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叁次課 下節

  下節

  二、伏心菩提

   下面我們開始學習伏心菩提。發心菩提是發菩提心,伏心菩提則是發菩提心之後,修菩薩行。這也是佛陀所講的,降伏之後如何安住的問題。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大家看到了吧,“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這是佛陀在回答須菩提“如何住”的問題。

   (一)伏心菩提的過程

   我們發菩提心之後,還要繼續安住于此心,不能只發一次,而是應該把菩提心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在調整了發心之後,如何安住于此發心,在救度衆生的事行之中,不斷地增進,降伏煩惱,深入清淨的實相,漸漸折伏煩惱使不現行。這即是伏心菩提的階段。

   作爲普通人,大家聽了以上的課程,可能會覺得:“講得有道理,但是做不到”。這很正常。

   我們的心,無始劫來都以我執爲根本,一下子轉成利他,不習慣。我們隨時都會想到自我。在家裏,你會想到,大家都應該對我好。在單位裏,你也會想,單位應該給我什麼待遇。

   所以,這需要長期磨煉,慢慢地在生活中落實。

   在磨煉中,肯定會出現很多問題,遇到很多困擾,發生很多疑問。你不斷地解決,不斷地通達,這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逐漸地,你會發現不一樣了,心變得越來越喜悅,心量越來越大,不再像過去那樣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而且,人好像越來越清淨了,順緣都來了。你就會越來越有信心。

   有了這樣的信心,還要繼續不斷地對治我執,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執著,遵循緣起法來生活。就會越來越安詳,心越來越空,做任何事情,不會像以前那樣煩煩惱惱、起起伏伏。這時候,煩惱逐漸折服,不再現起。那些粗大的貪欲、嗔恨、傲慢,變得微細了。——這個工作,需要很長時間。

   (二)布施

   這裏爲什麼講到布施?因爲布施是利他、奉獻的行爲,與菩薩的行爲最相應。

   1、叁種布施

   菩薩度化衆生的一切行爲,也都可以叫布施。所謂六度,也可以視爲是叁種布施:

   (1)財施

   其中的財分爲外財和內財。外財是衣食財物,內財是體力、心力、生命。財施是給衆生生活的滿足。

   (2)無畏施

   無畏施包括持戒和忍辱。持戒是克己,忍辱是恕人。通過無畏施,衆生可以得到相處的和樂,不再害怕受到傷害。

   (3)法施

   法施包括精進、禅定和智慧。

   精進,是以不疲倦的心利益衆生。禅定,是以不散亂的心利益衆生,這也是善知心,了知衆生的心行特點,對他們的教化就更容易了。智慧,是不顛倒,能夠給衆生如實說法。法施能給衆生帶來心靈的淨化。

   菩薩對衆生,就像父母撫養孩子一樣。

   有的父母,只會給孩子衣食,讓孩子吃飽穿暖了,覺得就盡到責任了。孩子被養得胖乎乎的,心靈上卻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

   好一點的父母,不僅給孩子衣食,還會關懷孩子,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幫孩子解決煩惱。孩子得到了衣食,也得到了安全感,是個幸福的孩子。但是,這仍然不夠。

   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的父母,除了給孩子衣食,給孩子情感上的關懷,同時還給孩子生活的智慧,培養孩子成爲有獨立能力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不但能獨立生活,還有能力關懷別人,而不是只知道從父母那裏索取關懷。菩薩就應該像這樣的父母。

   人們搞清楚這樣的道理,就會成爲家裏的好父母,單位的好領導,國家的好元首,成爲大菩薩。

   所以,布施可以統攝一切。菩薩的心怎樣安住呢?就是要有布施的心態。在生活上、情感上、智慧上,都能不斷地給衆生關懷與支持,令他們安樂。

   2、應無所住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金剛經》告訴我們,布施應該是清淨的布施,不能住于色聲香味觸法。

   這一段,在菩提流支的譯本中,分成叁句:“菩薩不住于事,行于布施;無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對于這叁句,世親分別解釋爲:

   不住于事者,不著自身。

   無所住,不著報恩。(報恩,指供養恭敬種種。)

   不住色等,不著果報。

   若著自身,不行布施(著于自身,布施時就會悭貪);若著報恩、果報,舍佛菩提,爲異義行于布施(布施不是爲了成就無上佛果,而是爲了世間的快樂和利益,這樣的行爲,變成了一種買賣交換)。

   3、不清淨的布施

   如果我們有種種執著,執著于自己,執著于布施的東西,執著于布施的果報,布施就是不清淨的。

   《大智度論》裏講到了多種不清淨的布施:

   不淨施者,直施無所爲;(布施沒有發心,不是爲了利益衆生,而是糊裏糊塗的。比如有些遊客到寺院來,看到別人往功德箱裏放硬幣,他也放硬幣,乃至往水池裏也放,往大鼋雕像的頭上也放。但是,他是不是出于慈悲心呢?是不是真正爲了供養叁寶呢?)

   或有爲求財故施;

   或愧人故施;

   或爲嫌責故施;

   或畏懼故施;(因爲害怕對方,贈送他禮品)

   或欲取他意故施;(爲了跟人拉關系)

   或畏死故施;

   或狂人令喜故施;

   或自以富貴故應施;

   或诤勝故施;

   或妬瞋故施;

   或憍慢自高故施;

   或爲名譽故施;

   或爲呪願故施;

   或解除衰求吉故施;

   或爲聚衆故施;

   或輕賤不敬施。

   如是等種種名爲不淨施。

   這些不清淨的布施,現在太常見了。這樣布施,果報不殊勝,甚至人們會因此成爲“敗壞菩薩”。

   4、清淨布施的功德

   淨施者,與上相違名爲淨施。

   複次爲道故施,清淨心生,無諸結使。不求今世後世報,恭敬憐愍故,是爲淨施。淨施是趣涅槃道之資糧,是故言爲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時施,是人天報樂之因。……是布施法,若以求道能與人道。

   我們布施時有清淨的發心,布施就能成爲成佛的資糧,未成佛之前,可以帶來人天的安樂。

   是布施法,若以求道能與人道。何以故?結使滅名涅槃。當布施時,諸煩惱薄故,能助涅槃:

   (煩惱斷盡是涅槃,布施能使煩惱減輕。布施本身不是智慧,但這種行爲是隨順于涅槃的。)

   于所施物中不惜故,除悭;敬念受者故,除嫉妬;直心布施故,除谄曲;一心布施故,除調;深思惟施故,除悔;觀受者功德故,除不恭敬;自攝心故,除不慚;知人好功德故,除不愧;不著財物故,除愛;慈愍受者故,除瞋;恭敬受者故,除憍慢;知行善法故,除無明;信有果報故,除邪見;知決定有報故,除疑。如是等種種不善諸煩惱,布施時悉皆薄,種種善法悉皆得。

   (這樣利益衆生的心態,能夠對治煩惱。當然,前提是清淨的,有覺照的布施。)

   5、爲什麼要布施

   有人會問,既然一切不著相,我們爲什麼還要布施?還要去布施,是否著了布施之相呢?

   我們講空,要特別注意,不要墮入斷滅見。有人說,既然一切都空了,幹嘛還要穿衣吃飯?佛法講的空,空掉的是我們的無明,空掉的是我們的執著,並不壞緣起的現象。如果連緣起的因果法則都破壞掉,那就是斷滅空。佛陀在說法的時候經常說:“我不與世間爭。”佛法不壞世間法,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

   那麼,爲什麼我們要布施?因爲衆生有需要,衆生有痛苦,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如果我們有我執,就會覺得他們的痛苦與我不相幹,不會去布施。把我執去掉,我們看到衆生有煩惱,就會生起悲憫之心,隨緣隨力幫助他們。

   如果是爲了成就功德,硬要給衆生東西,覺得我要如何如何,那就是著相的布施。

   《中論》中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說空,恰恰是因爲空成就了一切法的緣起。《中論》裏還有個比喻,說正因爲豌豆是空性的,所以才能長成豆苗。如果豌豆不是空性的,而是自性的,是固定不變的,那它就永遠不能長成豆苗了。

   不著于我相、法相,恰恰能真正看到萬法的緣起實相,看到衆生的痛苦。因爲不著相,我們才能修清淨的布施,我們的布施才能徹底、圓滿!

   6、爲什麼說布施的果報

   看這段經文: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有人可能會産生疑問,既然說無相布施,說要不執著于果報,爲什麼又說布施的果報呢?

   佛陀說法非常善巧。他怕前面說了空,說了不著相之後,大家會著于斷滅空。說無相布施後,爲遮止人以無記心布施,或執理廢事,特舉不可思量的功德以顯示布施因果。

   因爲不著相,布施的功德才不可限量。無著菩薩在對《金剛經》的注解中說,虛空喻有叁種因緣:遍一切處、廣大、無盡。這叁個特點,正如菩薩的發心。虛空無形無相,卻能成就萬物。好比說,我們這個教室如果不空,我們怎能坐進來呢?空性能夠成就一切法。

   有限有量的有相…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叁次課 下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