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也不离名义,世俗幻有而无自性可得。
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诸法皆般若故。
随后经中说到的“如来无所说法”,这样的含义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医病与药,说而无说。
2、化处非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这里讲到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科学说,是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电子和更小的微粒组成。佛法告诉我们,最小的微粒是不存在的。一切法是因缘和合,幻现出色法的形态。虽然显现为色法的形态,有粗有细,但是极微都不存在,极微组成的世界就更不存在了。物质的世界只是一个幻相,不要以为它是真实的。
色法不论粗细,都是无常无我而自性空寂的。自性虽不可得,而缘起假名的色法,还有其相对的外在性,能为心识现起的外缘。
极微集成的世界没有实在的自性,而幻化的世界宛然。它虽无自性,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有现象、有作用、有特征。
古代有一位禅师开悟了。开悟后,他问别人,柱子是真实的吗?别人说,柱子当然实有。禅师就把手戳到柱子里穿来穿去。他又问别人,虚空是空的吗?别人说,虚空是空的。禅师就在虚空中坐着、躺着,还翻跟头、倒立。
真正悟到空性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色法的世界是虚幻的。经典里经常说,有人可以从一个地方消失又从另一个地方现起,身出水火,或在空中行走,那是因为他掌握了空性的规律,所以他是无碍的。我们因为有执著,所以处处有碍。《金刚经》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奥秘。
3、化主无相
下一部分讲到,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本经中,前面已经讲过了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这里为什么要重新讲一下呢?两个说法的侧重点不一样。
前段的“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重在阐明“见法即见如来”;而此处的“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重在说没有一个自性的说法者,遮止你对说法者的执著。
三十二相的佛在这里说法,但他的这个色身是无常的,是不真实的。
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佛陀也说过,好几种人说的法,都可以成为佛经。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这部经是佛说的,哪部经不是佛说的。有人觉得:《阿含经》才是佛说的,才能相信,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不能相信。实际上,没有那一部经是佛自己写的,都是弟子结集出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佛陀的弟子和天人都可以说法,只要说的法符合真理,都是佛法。从究竟意义上讲,一切世间微妙善法,皆是佛法。如果说法者现出了三十二相,但他说的法不符合真理,那就不是佛法。经常有魔会变化出佛的伪身。
所说法、所化处、能化主,一切是依缘而起,无性离相,如幻如化的,金刚般若的法门即应如是受持奉行。
4、又一次校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是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面说到,用无数的七宝布施,其功德比不上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再多的七宝,毕竟是身外之物,人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而这里又一次校量功德,即使用恒河沙的身命布施,其功德仍然没有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可见,这部经是值得用生命去交换的。
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并不能断除轮回之因。法布施则能够断除自他的生死,更为宝贵。
(二)叹奉持功德
我们一起读诵“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段,赞叹奉持此经的功德。其中包括两方面:空生叹法美人——须菩提做了赞叹;如来劝行叹胜——佛陀也做了赞叹,劝请我们奉行此经。
1、空生叹法美人
首先,是须菩提的赞叹。其中又分为两部分:深法难遇叹、信者难能叹。
《金刚经》破执著,破得很彻底。须菩提涕泪悲泣,是因为真正了解到法的深意,所以如此感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我们以前所受的教育,所经历过的体验,有没有像《金刚经》这样的道理?也是未曾得有吧!它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命和世间,那么广大,那么殊胜,那么自在无碍。
如果你听了这部经,对它生起真正的信心,你就会见到宇宙人生的真义。所谓第一希有功德,是超越世间的。
也不要对诸法实相产生执著。解脱、涅槃,并不离开生死的一切法。
生在佛陀的时代,有佛陀为我们开示,契入般若法门比较容易。到了末法时期,如果有人能够信受奉行《金刚经》,是非常希有的。因为这个时代,人们都向外求,重视地位、金钱、事业、容貌、衣服……周围的人们总是把有相的观念灌输给你,所以你很难放下。
可是当你向外追逐,你会发现,永远也到达不了终点。而且,所有你得到的东西,毕竟都会失去。
我看了一本书,其中说到,人生中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得到了,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你马上就又不满足了。我们都得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考上了大学,或者跟所爱的人结了婚,或者功成名就。又如何?你还是烦烦恼恼。
受持《金刚经》,应当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再被外在的幻相迷惑。要知道,那不是生命的本质。
说无我相等,并非实有所谓的我、人、众生、寿者需要舍离,我等诸相本不可得。所谓觉悟,也不过是放下虚妄颠倒的相执而已。我执当下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你只要明白了就行了。
什么是我?离开了外在的东西,你没有办法确定你的自我感。你会说,我叫什么名字,我在什么地方上班。这都是外在的东西,你的自我感就是通过这些东西建立起来的。你叫张三,其实你也可以叫李四,也可以叫王五。工作单位也会丢掉,那你的自我就损失了吗?有人认为,我的钱越多,我的自我就越大、越真实。从来就没有那样一个所谓的自我。那个自我,是你用概念堆积出来的,你还苦心地经营它、保护它。你重视形象,从社会学角度说,这是角色扮演。你认为这个角色就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想在别人面前呈现一个完美的自己,让别人都尊重你,都爱你。但你是不是真的那么完美呢?如果你一定要呈现完美的自己,那你会非常痛苦。如果你不接纳你的真实相,那你是在欺骗自己。总有一天,你会被这个虚假的自我拖得不堪重负。
我经常接听“观世音心理热线”,这对我帮助非常大。曾经有一个人打电话来,他工作轻松,有房子,没有生活负担,但他就是不快乐。因为他觉得还不够好,没有人爱自己,连妈妈也不爱自己。我问他,如果妈妈不爱你,你能长到现在这么大吗?一口一口的乳汁,都是妈妈灌给你的。你不会吃饭的时候,都是妈妈一勺一勺喂给你的。只是,她没有如你想要的那样来爱你。但是如果她真的那样爱你了,你的要求肯定又会更多。问题不是妈妈给得少,而是来源于你要得多。人的欲壑难填,妈妈不可能为你一个人活着。
如果你执著于自我,不断地给它粮食,把它发展壮大,你会非常痛苦,会觉得自卑或者自大。
大家有没有尝试过把所有的概念都放下来?不要假装自己是完美的。清清净净地活在当下,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别想着装扮成什么样子。踏实地过好每一天。真实地用你的眼睛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跟他们相处,别想着控制别人、要求别人。跟别人做平等的互动。如果能够这样,你的生活会很幸福。
一切烦恼从我执而来,而我执是虚假的,需要不断地用概念来滋养,用外在的东西来成就。但是不管你怎么成就它,它还是假的,从来就不存在。
离一切诸相,即为诸佛。你本来就是佛啊。禅宗里说,你就是佛。我们却感觉我们还不够好,是个苦恼的凡夫,钱不够多,长得也不够漂亮……那就没办法了。
2、如来劝行叹胜
如果听了《金刚经》,你不害怕,那你就很希有了。
有人一听无我,就说:“我的价值怎么安立?”一听一切法空,就说:“那我该干什么?我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干嘛还要学习,干嘛还要做好事?生死涅槃都空了,我为什么要修行?”他就害怕了,怀疑了。
唯有能于毕竟空中,成立无自性的如幻因果,心无所著,才能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
佛陀教导我们,把一切虚假的执著都放下。不要想如何安立自我。本来无我,你好好地生活就是了,为什么非要去安立一个自我,苦苦追求自我的价值?
有人说,何必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执著。我就会反问他,为什么不帮助别人。他会说,因为别人的痛苦与我无关。那么,这里边的前提还是有自我。如果把这个自我去掉,你不帮助别人的原因在哪里呢?没有理由不帮助别人,没有理由不度化众生。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之所以被称作第一,正是因为它是不可得、不可取、不可说,惟其不可得,才究极了诸法的本来面目,而被佛赞为第一。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后面忍辱的内容。
思考题:
1、《金刚经》的净土观
2、回顾和总结整个从发心菩提到明心菩提,佛陀的说法内容和次第。
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读诵《金刚经》,回向给一切苦道众生。我们也把今天说法和闻法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早日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下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