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次课 下节▪P2

  ..续本文上一页布施,其功德毕竟有限;而与般若相应的无相布施,其功德也如其发心一般广大而无可限量!

   有时候,我们也许会为了生活环境变好一点,去修福报。这样的福报现行之后,你的功德也就耗尽了。菩萨有无限的发心,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永远不会干。以菩提心供一枝花,供一把米,都会成为你成佛的资粮,直到成佛,功德都不会消失,它会源源不断地增长。

   (三)伏心菩提总结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应该以这样的发心,这样的见地安住。以布施的心态生活,在布施中不住于相。

   在发心菩提阶段,重在我空,破除我执。不破除我执,就不可能真正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愿。

   到了伏心菩提阶段,重在法空,破除对一切法的执著。不仅不能执著自我,也不应执著于所施的事和被施的人,这才是菩萨的大行。

  三、明心菩提内容的科判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从第五分“如理实见分”,我们进入了明心菩提的阶段。

   前面两个阶段,是以大愿指导大行。以愿行无相为因,法身无色即为无得之果。发心,为菩提愿(愿);伏心,为悲济行(修);明心,为性空见(证)。到了明心菩提阶段,菩萨真正见到了佛陀的法身,开始证果了。

   这一部分内容,佛陀从三个方面来谈:法身离相而见、众生久行乃信、贤圣无为同证。

   法身离相而见:开示什么是佛陀的法身。

   众生久行乃信:见到佛陀的法身,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缘。需要哪些善根福德呢?——戒慧具足,久集善根,诸佛摄持,三相并寂。

   贤圣无为同证:如来、菩萨、声闻,证的都是同一空性。三乘的圣者,都是从空、无我、无相契入解脱的。

   这一部分,是我们教材里的第17页到第33页。

   下一次课,我们会一次讲完明心菩提的部分。

   思考题:

   1、发心菩提和伏心菩提阶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预习:看看佛陀是如何来开示明心菩提的?

   课后问答:

   (备注:这部分内容,因为我没有在现场听,只听录音是听不清楚问题的,一些问题根据界文法师的回答推测而成。)

   1、有人说因果是自作自受,别人的好坏对错是别人的事情,与我们无关。既然与我们无关,为什么还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答:佛法讲,因果自作自受。但我们可以为众生提供断恶修善的增上缘。佛法不是简单地只讲因果,也讲因缘。虽然他的痛苦与解脱都是由他自己来完成,但我们可以为他提供合适的“阳光”、“水分”、“土壤”,善的种子就可能长出来。

   还有,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我执——那是别人,而不是我。所以这个前提本身就错了,从佛法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正是因为凡夫心,我们才不能真心地帮助众生,这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当你看到众生的痛苦,想帮他们解除痛苦的心是真诚的,这才是清净的发心。

   慈悲,也称为爱,但是有的翻译成英文,并不是LOVE,不是喜爱的爱。英文里的意思是“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的心。我们的利他行,都是在这个基础上。

   2、有人说,人应该活在欲望里,如果欲望不存在,那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欲望?

   答:有人觉得,如果我不享受色声香味触法,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佛法告诉我们,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幻的,不可靠。你想从色声香味触法里得到满足,永远不可能。大家学过《道次第》,中士道里说,轮回有六种苦,其一就是“永不饱足”。

   美国歌星猫王,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名声,享受了各种欲乐,并且开始吸毒,最后死于毒品过量。他在最后一次演唱会上,曾经大声哭喊:“我什么都试过了,但我没有办法让自己满意!”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往欲望之火里面添柴,它会越烧越旺,需要更多的燃料。你不去添柴,火熄灭了,你才会感受到解脱的清凉。

   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法煎熬着,不能满足,所以才那么痛苦。为了欲望,我们受了很多苦,得到的快乐却非常少。有的人每天拼搏,劳累,跟别人做名利上的争斗,得到的好处无非是以前可能要打的,现在自己开车了,或者以前开小排量的车,现在开好车了。其中的快乐究竟有多少呢?好车开了几天,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了,但是你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耗掉了多少生命?

   欲望不是生命的本质,而是生命痛苦的本质。断除了欲望,我们才会享受到真正自由自在的生命。断除欲望的圣者,是安详的。在欲望里挣扎的众生,好像都是带着点饿鬼相的。

   3、如何看待自杀?

   答:一切众生都在寻找快乐。自杀的人也一样。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快乐,认为死可能是一种解脱。他因为看不到希望,觉得死亡是唯一的希望。

   学佛之后,你会知道,由于我们过去种下了不好的因缘,所以感到痛苦。但痛苦也是无常的。只要我们把握好因缘,从当下做起,一切安乐都会逐渐现前。当你不去执著,按因缘法来生活的时候,就会对未来有希望,知道路在何方。那么,就不会采用自杀这种逃避的方式。

   自杀不是解脱。想通过死亡来得到快乐,会失去更多。

   4、父母子女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答:作为菩萨的父母,不会因为抚养了孩子,就要求孩子如何报答,或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

   而孩子对父母,应该有一颗报恩的心,以供养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属于恩田,对父母的供养功德特别大。

   有人会说,父母与其他众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供养父母功德大?那是因为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特别多,恩德特别大,要超过一般的众生。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感恩心,对其他众生能有真正的感恩心吗?

   5、无相的布施,与无记心的布施,区别在哪里?具体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答:无记心与清净心有根本的差别。

   无记心,没有观察到因果,既没有看到众生的痛苦,也没有看到布施的功德。无记心的布施,是愚痴的。

   清净心,是不执著,因为不执著自己,看到了缘起法,看到了众生的需要。清净的布施,以智慧为特征。他断除了无因无果的邪见,知道布施有果报,但是不执著于果报,一切善法的功德都回向于无上菩提,回向给一切众生,给众生离苦得乐的增上缘。

   在生活中,要培养慈悲心,不要只关注自己,也要体谅别人,看到别人的痛苦,了知众生和我们一样。在家庭中,在岗位上,都要想到: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而不是总想着:我应该得到什么?

   比如一位清洁工,应该知道这个岗位的重要,如果没有人做清洁的工作,大地上将是一片垃圾,那么,他会以布施的,欢喜的心态来扫地。他不会以为这个岗位比较下贱。而一位董事长,应该了知每位员工都很重要,给大家平等的尊重。

   具体在生活中怎么做,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大家应该比我更有智慧,慢慢地体悟吧。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次课 下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