須菩提爲我們大家向如來祈請,如何奉持此經。下面,就是勸發奉持的部分,包括示奉持行相與歎奉持功德。

   (一)示奉持行相

   用什麼樣的態度奉持《金剛經》呢?從叁個方面來講:化法離言、化處非實、化主無相。——法是不執著的無相的法,對說法的人和說法的地方也都要去除執著。

   須菩提問佛陀這部經的名字,佛陀告訴我們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的意思,我們在開課的第一天已經說過了。它能讓我們超越一切煩惱,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爲什麼要問經的名字呢?經的名字非常重要。藏傳佛教的人會把《大藏經》的目錄裝在一個小瓶子裏,每天把這些經的名字讀一遍,或者用轉經輪來轉。這是一個方便法門,意思是說,通過念誦經的名字,對經的大意會有了解。當然,你也不要執著于“只要念經的名字就可以了”,還要去看經的內容,學其中的思想。

   1、化法離言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如來告訴我們,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在哪裏?有同學說在心裏。心是無常變遷的,那般若是無常的嗎?般若在這本書裏嗎?不在。這是紙和字,這裏有般若嗎?般若在不在一切法裏?從桌子、茶杯裏,能不能把般若拿得出來呢?般若不在心中,不在書中,不在一切法中,但般若又是遍一切處的。一切法都是般若的體現。

   不要執著于般若,不要覺得它是個什麼東西,如果有這樣的執著,那又是戲論諸法了。你悟了,一切法都在說著真理;你不開悟,即使天天拿著《金剛經》讀誦,那也不是真般若。

   外道經常問我們這樣的問題:“佛教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那麼佛法是不是無常的,真理是不是無常的,空性是不是無常的?”這就是戲論。當有人這樣問你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你把真理拿出來給我看看,我再告訴你它是常的還是無常的。

   世俗的心行與言說的法,必有名義兩者。(名,是語言文字。義,是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

   但名不離義而不即是義,義不離名而非即是名。(語言文字離不開它所表達的意思,但並不是意思本身。意思離不開語言文字,但也不是語言文字。)

   有名有義的法,法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次課 下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