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布施,其功德畢竟有限;而與般若相應的無相布施,其功德也如其發心一般廣大而無可限量!
有時候,我們也許會爲了生活環境變好一點,去修福報。這樣的福報現行之後,你的功德也就耗盡了。菩薩有無限的發心,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永遠不會幹。以菩提心供一枝花,供一把米,都會成爲你成佛的資糧,直到成佛,功德都不會消失,它會源源不斷地增長。
(叁)伏心菩提總結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應該以這樣的發心,這樣的見地安住。以布施的心態生活,在布施中不住于相。
在發心菩提階段,重在我空,破除我執。不破除我執,就不可能真正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大願。
到了伏心菩提階段,重在法空,破除對一切法的執著。不僅不能執著自我,也不應執著于所施的事和被施的人,這才是菩薩的大行。
叁、明心菩提內容的科判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從第五分“如理實見分”,我們進入了明心菩提的階段。
前面兩個階段,是以大願指導大行。以願行無相爲因,法身無色即爲無得之果。發心,爲菩提願(願);伏心,爲悲濟行(修);明心,爲性空見(證)。到了明心菩提階段,菩薩真正見到了佛陀的法身,開始證果了。
這一部分內容,佛陀從叁個方面來談:法身離相而見、衆生久行乃信、賢聖無爲同證。
法身離相而見:開示什麼是佛陀的法身。
衆生久行乃信:見到佛陀的法身,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緣。需要哪些善根福德呢?——戒慧具足,久集善根,諸佛攝持,叁相並寂。
賢聖無爲同證:如來、菩薩、聲聞,證的都是同一空性。叁乘的聖者,都是從空、無我、無相契入解脫的。
這一部分,是我們教材裏的第17頁到第33頁。
下一次課,我們會一次講完明心菩提的部分。
思考題:
1、發心菩提和伏心菩提階段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2、預習:看看佛陀是如何來開示明心菩提的?
課後問答:
(備注:這部分內容,因爲我沒有在現場聽,只聽錄音是聽不清楚問題的,一些問題根據界文法師的回答推測而成。)
1、有人說因果是自作自受,別人的好壞對錯是別人的事情,與我們無關。既然與我們無關,爲什麼還要發菩提心利益衆生?
答:佛法講,因果自作自受。但我們可以爲衆生提供斷惡修善的增上緣。佛法不是簡單地只講因果,也講因緣。雖然他的痛苦與解脫都是由他自己來完成,但我們可以爲他提供合適的“陽光”、“水分”、“土壤”,善的種子就可能長出來。
還有,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我執——那是別人,而不是我。所以這個前提本身就錯了,從佛法來看,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僞問題。正是因爲凡夫心,我們才不能真心地幫助衆生,這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當你看到衆生的痛苦,想幫他們解除痛苦的心是真誠的,這才是清淨的發心。
慈悲,也稱爲愛,但是有的翻譯成英文,並不是LOVE,不是喜愛的愛。英文裏的意思是“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的心。我們的利他行,都是在這個基礎上。
2、有人說,人應該活在欲望裏,如果欲望不存在,那人活著是爲了什麼?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欲望?
答:有人覺得,如果我不享受色聲香味觸法,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佛法告訴我們,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虛幻的,不可靠。你想從色聲香味觸法裏得到滿足,永遠不可能。大家學過《道次第》,中士道裏說,輪回有六種苦,其一就是“永不飽足”。
美國歌星貓王,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名聲,享受了各種欲樂,並且開始吸毒,最後死于毒品過量。他在最後一次演唱會上,曾經大聲哭喊:“我什麼都試過了,但我沒有辦法讓自己滿意!”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往欲望之火裏面添柴,它會越燒越旺,需要更多的燃料。你不去添柴,火熄滅了,你才會感受到解脫的清涼。
我們被色聲香味觸法煎熬著,不能滿足,所以才那麼痛苦。爲了欲望,我們受了很多苦,得到的快樂卻非常少。有的人每天拼搏,勞累,跟別人做名利上的爭鬥,得到的好處無非是以前可能要打的,現在自己開車了,或者以前開小排量的車,現在開好車了。其中的快樂究竟有多少呢?好車開了幾天,覺得也就是那麼回事了,但是你爲此付出了多少代價,耗掉了多少生命?
欲望不是生命的本質,而是生命痛苦的本質。斷除了欲望,我們才會享受到真正自由自在的生命。斷除欲望的聖者,是安詳的。在欲望裏掙紮的衆生,好像都是帶著點餓鬼相的。
3、如何看待自殺?
答:一切衆生都在尋找快樂。自殺的人也一樣。他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快樂,認爲死可能是一種解脫。他因爲看不到希望,覺得死亡是唯一的希望。
學佛之後,你會知道,由于我們過去種下了不好的因緣,所以感到痛苦。但痛苦也是無常的。只要我們把握好因緣,從當下做起,一切安樂都會逐漸現前。當你不去執著,按因緣法來生活的時候,就會對未來有希望,知道路在何方。那麼,就不會采用自殺這種逃避的方式。
自殺不是解脫。想通過死亡來得到快樂,會失去更多。
4、父母子女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答:作爲菩薩的父母,不會因爲撫養了孩子,就要求孩子如何報答,或認爲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
而孩子對父母,應該有一顆報恩的心,以供養的心對待父母。父母屬于恩田,對父母的供養功德特別大。
有人會說,父母與其他衆生有什麼區別,爲什麼供養父母功德大?那是因爲父母對子女付出的特別多,恩德特別大,要超過一般的衆生。如果一個人連對自己的父母都沒有感恩心,對其他衆生能有真正的感恩心嗎?
5、無相的布施,與無記心的布施,區別在哪裏?具體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
答:無記心與清淨心有根本的差別。
無記心,沒有觀察到因果,既沒有看到衆生的痛苦,也沒有看到布施的功德。無記心的布施,是愚癡的。
清淨心,是不執著,因爲不執著自己,看到了緣起法,看到了衆生的需要。清淨的布施,以智慧爲特征。他斷除了無因無果的邪見,知道布施有果報,但是不執著于果報,一切善法的功德都回向于無上菩提,回向給一切衆生,給衆生離苦得樂的增上緣。
在生活中,要培養慈悲心,不要只關注自己,也要體諒別人,看到別人的痛苦,了知衆生和我們一樣。在家庭中,在崗位上,都要想到:我能爲別人做些什麼?而不是總想著:我應該得到什麼?
比如一位清潔工,應該知道這個崗位的重要,如果沒有人做清潔的工作,大地上將是一片垃圾,那麼,他會以布施的,歡喜的心態來掃地。他不會以爲這個崗位比較下賤。而一位董事長,應該了知每位員工都很重要,給大家平等的尊重。
具體在生活中怎麼做,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大家應該比我更有智慧,慢慢地體悟吧。
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叁次課 下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