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恒强法师讲,慈云记录,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索引:

  2008年2月23日开学典礼上的开示、3月8日的课

  3月15日的课

  3月22日的课

  3月29日的课

  4月5日的课

  4月12日的课

  4月19日的课

  4月26日的课

  5月2日的课

  开学典礼上的开示

   2008年2月23日,佛法进修班本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恒强法师回答了现场的几个问题,以下是部分答案。(问题本身我一点没听见,当时用的那个笔记本电脑声音超小。)

   1、如果是没有学习佛法的人,去算命,还有情可原,因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对生命的困惑。而对于已经见法的人来说,不应该去算命、打卦,也不应该给别人算命。

   2、在家人修行,可以修成三果。修成三果之后,必然将来能修成四果。比如说在中阴身的过程中啊,或者将来在天上啊,会成四果的。

   3、中阴身的形象,与生前类似,只是身量小一些。在中阴的前一阶段,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但无法与活人沟通,他会感到孤独、恐惧、生气。通常情况下,活人是见不到他的。

   4、印顺法师生平,可见他自己的著作《平凡的一生》。

   5、鬼神是有的,在很多地方都有。我们不要不尊重他们,但我们也要知道,鬼神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6、与不学佛的人,应该和谐共处。

   7、了解佛法后,修行与生活不会对立的。如果现在感到两者对立了,有矛盾了,这只是暂时的。

   8、让我们流转轮回的,有两种力量,一是无明,二是爱欲。断除爱欲,未必一世成就。也许今世未断爱欲,而到了来生,你就出家了。

  佛法概论(讲于2008年3月8日)

  一、绪言

   这门课,讲的是佛法基本的法相义理,这是必要的基础。参考经典是《阿含经》。可以参考的书籍有《佛陀的古道》,可以参考的网站有“觉悟之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了解四圣谛、八正道,了解原始佛教。

   学习这门课,需要有的一个态度是:大小共贯。

   原始佛教,是佛陀生前所说教法,原汁原味的。

   到了后来,教理有所发展。

   “四阿含”通常被称为小乘经典,而唯识、中观的典籍,则被称为大乘经典。其实,大小乘的根本是一样的。《阿含经》,是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这三乘共依的经典,大小共贯。

   这门课,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两种真实:一是历史的真实,二是法的真实。

   1、历史的真实:

   我们深信,释迦牟尼确已成佛,以他的慈悲和智慧,能使我们超出三界,究竟解脱。

   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的佛教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否则会存在疑惑,徘徊不定。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教史,否则,奢谈部派佛教,奢谈宗派,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空谈。

   2、法的真实

   我们要了解,因缘、无我、无常、空……它们真实的义理是什么。了解这些,才会有正确的知见。我们经常看到,学佛的人在网络上争论不休,其实,通达了义理之后,是不会争论的,就与人无争了。

   学习这门课,有三个目的:

   1、对佛法,有基本的了解。这样的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

   2、确立对佛法基本的知见:无常见、无我见、缘起见、中道见。

   3、对佛法有基本的判断。学佛的过程中,一些微妙的认知,如果出现一点偏差,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好比一个人,要一直往北走,走到北极。如果往西偏了一点点,后来就不知会走到哪里去了,也许是乌鲁木齐,也许是伦敦。我们要有能力了解,我们见到的,是不是真的佛法,是不是附佛外道,是不是有漏的。

   学习这门课,有四个准则:

   1、依法不依人。盲目依人,他要是下地狱,你也跟着去了。

   2、依义不依语。要了解法师的真实意思,而不是咬文嚼字。

   3、依智不依识。智,是究竟的智慧。识,指的是世俗的观点、情感,普通人的思维定势。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究竟的,圆满的。不了义,则是方便说,假说,权说。直指解脱、涅槃的,是了义。

  二、三宝与信徒

   佛法僧被称为三宝,因为这三者的智慧威德至高无上,犹如珍宝一般。

   1、佛

   佛陀,梵语发音“布达”,意思是“觉者”。比如“布达拉宫”中的“布达”,就是佛陀的意思。在古代,“佛陀”的发音肯定与“布达”相似,这是个音译,但现在这两个字的汉语发音已经转变了。在汉地,佛陀又被简称为“佛”。

   佛陀当年是古印度释迦族人,贵为净饭王的太子,曾经过着很奢华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奢华而感到幸福,后为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作为太子时,他是个敏感的人,容易受伤害,是个内向的人,善于思考。他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离家去修苦行之后,变得更加沉默了。因此,“牟尼”成了他的雅号,这个词的意思是“寂默”。佛陀成道后,这个词因为他成道的缘故,又有了“圣人”、“贤人”的意思。他被称为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从佛陀的经历看,他有浓厚的人性,是人性与佛性的统一。

   他断灭了一切烦恼,断尽世间八苦。这一生,也是他的最后一生,此后,他不会再轮回受生于六道,他已经悲智圆满。

   当太子时,他的生活奢侈得脚不沾地,去哪里都有车有马。传说中,他从小接受了武术教育,是个武林高手。他有三个行宫,分别适合当地的夏季、雨季、凉季这三个季节。

   但他并没有沉浸在奢侈生活里,他喜欢静思,思考人的生老病死等人生问题。

   在一个热闹的节日,别人都去玩乐,他独坐树下,自然地进入了初禅境界,感受到了禅定的愉悦,这时,连他的父王也不禁向他鞠躬致敬。

   他于人间成道,和人们一样需要吃饭。就连他到了天上时,帝释天也遵照佛陀的意思,用人间的食物招待他。

   佛陀生前,也有生老病死。他自己讲过:“我今亦是人数。”成佛,并非消除了生老病死这些自然现象,但消除了这些现象带来的烦恼。

   2、法

   一切存在,都可以称为“法”。

   佛法——佛的法,佛所知、所得、所说的法。

   佛所知如大地上的树叶一样多,而佛所说的,就像他手上的树叶。这不是他吝法,不是他把自己知道的法藏着、掖着,不告诉你。他说的法,是与解脱相应的。

   狭义的佛经,是佛亲口说的。广义的佛经,也包含佛弟子、诸天、仙人所说。

   “三藏”,是指经、律、论。经,是法相义理。律,是佛亲口所说的生活规则。论,使佛法广度更大。

   佛陀,是我们的根本上师。他的法是根本的。

   诸佛常法是竖贯的。

   融贯的法是旁通的。比如,佛陀生前只提到护生,没有提到放生,放生是发展出来的,与佛法不相抵触,是旁通的。旁通的意思是:虽不是主干,却由主干而来。

   佛法的三大语系:巴利文系(代表早期佛法)、藏文系(代表后期佛法)、汉文系(代表中期佛法)。

   3、僧

   僧,是僧伽的简称。僧伽,梵语音SENGGA,而不是SENGQIE。(瑜伽,梵语音YOUGA。阿弥陀,梵语音AMIDA。)不过,念佛法僧,关键是心里诚信三宝,倒不在于语音。

   有时,汉地把相关词汇简化,意思与原来就不同了,比如“阿罗汉”,“阿”是否定前缀,一去掉这个字,简化为“罗汉”,意思就反了。但这种简化,我们都习惯了。

   僧伽,意为和合众、僧团,四个人以上。

   所谓“只不成侣,单不成僧”,单一个人,是不应被称为“僧”的。

   出家五众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其中,式叉摩那尼意为“正学女”,沙弥尼要成为比丘尼之前,用两年时间学法学戒,这个阶段时,就是式叉摩那尼。

   比丘意为“乞士”,通俗地说就是乞丐,说是要饭的也没错,就是托钵乞食嘛。

   依汉传佛教,比丘为“大僧”,比丘尼为“二僧”,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为“小众”。(如依南传佛教,没有这样的说法。)沙弥,意为“勤策”,以大僧为榜样学习。

   僧团的特点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不打架,不吵架,也不勾心斗角。平等、民主。

   出家五众与在家二众,合称“七众”。

   皈依,是救护的意思。皈:皈投,投靠。依:依靠。皈依是指通过依靠而得到救护,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为看护。

   皈依了的在家人,受了五戒的,被称为“近事男”和“近事女”;受了八戒的,被称为“近住男”和“近住女”。

   课后回答的部分问题(问题本身我没听清楚):

   1、居士的本义是“在家的有钱人”,后来演变成在家信徒。

   2、与男众相比,女众有不足之处。女众有五事不可为,比如,不可以女身成佛。总体上说,女众的烦恼比男众多,因为女众往往性情柔弱,没有果敢、果决的男子汉气概,容易感情用事。所以,针对女众的戒律也多一些。

   3、“四阿含”,是佛陀涅槃的当年夏天结集的。

  --------------------------------------------------

  佛法概论笔记(讲于2008年3月15日,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三、有情观

   上次讲到了佛教信徒。成为佛教信徒,有皈依仪式。汉地有些人并未经过皈依仪式,只是心里想着自己皈依了,能不能算是佛教徒呢?或者即使经过皈依仪式,对僧团却没有信心,那成了“二宝居士”了…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