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节
一、再次校量福德
我们来学习下面的内容,“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一)般若法门没有副作用
这一段,佛陀再一次为我们校量福德。在本经中,佛陀以他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不断地说无相、无我,同时又一次又一次地校量功德,以免我们堕入断灭见。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它的沙非常细。这么大一条河,里面总共有多少沙呢?不可思议。如果这些沙,每一粒都是一条恒河,那这么多条恒河的沙再加起来,当然甚多。如果有人用七宝堆满了这么多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并把这些财宝都用来布施,福报当然大。而如果受持《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也就是听了四句偈的内容之后,忆念不忘,在日常生活中把其中的道理能够应用起来,还能把道理告诉别人,那么你的福德,比前文所说做那么多供养的福报还要大。
大家不要感叹自己没有钱财,要知道,智慧的财富更为殊胜。一切财物的布施,仍然是轮回世间的因果。而《金刚经》的般若法门,是出世间的因果,真正能超越轮回。
我在弘法部多年,经常有人问我,遇到乞丐,是否应该给钱。给了钱,又怕助长他的贪心,怕他一直做乞丐,不给的话,又怕不慈悲,对他有所伤害。不知道该怎样做最好。事实上,世间的布施,就是没办法圆满的。除非你是有神通的大菩萨。有时候,财富助长贪欲,恰恰是生死的根源。但是你在世间,又不能不做财布施,因为众生很痛苦。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法布施。你把般若的法门教给别人,那就没有任何副作用。
(二)受持本经的感应事例
《金刚经》的功德确实很大,受持《金刚经》有感应的人非常多,有消灾免难的,也有临终呈现瑞相的。那是因为受持的人内心转化了,所以得到了诸佛护持。
唐代有一人名叫于昶,是个地方官。他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一到晚上八九点钟,他就会昏昏沉沉,浑身出汗,白天起来的时候非常憔悴。家人很担心,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说。他的妻子逼他去看医生,他不得已,只好告诉妻子,自己不是有病,而是晚上要去阴间做冥吏,比较辛苦。具体的情况他不肯说,只说一切善恶果报都是有的。——这样的事情在现代也有,章太炎等人也做过这样的阴差。
于昶的母亲去世后,于昶虔诚地诵《金刚经》,给母亲回向。没想到,自此之后,他做冥吏的境界消失,晚上再不用到那边去当职了。他由此知道《金刚经》很殊胜,于是继续持诵。后来,他虽然也遭遇了一些坎坷,但每次都会得到救助,感应很多,人们因此对他非常推崇。八十四岁的时候,他得了重病,病中依然坚持持诵《金刚经》。他告诉家人,持诵《金刚经》功德不虚,马上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他往生时,异香满室,光明照耀。
按照般若法门修行,能够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成就种种善法。
当代也有受持《金刚经》感应的例子。比如沈家桢居士,我们的图书馆里有他写的关于《金刚经》的书。他的妻子长年持诵《金刚经》,后来她得了骨癌,应该很疼痛,她却很安详。一天晚上,他妻子喊他过去,拉住他的手,微笑地看着他,然后就平静地走了,临走时眼神非常幸福。由于这样的因缘,他感到原来诵经能够让人在生死关头都如此平静,于是就开始学习和念诵《金刚经》。半年之后,自己觉得得到的受用超过了以前学佛十几年的感觉。于是他发心弘扬《金刚经》。
持诵《金刚经》的殊胜,远非物质财富所能比拟。心灵的资粮,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二、以何态度看待本经
我们看“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看待这部殊胜的经典呢?
在这个地方讲说这部经典的四句偈,那么此地与有佛的地方一样,何况还能受持读诵呢?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成就菩提的果位。
本经所在的地方,就是佛在的地方,或者是佛的上首大弟子所在的地方。若尊重弟子,指佛的上首大弟子。
这个含义,我们看看其他译本,就会觉得很清楚了——
留支译本:“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
真谛译本:“是土地处,大师在中,或随有一可尊重人。”
玄奘译本:“此地方所,大师所住,或随一一尊重处所,若诸有智、同梵行者。”
义净译本:“又此方所,即为有佛及尊重弟子。”
这段经文讲到了三宝。佛是佛宝,《金刚经》是法宝,尊重弟子是僧宝。《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是三宝具足的地方。佛从般若法门而成佛。佛证入了般若,开显了般若的智慧,他的弟子是法的传承者,法的弘扬者,法的信受奉行者。
三宝之中,法是三宝的本体。所以,三皈依里一般会这样讲:佛是大师;僧是伴侣,是良师益友;法是正所皈依。真正的皈依,是皈依法。学佛,是学法。依法不依人,就是这个意思。
你们来听《金刚经》,关键是要吸收法义。不要说这是西园寺的讲经,我是寒山寺的居士,我就不来听。这不是为了道场。也不要说是界文法师在这里讲,我来给他捧场。这不是为了我,是为了法。也不要说界文法师讲《金刚经》,可是我看他在生活中也有执著,也不怎么样嘛。说法者可能并不圆满,但是法是不是对你有启发?如果你因为人而拒绝了法,那你永远都没有办法真正地成长起来。在现实中,人总有缺点。而法是圆满的。
《阿含经》里经常讲如何依止。要是你只依止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去世了,或者去其他道场了,或者舍戒还俗了,你怎么办?所以法是核心。
三、劝发奉持
下面,我们看“如法受持分”。
讲到这里,这部经主要的部分都已经完成了。本经中修行的道次第,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下面,开始讲如何受持及本经的名字等。
我们先来一起读诵。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是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一段,是须菩提为我们大家向如来祈请,如何奉持此经。下面,就是劝发奉持的部分,包括示奉持行相与叹奉持功德。
(一)示奉持行相
用什么样的态度奉持《金刚经》呢?从三个方面来讲:化法离言、化处非实、化主无相。——法是不执著的无相的法,对说法的人和说法的地方也都要去除执著。
须菩提问佛陀这部经的名字,佛陀告诉我们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的意思,我们在开课的第一天已经说过了。它能让我们超越一切烦恼,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为什么要问经的名字呢?经的名字非常重要。藏传佛教的人会把《大藏经》的目录装在一个小瓶子里,每天把这些经的名字读一遍,或者用转经轮来转。这是一个方便法门,意思是说,通过念诵经的名字,对经的大意会有了解。当然,你也不要执著于“只要念经的名字就可以了”,还要去看经的内容,学其中的思想。
1、化法离言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在哪里?有同学说在心里。心是无常变迁的,那般若是无常的吗?般若在这本书里吗?不在。这是纸和字,这里有般若吗?般若在不在一切法里?从桌子、茶杯里,能不能把般若拿得出来呢?般若不在心中,不在书中,不在一切法中,但般若又是遍一切处的。一切法都是般若的体现。
不要执著于般若,不要觉得它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有这样的执著,那又是戏论诸法了。你悟了,一切法都在说着真理;你不开悟,即使天天拿着《金刚经》读诵,那也不是真般若。
外道经常问我们这样的问题:“佛教说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佛法是不是无常的,真理是不是无常的,空性是不是无常的?”这就是戏论。当有人这样问你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你把真理拿出来给我看看,我再告诉你它是常的还是无常的。
世俗的心行与言说的法,必有名义两者。(名,是语言文字。义,是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但名不离义而不即是义,义不离名而非即是名。(语言文字离不开它所表达的意思,但并不是意思本身。意思离不开语言文字,但也不是语言文字。)
有名有义的法,法实不在名中,不在义中,不在名义之…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下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