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遍于法界,窮于叁際,故名生心。今人聞空,便取于空,尚非無住少分之旨,況生清淨心耶!”
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凡夫的世界。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世界,夢幻泡影一般。它只是現象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不要被這些東西欺騙了。想在色聲香味觸法裏抓住什麼東西,是抓不住的。回頭看看你們經曆過的幾十年,事如春夢了無痕,那些東西在哪裏?了不可得。無非是些殘存的記憶。乃至于這些記憶,也隨著時間刹那刹那地變化著。
不執著它們,並非一個念頭也不起。我們內在有煩惱的種子,外面有種種的境界,種子遇到境界的時候,必然會生起種種念頭、感受,甚至情緒。我們內在有嗔恨的種子,遇到不喜歡的人,肯定要發脾氣。但是,當嗔恨心發起的時候,你要知道,嗔恨也是空性的,不用怕它,也不要去增長它,只要看著它,它會自己消失的。
無所住,不是佛法的理念,它是我們心的本質。你想讓你的心住,住得了嗎?住不了。刹那無常,刹那變遷。但是凡夫心有執著,以爲可以抓住,美貌、感情、家庭……事實上是抓不住的。無住,是世間的真實相。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皇帝在戰亂中逃難,又累又餓,跑到一條河邊,遇到一個賣芋頭的老人。老人給皇帝煮了一鍋芋頭,皇帝覺得又香又甜,特別美味。後來戰亂平息,皇帝回到宮裏,每天吃著山珍海味,卻怎麼都不覺得好吃,總是念念不忘曾經吃過的芋頭。他就派人把那個老人找來,再煮一鍋芋頭。芋頭煮好了,皇帝咬了一口,也覺得沒有什麼味道,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感覺了!這,就是由于因緣變了。
不要說找不到過去的東西,就算是原封不動地找到了,你自己也變了。你自己也是無常無我的。
很多人喜歡生活在過去,沈湎于回憶。有人結婚後,總想著初戀的情人,覺得那個人是最好的,現在的丈夫處處不行。其實,你也不可能再回到初戀的感覺,因爲因緣已經變了。不要去執著。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以無所住的心安住在當下,刹那刹那把握你當下的因緣。過去已經消失,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所能把握的,不過是當下。
你們坐在這個教室裏的時候,不要去想著我的家庭、我的工作、我的未來。把課程聽好。在這個課程裏,真正理解到一些智慧,是最現實的。
3、成法性身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1)法身勝妙
未證諸法如實相的菩薩,因爲取相執著,其身是有限有量的;而契入實相的菩薩,通達諸法的無自性,而能依緣相成,則能獲得勝妙的法身。
菩薩的報身無比殊勝。功課裏的偈頌說到:“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是多麼大的佛啊!很難想像。這還只是用我們能接受的形容詞在形容而已。真正的阿彌陀佛之身顯現出來的話,你是無法思議的。這樣的勝妙身從哪裏來呢?因爲他通達了諸法的無自性,是無量的智慧和福報變現出來的。經中舉了一個例子,就像須彌山王一樣殊勝。
(2)不要執著于大
但是,你也不要執著于其身之大。“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我們一般所說的大,必須用小來襯托才能顯出來,如果遇到更大的,反而成了小。佛身之大,是絕待的大,並非與小相對,而是因爲無分別、無取著而成就的真實的大。不要用凡夫的心想像佛菩薩的境界。
凡夫有一點成就,往往會沾沾自喜:“我是一個成功人士。”覺得自己很大了。我們要想一想:佛尚且不自傲,何況我們這樣的人呢!當你自大的時候,恰恰顯現出你心量的狹小;當你沒有絲毫自大的時候,恰恰成就了胸懷的博大。無我的人,胸懷是無限的。
善良、慈悲,這些是好的品質,如果是在有分別、有執著的境界裏邊,它仍然要以別人的不好來襯托。你說:“我是一個善良的人。”這話的後面,其實還隱藏著一句話沒說出來:“別人沒有我善良。”你說你很慈悲,也是要有慈悲的對象。如果要以別人的不好才能襯托出自己的好,那就還不是真正的好。
所以,佛法不讓我們跟別人比較。要比就跟自己的過去比。
(3)與法界一體
把自己的心量擴開,了知世界的真相,了知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這個世界裏一粒渺小的塵沙,是大海裏的一滴水。同時,你又不是獨立的個體,你與法界是一體的。
有時候,人覺得孤獨,覺得總要用什麼來體現自我。其實,你從來沒有離開過法界,從來沒有離開過人群。你的孤獨感,來自對自我的執著。你把自己和法界分隔開了。
把我執拿掉,你就得到了整個世界。你在這個世界裏呼吸著,這個世界在滋養著你、承托著你。你也用自己的身心利益著法界,和法界進行著交換。你向法界傳達著你的信息,法界也把它的信息傳達給你。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你的生命,應該與法界做怎樣的互動呢?是做充滿煩惱、嗔恨和拒絕的互動?還是用開放的心態,一邊感恩和接納,一邊奉獻呢?了解了“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的道理,有了正確的見解,你會覺得非常充實,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次課 上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