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
(恒強法師講,慈雲記錄,筆記內容經恒強法師指正)
索引:
2008年2月23日開學典禮上的開示、3月8日的課
3月15日的課
3月22日的課
3月29日的課
4月5日的課
4月12日的課
4月19日的課
4月26日的課
5月2日的課
開學典禮上的開示
2008年2月23日,佛法進修班本學期的開學典禮上,恒強法師回答了現場的幾個問題,以下是部分答案。(問題本身我一點沒聽見,當時用的那個筆記本電腦聲音超小。)
1、如果是沒有學習佛法的人,去算命,還有情可原,因爲他們這樣做是出于對生命的困惑。而對于已經見法的人來說,不應該去算命、打卦,也不應該給別人算命。
2、在家人修行,可以修成叁果。修成叁果之後,必然將來能修成四果。比如說在中陰身的過程中啊,或者將來在天上啊,會成四果的。
3、中陰身的形象,與生前類似,只是身量小一些。在中陰的前一階段,他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但無法與活人溝通,他會感到孤獨、恐懼、生氣。通常情況下,活人是見不到他的。
4、印順法師生平,可見他自己的著作《平凡的一生》。
5、鬼神是有的,在很多地方都有。我們不要不尊重他們,但我們也要知道,鬼神不是究竟的皈依處。
6、與不學佛的人,應該和諧共處。
7、了解佛法後,修行與生活不會對立的。如果現在感到兩者對立了,有矛盾了,這只是暫時的。
8、讓我們流轉輪回的,有兩種力量,一是無明,二是愛欲。斷除愛欲,未必一世成就。也許今世未斷愛欲,而到了來生,你就出家了。
佛法概論(講于2008年3月8日)
一、緒言
這門課,講的是佛法基本的法相義理,這是必要的基礎。參考經典是《阿含經》。可以參考的書籍有《佛陀的古道》,可以參考的網站有“覺悟之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了解四聖谛、八正道,了解原始佛教。
學習這門課,需要有的一個態度是:大小共貫。
原始佛教,是佛陀生前所說教法,原汁原味的。
到了後來,教理有所發展。
“四阿含”通常被稱爲小乘經典,而唯識、中觀的典籍,則被稱爲大乘經典。其實,大小乘的根本是一樣的。《阿含經》,是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這叁乘共依的經典,大小共貫。
這門課,可以讓大家認識到兩種真實:一是曆史的真實,二是法的真實。
1、曆史的真實:
我們深信,釋迦牟尼確已成佛,以他的慈悲和智慧,能使我們超出叁界,究竟解脫。
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的佛教有所不同。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不同是如何産生的,否則會存在疑惑,徘徊不定。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教史,否則,奢談部派佛教,奢談宗派,很大程度上會成爲空談。
2、法的真實
我們要了解,因緣、無我、無常、空……它們真實的義理是什麼。了解這些,才會有正確的知見。我們經常看到,學佛的人在網絡上爭論不休,其實,通達了義理之後,是不會爭論的,就與人無爭了。
學習這門課,有叁個目的:
1、對佛法,有基本的了解。這樣的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
2、確立對佛法基本的知見:無常見、無我見、緣起見、中道見。
3、對佛法有基本的判斷。學佛的過程中,一些微妙的認知,如果出現一點偏差,差之毫厘,就會謬之千裏。好比一個人,要一直往北走,走到北極。如果往西偏了一點點,後來就不知會走到哪裏去了,也許是烏魯木齊,也許是倫敦。我們要有能力了解,我們見到的,是不是真的佛法,是不是附佛外道,是不是有漏的。
學習這門課,有四個准則:
1、依法不依人。盲目依人,他要是下地獄,你也跟著去了。
2、依義不依語。要了解法師的真實意思,而不是咬文嚼字。
3、依智不依識。智,是究竟的智慧。識,指的是世俗的觀點、情感,普通人的思維定勢。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究竟的,圓滿的。不了義,則是方便說,假說,權說。直指解脫、涅槃的,是了義。
二、叁寶與信徒
佛法僧被稱爲叁寶,因爲這叁者的智慧威德至高無上,猶如珍寶一般。
1、佛
佛陀,梵語發音“布達”,意思是“覺者”。比如“布達拉宮”中的“布達”,就是佛陀的意思。在古代,“佛陀”的發音肯定與“布達”相似,這是個音譯,但現在這兩個字的漢語發音已經轉變了。在漢地,佛陀又被簡稱爲“佛”。
佛陀當年是古印度釋迦族人,貴爲淨飯王的太子,曾經過著很奢華的生活,但他並沒有因爲生活的奢華而感到幸福,後爲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作爲太子時,他是個敏感的人,容易受傷害,是個內向的人,善于思考。他也是個沈默寡言的人,離家去修苦行之後,變得更加沈默了。因此,“牟尼”成了他的雅號,這個詞的意思是“寂默”。佛陀成道後,這個詞因爲他成道的緣故,又有了“聖人”、“賢人”的意思。他被稱爲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的聖人。
從佛陀的經曆看,他有濃厚的人性,是人性與佛性的統一。
他斷滅了一切煩惱,斷盡世間八苦。這一生,也是他的最後一生,此後,他不會再輪回受生于六道,他已經悲智圓滿。
當太子時,他的生活奢侈得腳不沾地,去哪裏都有車有馬。傳說中,他從小接受了武術教育,是個武林高手。他有叁個行宮,分別適合當地的夏季、雨季、涼季這叁個季節。
但他並沒有沈浸在奢侈生活裏,他喜歡靜思,思考人的生老病死等人生問題。
在一個熱鬧的節日,別人都去玩樂,他獨坐樹下,自然地進入了初禅境界,感受到了禅定的愉悅,這時,連他的父王也不禁向他鞠躬致敬。
他于人間成道,和人們一樣需要吃飯。就連他到了天上時,帝釋天也遵照佛陀的意思,用人間的食物招待他。
佛陀生前,也有生老病死。他自己講過:“我今亦是人數。”成佛,並非消除了生老病死這些自然現象,但消除了這些現象帶來的煩惱。
2、法
一切存在,都可以稱爲“法”。
佛法——佛的法,佛所知、所得、所說的法。
佛所知如大地上的樹葉一樣多,而佛所說的,就像他手上的樹葉。這不是他吝法,不是他把自己知道的法藏著、掖著,不告訴你。他說的法,是與解脫相應的。
狹義的佛經,是佛親口說的。廣義的佛經,也包含佛弟子、諸天、仙人所說。
“叁藏”,是指經、律、論。經,是法相義理。律,是佛親口所說的生活規則。論,使佛法廣度更大。
佛陀,是我們的根本上師。他的法是根本的。
諸佛常法是豎貫的。
融貫的法是旁通的。比如,佛陀生前只提到護生,沒有提到放生,放生是發展出來的,與佛法不相抵觸,是旁通的。旁通的意思是:雖不是主幹,卻由主幹而來。
佛法的叁大語系:巴利文系(代表早期佛法)、藏文系(代表後期佛法)、漢文系(代表中期佛法)。
3、僧
僧,是僧伽的簡稱。僧伽,梵語音SENGGA,而不是SENGQIE。(瑜伽,梵語音YOUGA。阿彌陀,梵語音AMIDA。)不過,念佛法僧,關鍵是心裏誠信叁寶,倒不在于語音。
有時,漢地把相關詞彙簡化,意思與原來就不同了,比如“阿羅漢”,“阿”是否定前綴,一去掉這個字,簡化爲“羅漢”,意思就反了。但這種簡化,我們都習慣了。
僧伽,意爲和合衆、僧團,四個人以上。
所謂“只不成侶,單不成僧”,單一個人,是不應被稱爲“僧”的。
出家五衆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其中,式叉摩那尼意爲“正學女”,沙彌尼要成爲比丘尼之前,用兩年時間學法學戒,這個階段時,就是式叉摩那尼。
比丘意爲“乞士”,通俗地說就是乞丐,說是要飯的也沒錯,就是托缽乞食嘛。
依漢傳佛教,比丘爲“大僧”,比丘尼爲“二僧”,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爲“小衆”。(如依南傳佛教,沒有這樣的說法。)沙彌,意爲“勤策”,以大僧爲榜樣學習。
僧團的特點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不打架,不吵架,也不勾心鬥角。平等、民主。
出家五衆與在家二衆,合稱“七衆”。
皈依,是救護的意思。皈:皈投,投靠。依:依靠。皈依是指通過依靠而得到救護,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爲看護。
皈依了的在家人,受了五戒的,被稱爲“近事男”和“近事女”;受了八戒的,被稱爲“近住男”和“近住女”。
課後回答的部分問題(問題本身我沒聽清楚):
1、居士的本義是“在家的有錢人”,後來演變成在家信徒。
2、與男衆相比,女衆有不足之處。女衆有五事不可爲,比如,不可以女身成佛。總體上說,女衆的煩惱比男衆多,因爲女衆往往性情柔弱,沒有果敢、果決的男子漢氣概,容易感情用事。所以,針對女衆的戒律也多一些。
3、“四阿含”,是佛陀涅槃的當年夏天結集的。
--------------------------------------------------
佛法概論筆記(講于2008年3月15日,筆記內容經恒強法師指正)
叁、有情觀
上次講到了佛教信徒。成爲佛教信徒,有皈依儀式。漢地有些人並未經過皈依儀式,只是心裏想著自己皈依了,能不能算是佛教徒呢?或者即使經過皈依儀式,對僧團卻沒有信心,那成了“二寶居士”了…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