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上节▪P2

  ..续本文上一页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摄受心,遍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今人闻空,便取于空,尚非无住少分之旨,况生清净心耶!”

   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凡夫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世界,梦幻泡影一般。它只是现象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不要被这些东西欺骗了。想在色声香味触法里抓住什么东西,是抓不住的。回头看看你们经历过的几十年,事如春梦了无痕,那些东西在哪里?了不可得。无非是些残存的记忆。乃至于这些记忆,也随着时间刹那刹那地变化着。

   不执著它们,并非一个念头也不起。我们内在有烦恼的种子,外面有种种的境界,种子遇到境界的时候,必然会生起种种念头、感受,甚至情绪。我们内在有嗔恨的种子,遇到不喜欢的人,肯定要发脾气。但是,当嗔恨心发起的时候,你要知道,嗔恨也是空性的,不用怕它,也不要去增长它,只要看着它,它会自己消失的。

   无所住,不是佛法的理念,它是我们心的本质。你想让你的心住,住得了吗?住不了。刹那无常,刹那变迁。但是凡夫心有执著,以为可以抓住,美貌、感情、家庭……事实上是抓不住的。无住,是世间的真实相。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皇帝在战乱中逃难,又累又饿,跑到一条河边,遇到一个卖芋头的老人。老人给皇帝煮了一锅芋头,皇帝觉得又香又甜,特别美味。后来战乱平息,皇帝回到宫里,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却怎么都不觉得好吃,总是念念不忘曾经吃过的芋头。他就派人把那个老人找来,再煮一锅芋头。芋头煮好了,皇帝咬了一口,也觉得没有什么味道,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这,就是由于因缘变了。

   不要说找不到过去的东西,就算是原封不动地找到了,你自己也变了。你自己也是无常无我的。

   很多人喜欢生活在过去,沉湎于回忆。有人结婚后,总想着初恋的情人,觉得那个人是最好的,现在的丈夫处处不行。其实,你也不可能再回到初恋的感觉,因为因缘已经变了。不要去执著。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无所住的心安住在当下,刹那刹那把握你当下的因缘。过去已经消失,未来还没有到来,我们所能把握的,不过是当下。

   你们坐在这个教室里的时候,不要去想着我的家庭、我的工作、我的未来。把课程听好。在这个课程里,真正理解到一些智慧,是最现实的。

   3、成法性身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1)法身胜妙

   未证诸法如实相的菩萨,因为取相执著,其身是有限有量的;而契入实相的菩萨,通达诸法的无自性,而能依缘相成,则能获得胜妙的法身。

   菩萨的报身无比殊胜。功课里的偈颂说到:“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是多么大的佛啊!很难想像。这还只是用我们能接受的形容词在形容而已。真正的阿弥陀佛之身显现出来的话,你是无法思议的。这样的胜妙身从哪里来呢?因为他通达了诸法的无自性,是无量的智慧和福报变现出来的。经中举了一个例子,就像须弥山王一样殊胜。

   (2)不要执著于大

   但是,你也不要执著于其身之大。“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必须用小来衬托才能显出来,如果遇到更大的,反而成了小。佛身之大,是绝待的大,并非与小相对,而是因为无分别、无取著而成就的真实的大。不要用凡夫的心想像佛菩萨的境界。

   凡夫有一点成就,往往会沾沾自喜:“我是一个成功人士。”觉得自己很大了。我们要想一想:佛尚且不自傲,何况我们这样的人呢!当你自大的时候,恰恰显现出你心量的狭小;当你没有丝毫自大的时候,恰恰成就了胸怀的博大。无我的人,胸怀是无限的。

   善良、慈悲,这些是好的品质,如果是在有分别、有执著的境界里边,它仍然要以别人的不好来衬托。你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这话的后面,其实还隐藏着一句话没说出来:“别人没有我善良。”你说你很慈悲,也是要有慈悲的对象。如果要以别人的不好才能衬托出自己的好,那就还不是真正的好。

   所以,佛法不让我们跟别人比较。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

   (3)与法界一体

   把自己的心量扩开,了知世界的真相,了知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这个世界里一粒渺小的尘沙,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同时,你又不是独立的个体,你与法界是一体的。

   有时候,人觉得孤独,觉得总要用什么来体现自我。其实,你从来没有离开过法界,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群。你的孤独感,来自对自我的执著。你把自己和法界分隔开了。

   把我执拿掉,你就得到了整个世界。你在这个世界里呼吸着,这个世界在滋养着你、承托着你。你也用自己的身心利益着法界,和法界进行着交换。你向法界传达着你的信息,法界也把它的信息传达给你。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你的生命,应该与法界做怎样的互动呢?是做充满烦恼、嗔恨和拒绝的互动?还是用开放的心态,一边感恩和接纳,一边奉献呢?了解了“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见解,你会觉得非常充实,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上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