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與忍辱
界文法師主講,慈雲記錄
開場白
阿彌陀佛!今天下午的講座主題是《憤怒與忍辱》。
忍辱,一般人不太喜歡,因爲“忍字心頭一把刀”,大家可能認爲這是一個讓人不舒服的話題。但是在菩薩道修習的六波羅蜜裏邊,忍辱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項。憤怒的情緒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但是學佛的人與不學佛的人有差別。作爲佛教徒,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憤怒情緒,應該如何善巧地處理這樣的情緒,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佛法修學之後,遇到種種不如意的境界時,我們的反應還是跟沒有學佛時差不多,憤怒情緒帶給我們和周圍人的痛苦還和以前差不多,那我們就需要好好地反思了。
有時候,我們學佛,往往在乎“功夫”怎麼樣——比如可以雙盤很久,打坐時渾身發熱、看到光明,念佛一心不亂……可是,別人一句話說過來,馬上火冒叁丈。或者雖然不發火,心裏卻郁悶得不得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學佛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佛法的修行,注重的不是覺受,不是氣脈打通或者身體發熱發冷發麻……這些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我們遇到問題時,在生活中跟人接觸時,我們處理問題的方法不一樣了,問題最終的結果也不一樣了。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有所改變,那就是真正地學習佛法,真正地有收獲了。
今天,我們主要是圍繞著憤怒來談忍辱。事實上,在佛法裏,忍辱波羅蜜的範疇是非常廣泛的,不僅是對于憤怒,包括財色名食睡,對于各種順境和逆境,都要有忍辱的功夫。但今天我們著重談憤怒。因爲憤怒這種負面情緒傷害極大。
大乘佛法特別強調對嗔恨的對治。貪和嗔都會障礙解脫,爲什麼特別強調對治嗔呢?因爲大乘佛法的修習重視度化衆生。貪雖然障礙解脫,但它還不是特別障礙我們攝受衆生、度化衆生的因緣;而憤怒不僅障礙我們解脫,也會破壞我們利益衆生的事業。所以,菩薩戒裏,不管是《梵網菩薩戒》還是《瑜伽菩薩戒》,都把對憤怒的忍辱作爲根本戒來行持。
第一講 認識憤怒
一、嗔的定義
在佛教裏,對憤怒的概念有所界定。
衆生有叁大根本煩惱——貪、嗔、癡。嗔是其中之一。嗔的定義,在經典裏這樣說:“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爲業。”
嗔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面對痛苦和帶給我們痛苦的對象(如災難、病痛等)時,生起憎恨和憤怒的心。當憤怒生起的時候,我們的善心就消失了,身心不安,在憤怒的推動之下,我們會造作種種惡行。
二、嗔的隨煩惱
此外,嗔恨還有一些隨煩惱。隨煩惱是根本煩惱的等流。
(一)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杖爲業。
對眼前的不如意境界,比如別人說了一句讓你不舒服的話,“騰”地一下,仿佛就有一股火焰冒了出來,當面就發作起來了。
(二)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怨爲性;能障不恨,熱惱爲業。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當面沒有發作,把火氣壓住了,但是內心裏不舒服。讓你氣憤的東西,一直堵在心裏。
比如跟家裏人吵架了,當時發作的是忿,接下來這個氣並沒有散掉,心裏總是堵著一個東西,使你坐臥不安,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這時候就轉化成恨了。
(叁)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業。
恨憋在心裏,又能産生第叁種心所,就是惱。比如你和先生吵架了,吵完了心裏還在恨,帶著恨回到家,小孩子跑過來了,老是在那裏煩你,你忽然一巴掌就打過去了,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叫。這就像蜜蜂蟄、毒蟲咬一樣,一種很毒辣的心就出來了。爲什麼會毒辣,爲什麼會傷人呢?因爲憤怒的能量聚集在那裏,並沒有解決掉。如果你不把它處理掉,它終究會以各種因緣發作出來。
(四)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慼爲業。
嫉,是貪著于自己的名利,而看到別人順利或者得到了利益和贊歎,內心就特別不舒服,疙疙瘩瘩的。這種心會像錐子一樣,紮得人很難受。
(五)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憫,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業。
害這個心所非常可怕。這是要傷害別人的一種心。害心生起來的時候,就要做一些對別人不利的事情。它和前面說的忿不同,忿是自己心裏不舒服,而害心生起時,自己心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不舒服,但是就想折磨人。這是非常負面的心行。有的人喜歡折磨小動物;有的人以傷害別人爲樂趣;有的人看到別人倒黴的時候,覺得很爽。
以上這些都是憤怒的種種表現形式,經典裏大致地羅列了這幾種。
憤怒的表現形式其實還很多。比如郁悶。有時,你心裏特別郁悶,好像都要得憂郁症了,你會覺得這可能是一種憂傷吧。但是這種憂傷,你要到根源上去看它,它其實也是一種憤怒。有的憤怒是針對別人的,有的憤怒針對你自己。當憤怒轉向攻擊自己的時候,就會表現爲自卑、自責,內心痛苦。這些情緒都是嗔恨的表現,是嗔恨的能量在我們的身心裏起作用了。
叁、憤怒産生的原因
關于憤怒産生的原因,《入菩薩行論》裏講:“強行我不欲,或撓我所欲,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
憤怒産生的原因,無非是來源于我執。我不喜歡的非要讓我遇到,我喜歡的得不到,這就是憤怒産生的來源。內心憤怒的種子得到外緣的滋潤,就會增長萌發。
四、憤怒的種類
《入菩薩行論》裏介紹了七十二種憤怒,我現在給大家簡單地說一下。
“不欲我與友,曆苦遭輕蔑,聞受粗鄙語,于敵則反是。”
憤怒來源于叁個方面:身、語、意。身體方面,我們不喜歡痛苦,不管是自然的痛苦還是人爲帶來的痛苦,我們都不喜歡。意業方面,我們不希望被人輕視,都喜歡得到尊重和愛護。語業方面,我們不喜歡粗語和鄙語。粗語不僅僅是指罵人的話,有的話說得很委婉,卻很紮人,也屬于粗語。有些人當面對我們很好,背後卻用難聽的話說我們,這就是鄙語,會讓我們特別痛苦。同時,我們也希望自己的親友不要受到痛苦、輕蔑、粗語和鄙語。但對于我們的敵人,恰恰相反,總是希望他們能夠遭遇到這些痛苦的懲罰。
計算下來,我們一共有十二種所欲和十二種不欲。
憤怒,有對于過去的追憶,有對于當下的發生,有對于未來的希望。因此,共有七十二種嗔恨的對境。
當我們心裏不舒服的時候,不妨想一想,這七十二種憤怒中,是哪一種開始起作用了?找出來了,就可以設法把它解決掉。
五、憤怒是否有益
人們通常認爲:生氣在所難免,如果一個人不會生氣的話,那還能行嗎?
有些心理學家說,適度的憤怒對人有幫助,因爲憤怒有保護自己的功能,遇到難以接受的事情,你的憤怒發作了,可能會把對方震懾住,于是改變了你的處境。
佛教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佛教認爲,憤怒是一種煩惱,它不可能對人有利,它會帶來痛苦,使人失去內心的安甯。
如果你試圖用發怒去改變不良處境,由于憤怒本身是負面的,用一種負面的能量去改變另一種負面的東西,結果也會是破壞性的。你發怒,有時候對方好像被威懾住了,因此有了變化,但事實上,這可能蘊涵了人際關系上的永久性裂痕,給未來種下了痛苦的種子。當你一而再、再而叁地用憤怒維護你的權益時,有一天你會忽然發現,周圍的朋友越來越少,家裏人離你越來越遠,你越來越孤獨了。你越孤獨,越得不到愛護,就會越用發火來改變別人,陷入惡性循環,這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要想真正地維護自己的權益,改變別人的態度,不需要使用憤怒,其實我們有更好的辦法。
有時,你的權益受到了侵犯,卻好像開不了口去表達,這是恐懼心在起作用,恐懼障礙了你維護自己的權益。你需要克服你的恐懼,而不是借用憤怒來解決問題。解決了恐懼,你就可以理性地處理人際關系了。這種情況下,對心的分析是非常微細的。不要用那種粗暴的心理——他總是欺負我,前幾次我覺得開不了口,那就發一次火吧。你應該觀照自己:爲什麼開不了口呢?爲什麼被侵犯的時候,沒有辦法表達正當的要求呢?應該在這方面下功夫。
《菩薩入行論》裏說:“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當一件事情可以改變的時候,去改變就好了,爲什麼要用憤怒來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如果這件事情已經無法挽回、難以改變,憤怒又有什麼用?這樣反思,我們就可以對自己的憤怒情緒有一種很好的認知,而不會去依賴和助長這種情緒。你會有更大的決心去對治它,真正地認識到:對于這種負面情緒,可以從內心裏清除掉,需要把它淨化掉。
六、憤怒的危害
佛教認爲,憤怒的危害很多。大體上可分爲以下叁個方面。
(一)摧毀善根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善,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首先,它能摧毀我們的善根。我們每天學佛,誦經、禮拜、發願,“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然後,可能剛剛發完願,你就開始對你的先生或者太太發火。那我們的善根還有什麼用呢?我們辛辛苦苦修行了很久才得到的一點清淨和安樂,一發火就無影無蹤了。本來我們供養叁寶、打坐禅修,可以感召未來非常美好的生命形態,可是當我們一念的嗔恨心生起,會使這些美好的果報無法現前。現前的是什麼呢?是苦受,是騰騰的烈火。
(二)心離安樂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燥不成眠…
《憤怒與忍辱 第一講 認識憤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