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次課 下節▪P2

  ..續本文上一頁間,也不離名義,世俗幻有而無自性可得。

   般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別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諸法皆般若故。

   隨後經中說到的“如來無所說法”,這樣的含義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醫病與藥,說而無說。

   2、化處非實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

   這裏講到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從哪裏來的?科學說,是物質組成的。物質由分子、原子、電子和更小的微粒組成。佛法告訴我們,最小的微粒是不存在的。一切法是因緣和合,幻現出色法的形態。雖然顯現爲色法的形態,有粗有細,但是極微都不存在,極微組成的世界就更不存在了。物質的世界只是一個幻相,不要以爲它是真實的。

   色法不論粗細,都是無常無我而自性空寂的。自性雖不可得,而緣起假名的色法,還有其相對的外在性,能爲心識現起的外緣。

   極微集成的世界沒有實在的自性,而幻化的世界宛然。它雖無自性,但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有現象、有作用、有特征。

   古代有一位禅師開悟了。開悟後,他問別人,柱子是真實的嗎?別人說,柱子當然實有。禅師就把手戳到柱子裏穿來穿去。他又問別人,虛空是空的嗎?別人說,虛空是空的。禅師就在虛空中坐著、躺著,還翻跟頭、倒立。

   真正悟到空性之後,你會發現,這個色法的世界是虛幻的。經典裏經常說,有人可以從一個地方消失又從另一個地方現起,身出水火,或在空中行走,那是因爲他掌握了空性的規律,所以他是無礙的。我們因爲有執著,所以處處有礙。《金剛經》告訴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奧秘。

   3、化主無相

   下一部分講到,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

   本經中,前面已經講過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這裏爲什麼要重新講一下呢?兩個說法的側重點不一樣。

   前段的“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重在闡明“見法即見如來”;而此處的“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重在說沒有一個自性的說法者,遮止你對說法者的執著。

   叁十二相的佛在這裏說法,但他的這個色身是無常的,是不真實的。

   觀音菩薩有叁十二應。佛陀也說過,好幾種人說的法,都可以成爲佛經。所以我們不要執著于這部經是佛說的,哪部經不是佛說的。有人覺得:《阿含經》才是佛說的,才能相信,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不能相信。實際上,沒有那一部經是佛自己寫的,都是弟子結集出來、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佛陀的弟子和天人都可以說法,只要說的法符合真理,都是佛法。從究竟意義上講,一切世間微妙善法,皆是佛法。如果說法者現出了叁十二相,但他說的法不符合真理,那就不是佛法。經常有魔會變化出佛的僞身。

   所說法、所化處、能化主,一切是依緣而起,無性離相,如幻如化的,金剛般若的法門即應如是受持奉行。

   4、又一次校量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是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前面說到,用無數的七寶布施,其功德比不上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再多的七寶,畢竟是身外之物,人最寶貴的是自己的生命。而這裏又一次校量功德,即使用恒河沙的身命布施,其功德仍然沒有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功德大。可見,這部經是值得用生命去交換的。

   布施了自己的身體,並不能斷除輪回之因。法布施則能夠斷除自他的生死,更爲寶貴。

   (二)歎奉持功德

   我們一起讀誦“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段,贊歎奉持此經的功德。其中包括兩方面:空生歎法美人——須菩提做了贊歎;如來勸行歎勝——佛陀也做了贊歎,勸請我們奉行此經。

   1、空生歎法美人

   首先,是須菩提的贊歎。其中又分爲兩部分:深法難遇歎、信者難能歎。

   《金剛經》破執著,破得很徹底。須菩提涕淚悲泣,是因爲真正了解到法的深意,所以如此感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我們以前所受的教育,所經曆過的體驗,有沒有像《金剛經》這樣的道理?也是未曾得有吧!它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生命和世間,那麼廣大,那麼殊勝,那麼自在無礙。

   如果你聽了這部經,對它生起真正的信心,你就會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義。所謂第一希有功德,是超越世間的。

   也不要對諸法實相産生執著。解脫、涅槃,並不離開生死的一切法。

   生在佛陀的時代,有佛陀爲我們開示,契入般若法門比較容易。到了末法時期,如果有人能夠信受奉行《金剛經》,是非常希有的。因爲這個時代,人們都向外求,重視地位、金錢、事業、容貌、衣服……周圍的人們總是把有相的觀念灌輸給你,所以你很難放下。

   可是當你向外追逐,你會發現,永遠也到達不了終點。而且,所有你得到的東西,畢竟都會失去。

   我看了一本書,其中說到,人生中有兩種痛苦:一種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另一種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得到了,你會發現,也不過如此。你馬上就又不滿足了。我們都得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考上了大學,或者跟所愛的人結了婚,或者功成名就。又如何?你還是煩煩惱惱。

   受持《金剛經》,應當舍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要再被外在的幻相迷惑。要知道,那不是生命的本質。

   說無我相等,並非實有所謂的我、人、衆生、壽者需要舍離,我等諸相本不可得。所謂覺悟,也不過是放下虛妄顛倒的相執而已。我執當下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你只要明白了就行了。

   什麼是我?離開了外在的東西,你沒有辦法確定你的自我感。你會說,我叫什麼名字,我在什麼地方上班。這都是外在的東西,你的自我感就是通過這些東西建立起來的。你叫張叁,其實你也可以叫李四,也可以叫王五。工作單位也會丟掉,那你的自我就損失了嗎?有人認爲,我的錢越多,我的自我就越大、越真實。從來就沒有那樣一個所謂的自我。那個自我,是你用概念堆積出來的,你還苦心地經營它、保護它。你重視形象,從社會學角度說,這是角色扮演。你認爲這個角色就是你自己。

   每個人都想在別人面前呈現一個完美的自己,讓別人都尊重你,都愛你。但你是不是真的那麼完美呢?如果你一定要呈現完美的自己,那你會非常痛苦。如果你不接納你的真實相,那你是在欺騙自己。總有一天,你會被這個虛假的自我拖得不堪重負。

   我經常接聽“觀世音心理熱線”,這對我幫助非常大。曾經有一個人打電話來,他工作輕松,有房子,沒有生活負擔,但他就是不快樂。因爲他覺得還不夠好,沒有人愛自己,連媽媽也不愛自己。我問他,如果媽媽不愛你,你能長到現在這麼大嗎?一口一口的乳汁,都是媽媽灌給你的。你不會吃飯的時候,都是媽媽一勺一勺喂給你的。只是,她沒有如你想要的那樣來愛你。但是如果她真的那樣愛你了,你的要求肯定又會更多。問題不是媽媽給得少,而是來源于你要得多。人的欲壑難填,媽媽不可能爲你一個人活著。

   如果你執著于自我,不斷地給它糧食,把它發展壯大,你會非常痛苦,會覺得自卑或者自大。

   大家有沒有嘗試過把所有的概念都放下來?不要假裝自己是完美的。清清淨淨地活在當下,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好好睡覺,別想著裝扮成什麼樣子。踏實地過好每一天。真實地用你的眼睛看待周圍的每一個人,跟他們相處,別想著控製別人、要求別人。跟別人做平等的互動。如果能夠這樣,你的生活會很幸福。

   一切煩惱從我執而來,而我執是虛假的,需要不斷地用概念來滋養,用外在的東西來成就。但是不管你怎麼成就它,它還是假的,從來就不存在。

   離一切諸相,即爲諸佛。你本來就是佛啊。禅宗裏說,你就是佛。我們卻感覺我們還不夠好,是個苦惱的凡夫,錢不夠多,長得也不夠漂亮……那就沒辦法了。

   2、如來勸行歎勝

   如果聽了《金剛經》,你不害怕,那你就很希有了。

   有人一聽無我,就說:“我的價值怎麼安立?”一聽一切法空,就說:“那我該幹什麼?我生命的意義在哪裏?我幹嘛還要學習,幹嘛還要做好事?生死涅槃都空了,我爲什麼要修行?”他就害怕了,懷疑了。

   唯有能于畢竟空中,成立無自性的如幻因果,心無所著,才能不落懷疑,不生邪見,不驚、不怖、不畏。

   佛陀教導我們,把一切虛假的執著都放下。不要想如何安立自我。本來無我,你好好地生活就是了,爲什麼非要去安立一個自我,苦苦追求自我的價值?

   有人說,何必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是一種執著。我就會反問他,爲什麼不幫助別人。他會說,因爲別人的痛苦與我無關。那麼,這裏邊的前提還是有自我。如果把這個自我去掉,你不幫助別人的原因在哪裏呢?沒有理由不幫助別人,沒有理由不度化衆生。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之所以被稱作第一,正是因爲它是不可得、不可取、不可說,惟其不可得,才究極了諸法的本來面目,而被佛贊爲第一。

   今天由于時間關系,就不多說了。從下節課開始,我們學習後面忍辱的內容。

   思考題:

   1、《金剛經》的淨土觀

   2、回顧和總結整個從發心菩提到明心菩提,佛陀的說法內容和次第。

   希望大家回去以後,讀誦《金剛經》,回向給一切苦道衆生。我們也把今天說法和聞法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願他們都能早日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

   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次課 下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