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經過了皈依議式、對叁寶也生起信心的,應該怎樣成就信心呢?濟群法師很重視修叁皈依的儀軌。修皈依修到頂點,可以成佛,希望大家也要重視。

   今天講有情觀。

   有情,即衆生。衆生有情識——情是感情,識是六識的識。也就是說,衆生有精神活動。

   人是有情中的一個種類。

   佛教,有“以人爲本”的思想。佛教關注的重心點,就是有情的情識活動産生了種種痛苦和煩惱,目的是消除痛苦、煩惱,達到涅槃。佛陀也是爲此而說法的。因此,教界有學者提出了“人生佛教”。

   有的人,認知上有誤區,由此産生痛苦煩惱。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愛喝酒,喝上了瘾,一天不喝就坐立不安,睡不著覺,離不開酒了;但對有的人來說,酒可有可無;也有人根本不喜歡酒。對酒的依賴能産生痛苦,對酒的反感也能産生痛苦。但改變一下認知,痛苦馬上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如認識到喝酒對健康不利,還會造成經濟負擔,可能會改變對酒的貪著。

   我們要從叁科(叁個科目)來認識有情。

  (一)叁科

   叁科包括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六根與六塵)、十八界(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

   從現在的生物學等科學的見解來看,有情可分爲身體、精神兩個方面。叁科,就是詳略不同地分析有情的精神活動。

  1、五蘊

   先看五蘊。“蘊”,積聚義,意思是同一類集合在一起,歸納爲一類。“蘊”,舊譯爲“陰”、“衆”。這裏的“陰”,覆蓋義——五蘊能産生種種痛苦和煩惱,能覆蓋我們的智慧。玄奘後,新譯爲“蘊”。

   (1)色蘊

   這裏的“色”,不是指好色的色。好色的色是很狹義的,是美色的意思,只是色中的很小一部分。色蘊,指有形質礙之法——有相對固定的形狀,有障礙作用。比如書,有相應的作用,能擋住視線;比如水,可以隔熱、隔火;比如氣體,對飛行體可以産生障礙,飛機遇到氣流,有時候顛得很厲害。客觀存在的種種物質,都是色蘊,或稱爲色法。

   但我們學習五蘊的目的,不是分析世界,而是分析身心。

   身心中的色蘊,共14種,包括:四大、五根、五塵。

   A、四大

   四大,所謂“四大皆空”的“四大”,並不是民間一些人所以爲的“酒色財氣”,而是“地水火風”,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這是四種元素。

   地大:組成一切固態的物質元素,具有堅固性。有形狀,有體積,有相應的硬度,可以承載人、車等。(關鍵詞:堅固性。)

   水大:組成具有流動性的元素。(關鍵詞:流動性。)

   火大:不是指各種各樣的明火,而是指具有暖性的各種元素。(關鍵詞:暖性。)

   風大:具有運動性的因素。(關鍵詞:運動性。)

   物質皆由以上這四大因素組成,而不是四大本身。

   對有情來說,身體由四大組成。肌肉、牙齒等,是地大。流動性的體液等,是水大。消化産生的種種熱量,保持體溫的恒溫,是火大。呼吸、血液循環系統,是風大。

   B、五根

   根,生長義。有情身心中,“眼耳舌鼻身”稱爲五根,屬于物質。(意根是第六根,不是物質,而是心法。)

   C、五塵

   五塵是五根所對的對象,是五根所認識到的。

   六塵中的前五塵是“色聲香味觸”。

   六塵中的前五塵中的“色”,與五蘊中的“色”,含義有區別。五蘊中的“色”是廣義的,意爲色法。五塵中的“色”是狹義的,包括顯色和形色。

   其中,顯色是指顔色;形色是指各種各樣,如長、短、高、矮、胖、瘦……

   (第六塵是法)。

   (2)受蘊

   受蘊是身心的種種感受。受蘊可以分爲兩種:身受和心受。也可以分爲叁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可以分爲六受:由眼觸所生受、由耳觸所生受、由鼻觸所生受、由舌觸所生受、由身觸所生受、由意觸所生受。

   A、由眼觸所生受。比如見到思念的人,有愉悅感。

   B、由耳觸所生受。比如聽到喜歡的音樂,有快樂之感,而聽到噪音,覺得非常不爽。

   C、由鼻觸所生受。聞到氣味的感受。

   D、由舌觸所生受。嘗到的味道帶來的感受。

   E、由身觸所生受。身體産生的種種感受。比如摔了一跤,産生的擦傷的感覺。

   F、由意觸所生受。精神上、心理上、情緒上的種種感受。

   (3)想蘊

   不是指心中的種種想法。

   想蘊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在心裏産生的種種印象。

   就像是照相的相。

   六想:由眼觸所生想、由耳觸所生想、由鼻觸所生想、由舌觸所生想、由身觸所生想、由意觸所生想。

   (4)行蘊

   行蘊是六想之後,産生的造作(心理活動),即是思業。包括:由眼觸所生思、由耳觸所生思、由鼻觸所生思、由舌觸所生思、由身觸所生思、由意觸所生思。

   行蘊的“行”,意爲遷流、造作。遷,變化。流,流動。遷流,是相續的變化。造作,比如說胡思亂想。

   行蘊即“身口意叁業”中的意業。

   (5)識蘊

   識,了別義。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是基于六根的認知能力,對外界産生了別的作用。

   五蘊中,色蘊屬物質,而受想行識屬有情的精神活動。五蘊更側重精神。佛法正是側重認識精神的痛苦,並最後消除痛苦。

  2、十二處

   十二處是指六根和六塵。這是長養種種心、心所之法。

   六根(十二處中的六內處):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十二處中的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六外處,名六塵,因爲它們能染汙我們的智慧,又名六賊,因爲它們能奪去我們的善法。

  3、十八界

   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

   六根和六塵前面已經講了。

   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指各自相應的觸覺神經,而不是指眼珠、耳朵……等等。而意根,不屬于物質,不是指大腦和心髒。我們的念頭是念念相續的,有前念、後念,而前念是後念的等無間緣。因前念必有後念,後念必有前念,所以,稱前念爲後念的意根。

   了解上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概念,才能因此起觀,觀無常。盡管看上去這些概念比較機械,但在這些概念上,才能起觀。這是解釋身心方面的關聯性,解釋日常身心的一切活動。

   不要以爲這些概念與日常生活沒有關系。

   我們要正確認識日常活動中的無常性、無我性、因緣性。在念佛、誦經、禮拜中,要有正見,確知是無我的。

   痛苦的産生,往往是因爲沒有破除我執。要通過蘊、處、界的觀察,確立無我見,學佛才入門了。

  (二)有情的類別

  1、衆生

   人,起初是從光音天下來的,一起生到梵天宮。那時候,人沒有性別,也沒有名字,衆共所生,所以稱自己爲“衆生”,有“生存者”之意。

  2、五趣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時,有五趣之說,後來又加上了阿修羅,成爲六趣。六趣是地獄、餓鬼、傍生、人、天、阿修羅。造的業會引導你趣向這六道。

   (1)地獄

   地獄中的衆生,只能感受到苦,感受不到樂。

   (2)餓鬼

   餓鬼分叁類:無財鬼、少財鬼、多財鬼。

   其中,少財鬼攝取膿血爲食。我們受了傷,傷口中流出黃膿、白膿,我們覺得很臭,而少財鬼以膿血爲食。無財鬼則享受不了膿血,即使由于什麼因緣,偶爾吃了一些膿血,膿血到了它們的嘴裏,會立即化爲火流,把它們的喉嚨給燒壞。多財鬼則可以享受食物,或者也可以享受衣物、財物。

   有人給先人供吃、用之物,還有人給先人燒個紙房子,房子裏有家具、電器,門口還站著幾個門衛,院子裏有停車場,上面停著一輛轎車……如果先人生到地獄,享受不到這些。如果先人生到天上,會視此爲垃圾。如果先人轉生爲人,也用不著它們。如果先人生爲阿修羅,或生爲傍生,同樣用不著它們。如果先人生到鬼道,作爲多財鬼才能用得著,作爲無財鬼或少財鬼,還是用不上這些的。所以,供這些東西,先人能用上的概率不太大。我們盡孝,要在父母生前,不要在其去世之後才燒東西。

   (3)傍生

   畜生是依傍人而住的,所以有此稱呼。

   (4)人

   “人”,具有思慮的意思。人因多思慮而稱爲人。

  (5)天

  又稱天人,爲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衆生。天人的壽命、相貌、快樂等均超過人間。

   (6)阿修羅

   阿修羅有不端正之意。阿修羅中的男衆相貌醜陋,而女衆妖媚動人。

   人道的殊勝:勇健、正念、佛出世處、是修業地、行梵行處。

   勇健:勇敢,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志力,很多事情就能成就。

   正念:人苦樂參半,可以更好地保持正念。

   佛出世處:佛陀出生在人間,在人間成道。

   是修業地:有苦有樂,適合修行。這裏的業包括:十善業和不動業。不動業即禅定。

   行梵行處:“梵行”這個概念,佛教和外道都有。在外道,指的是清靜行,即男女之間沒有親密行爲。在佛教,指的是依八正道而行。

   我們得了人身,也聽聞了佛法,要珍惜這個境遇,不要只想著學佛僅僅爲了培養點福報,那樣的話,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叁)有情的生死與輪回

  1、四生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四生,是衆生的四種出生方式。

   卵生,如螞蟻、雞、鴨、海龜、蛇……

   胎生,如人。

   濕生,依濕氣而生…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