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节
二、伏心菩提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伏心菩提。发心菩提是发菩提心,伏心菩提则是发菩提心之后,修菩萨行。这也是佛陀所讲的,降伏之后如何安住的问题。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大家看到了吧,“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是佛陀在回答须菩提“如何住”的问题。
(一)伏心菩提的过程
我们发菩提心之后,还要继续安住于此心,不能只发一次,而是应该把菩提心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调整了发心之后,如何安住于此发心,在救度众生的事行之中,不断地增进,降伏烦恼,深入清净的实相,渐渐折伏烦恼使不现行。这即是伏心菩提的阶段。
作为普通人,大家听了以上的课程,可能会觉得:“讲得有道理,但是做不到”。这很正常。
我们的心,无始劫来都以我执为根本,一下子转成利他,不习惯。我们随时都会想到自我。在家里,你会想到,大家都应该对我好。在单位里,你也会想,单位应该给我什么待遇。
所以,这需要长期磨炼,慢慢地在生活中落实。
在磨炼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遇到很多困扰,发生很多疑问。你不断地解决,不断地通达,这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逐渐地,你会发现不一样了,心变得越来越喜悦,心量越来越大,不再像过去那样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且,人好像越来越清净了,顺缘都来了。你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有了这样的信心,还要继续不断地对治我执,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执著,遵循缘起法来生活。就会越来越安详,心越来越空,做任何事情,不会像以前那样烦烦恼恼、起起伏伏。这时候,烦恼逐渐折服,不再现起。那些粗大的贪欲、嗔恨、傲慢,变得微细了。——这个工作,需要很长时间。
(二)布施
这里为什么讲到布施?因为布施是利他、奉献的行为,与菩萨的行为最相应。
1、三种布施
菩萨度化众生的一切行为,也都可以叫布施。所谓六度,也可以视为是三种布施:
(1)财施
其中的财分为外财和内财。外财是衣食财物,内财是体力、心力、生命。财施是给众生生活的满足。
(2)无畏施
无畏施包括持戒和忍辱。持戒是克己,忍辱是恕人。通过无畏施,众生可以得到相处的和乐,不再害怕受到伤害。
(3)法施
法施包括精进、禅定和智慧。
精进,是以不疲倦的心利益众生。禅定,是以不散乱的心利益众生,这也是善知心,了知众生的心行特点,对他们的教化就更容易了。智慧,是不颠倒,能够给众生如实说法。法施能给众生带来心灵的净化。
菩萨对众生,就像父母抚养孩子一样。
有的父母,只会给孩子衣食,让孩子吃饱穿暖了,觉得就尽到责任了。孩子被养得胖乎乎的,心灵上却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
好一点的父母,不仅给孩子衣食,还会关怀孩子,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帮孩子解决烦恼。孩子得到了衣食,也得到了安全感,是个幸福的孩子。但是,这仍然不够。
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的父母,除了给孩子衣食,给孩子情感上的关怀,同时还给孩子生活的智慧,培养孩子成为有独立能力的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但能独立生活,还有能力关怀别人,而不是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关怀。菩萨就应该像这样的父母。
人们搞清楚这样的道理,就会成为家里的好父母,单位的好领导,国家的好元首,成为大菩萨。
所以,布施可以统摄一切。菩萨的心怎样安住呢?就是要有布施的心态。在生活上、情感上、智慧上,都能不断地给众生关怀与支持,令他们安乐。
2、应无所住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告诉我们,布施应该是清净的布施,不能住于色声香味触法。
这一段,在菩提流支的译本中,分成三句:“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对于这三句,世亲分别解释为:
不住于事者,不著自身。
无所住,不著报恩。(报恩,指供养恭敬种种。)
不住色等,不著果报。
若著自身,不行布施(著于自身,布施时就会悭贪);若著报恩、果报,舍佛菩提,为异义行于布施(布施不是为了成就无上佛果,而是为了世间的快乐和利益,这样的行为,变成了一种买卖交换)。
3、不清净的布施
如果我们有种种执著,执著于自己,执著于布施的东西,执著于布施的果报,布施就是不清净的。
《大智度论》里讲到了多种不清净的布施:
不净施者,直施无所为;(布施没有发心,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糊里糊涂的。比如有些游客到寺院来,看到别人往功德箱里放硬币,他也放硬币,乃至往水池里也放,往大鼋雕像的头上也放。但是,他是不是出于慈悲心呢?是不是真正为了供养三宝呢?)
或有为求财故施;
或愧人故施;
或为嫌责故施;
或畏惧故施;(因为害怕对方,赠送他礼品)
或欲取他意故施;(为了跟人拉关系)
或畏死故施;
或狂人令喜故施;
或自以富贵故应施;
或诤胜故施;
或妬瞋故施;
或憍慢自高故施;
或为名誉故施;
或为呪愿故施;
或解除衰求吉故施;
或为聚众故施;
或轻贱不敬施。
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
这些不清净的布施,现在太常见了。这样布施,果报不殊胜,甚至人们会因此成为“败坏菩萨”。
4、清净布施的功德
净施者,与上相违名为净施。
复次为道故施,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愍故,是为净施。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是故言为道故施。若未得涅槃时施,是人天报乐之因。……是布施法,若以求道能与人道。
我们布施时有清净的发心,布施就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未成佛之前,可以带来人天的安乐。
是布施法,若以求道能与人道。何以故?结使灭名涅槃。当布施时,诸烦恼薄故,能助涅槃:
(烦恼断尽是涅槃,布施能使烦恼减轻。布施本身不是智慧,但这种行为是随顺于涅槃的。)
于所施物中不惜故,除悭;敬念受者故,除嫉妬;直心布施故,除谄曲;一心布施故,除调;深思惟施故,除悔;观受者功德故,除不恭敬;自摄心故,除不惭;知人好功德故,除不愧;不著财物故,除爱;慈愍受者故,除瞋;恭敬受者故,除憍慢;知行善法故,除无明;信有果报故,除邪见;知决定有报故,除疑。如是等种种不善诸烦恼,布施时悉皆薄,种种善法悉皆得。
(这样利益众生的心态,能够对治烦恼。当然,前提是清净的,有觉照的布施。)
5、为什么要布施
有人会问,既然一切不著相,我们为什么还要布施?还要去布施,是否著了布施之相呢?
我们讲空,要特别注意,不要堕入断灭见。有人说,既然一切都空了,干嘛还要穿衣吃饭?佛法讲的空,空掉的是我们的无明,空掉的是我们的执著,并不坏缘起的现象。如果连缘起的因果法则都破坏掉,那就是断灭空。佛陀在说法的时候经常说:“我不与世间争。”佛法不坏世间法,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布施?因为众生有需要,众生有痛苦,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如果我们有我执,就会觉得他们的痛苦与我不相干,不会去布施。把我执去掉,我们看到众生有烦恼,就会生起悲悯之心,随缘随力帮助他们。
如果是为了成就功德,硬要给众生东西,觉得我要如何如何,那就是著相的布施。
《中论》中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说空,恰恰是因为空成就了一切法的缘起。《中论》里还有个比喻,说正因为豌豆是空性的,所以才能长成豆苗。如果豌豆不是空性的,而是自性的,是固定不变的,那它就永远不能长成豆苗了。
不著于我相、法相,恰恰能真正看到万法的缘起实相,看到众生的痛苦。因为不著相,我们才能修清净的布施,我们的布施才能彻底、圆满!
6、为什么说布施的果报
看这段经文: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说无相布施,说要不执著于果报,为什么又说布施的果报呢?
佛陀说法非常善巧。他怕前面说了空,说了不著相之后,大家会著于断灭空。说无相布施后,为遮止人以无记心布施,或执理废事,特举不可思量的功德以显示布施因果。
因为不著相,布施的功德才不可限量。无著菩萨在对《金刚经》的注解中说,虚空喻有三种因缘:遍一切处、广大、无尽。这三个特点,正如菩萨的发心。虚空无形无相,却能成就万物。好比说,我们这个教室如果不空,我们怎能坐进来呢?空性能够成就一切法。
有限有量的有相…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次课 下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