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有的人也許會說,反正那些善根我也看不見。那我們就說一說現在可以看見的。當嗔恨心生起時,我們的身心都得不到安樂。
我想,在座的諸位,每一個人都體驗過憤怒帶來的痛苦。在這種痛苦之下,內心還能安詳嗎?我們的喜悅還能像噴泉一樣湧出嗎?安樂會消失,內心會枯竭。憤怒的情緒使我們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翻來覆去不能安眠。
(叁)親友遠離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殺害。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憤怒會破壞我們的人際關系。即使你是一個很慷慨的人,經常給別人很多幫助,但你脾氣不好,仍然會導致別人的厭離,甚至恩將仇報。在家裏,如果你愛發火,你的配偶、孩子都會離你遠遠的,看到你就有點頭痛。
七、壓抑憤怒的後果
既然憤怒有這麼多危害,我們就需要去對治它。
世間的一般人,也都知道發脾氣是不好的,知道應該忍。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強調忍。前幾天我還看了一本元代的書,名叫《忍經》,總結了多少種忍。在中國,“忍”被寫成“心頭一把刀”,這種忍非常難受。
一些心理學家做了關于忍的社會調查。調查發現,一般人都知道忍的重要,忍可以避免對人的傷害,也可以使我們得到利益——比如有時候求人辦事,對方態度不好,我們會忍,于是把事情辦成了。但大家公認,忍的負面後果有四個方面:有害身心健康;引發被動攻擊;失去做人原則;破壞社會公正。
心理學和醫療方面的研究發現:
無法(或不願)表達憤怒,對許多易感人群來說將導致高血壓的形成;而那些傾向于對他人表現出更多敵意和侵犯性行爲(把憤怒發泄在外)的人也比正常人有更高的血壓。由Shekelle及其同事1983年開展的一項對西部電力公司近兩千名員工的研究發現,那些在敵意程度上得分高的人患心髒病的可能性是得分低的人的1.5倍;同樣通過2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高敵意分數同各種病因導致的日益增加的死亡率有關。不良的情緒不僅導致身體的疾患,也給人們的人際關系帶來影響。Greengrass對252名男經理和65名女經理進行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壓抑憤怒方面得分高的人報告說,他們得到家庭成員的社會支持較少;他們還報告說,在親密的人際關系中他們也缺乏信任。
也就是說,不管是發火還是不發火,只要內心有憤怒,對身體就有傷害。另外,壓抑憤怒的人會發現,盡管他們在忍,但人際關系還是搞不好。
壓抑了憤怒的發作,人際關系還是搞不好,原因來自被動攻擊。不是說一個人不發脾氣,就沒有憤怒了。憤怒的能量會用各種形式表達出來。
常見的被動攻擊是對人冷淡。比如你對一個人有看法,他過來找你說話時,你對他很客氣,但客氣中含有一種冷冷的感覺,讓他很難受,但他又說不出來。這就是你在用冷淡攻擊他。很多女子喜歡運用被動攻擊。她們在體力上不善于打鬥,也不喜歡罵人,就采用了視而不見、不理不睬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攻擊。
被動攻擊也可能表現爲缺乏理解。對別人說的話好像聽不懂,這對別人也是一種傷害和攻擊。有時在家庭中,丈夫對妻子說的話好像總是聽不懂,很遲鈍,讓妻子惱火。妻子越惱火,丈夫就越遲鈍。其實,這是因爲丈夫對妻子的唠叨感到不滿,但他知道自己如果發火,妻子就會跟他吵架,于是他就表現得心不在焉,對妻子的話不感興趣。
被動攻擊也會表現爲打哈欠、把座位從別人身旁移開一點、保持沈默,等等。對別人說的話怎麼都不回答,這很有殺傷力,會讓別人暴跳如雷。
學佛的人容易進行被動攻擊。由于知道不應該生氣,就壓抑自己。有的人做出被動攻擊的時候,還以爲自己正在修忍辱——要知道,那不是忍辱,而是攻擊!有的人會表現得很高潔,看別人都是罪惡凡夫,這會讓別人很受不了你。爲什麼有的人學佛之後,家庭非常反對他學佛?就是因爲他總是用這種方式攻擊家裏人。如果你的方式不善巧,內心不柔和,只是在形式上所謂“不發火”,對別人造成的攻擊可能會很強烈。我們作爲學佛的人,要特別警惕,不要對別人進行被動攻擊。當你覺得身心或家庭出了問題,要警惕內在的憤怒。
八、佛教忍辱的態度
世間的忍辱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壓抑得太厲害,會使人變得麻木,像《祝福》裏寫的祥林嫂一樣,這對生命會是極大的摧毀。或者會使人變得像阿Q一樣,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用自我解嘲的方式來發泄痛苦。
當你們心中憤怒的時候,你們是怎樣處理的呢?
有人會用運動來排解,或者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覺就好多了。有人會找朋友傾訴一番。有人會蒙頭大睡,睡到第二天起來,也許好一點,也許更郁悶了。也有人會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這都是常見的對付憤怒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只能把憤怒的能量稍微緩解一下,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還有人會像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嘗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種忍只是爲了將來報複得更厲害,肯定是不可取的。
也有像司馬遷那樣的,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後,轉向寫作、學術研究,把能量升華掉。作爲世間的忍辱,這可以說是比較好的方式,轉移注意力,趨向更有意義的、更好的目標。但是,憤怒的根畢竟沒有拔除。
佛法認爲,上述方法都不完美。
在佛法中,忍辱是一種修行,是對心的調整。佛法的忍辱與世間的忍辱有不同的態度,主要表現如下。
(一)不認同憤怒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佛教不認爲憤怒是合理的,也不認爲憤怒是必然的。因爲憤怒只是一種執著的産物。如果你沒有了執著,你就不會憤怒。
(二)強調內心的平靜——“忍無可忍”
“忍無可忍”的意思是:忍,到了最高境界,其實沒有什麼可忍的。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雲: “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辱波羅蜜。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境界,內心都沒有波瀾和火焰,總是寂靜、清涼、安詳的,沒有可忍的東西,這就是忍辱的圓滿。
《瑜伽師地論》:“雲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爲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
思擇力,就是以智慧看清楚自己憤怒的原因,看清楚了憤怒的不合理性。或者由于過去生中不斷修習忍辱和慈悲,菩薩心胸寬廣,不管誰來煩擾他,他都不會在意。
(叁)以利益自他爲忍辱的目標——“不忍之忍”
世間的忍辱,目的就是表現對別人的順從。佛教的忍辱目標是利益自他。有時候,不忍,恰恰就是菩薩的忍。當衆生不聽菩薩的勸導時,菩薩可能會責備他,不隨順他,或者對他進行處罰。這樣的示現,是出于內心裏要利益他的意樂,而不是受到憤怒的驅使。這是爲了教化的需要,爲了調伏衆生。
《瑜伽師地論》:“若彼有情雖蒙菩薩如是勸導,故肆輕躁而不奉行。菩薩爾時自現憤責,唯欲利益,非憤意樂;于諸所作悉現乖背,唯爲利益,非背意樂;或于一類現與世間不饒益事,唯爲利益,非損意樂。如是菩薩于諸有情,現外所作與內意樂相不同分。由是因緣,方便安處,令彼有情,漸斷諸惡,漸修諸善。是故菩薩如是調伏有情方便,名爲菩薩異分意樂方便善巧。”
大家聽了這個內容,不要說:“下次我可以跟人幹仗了,找到理論依據了。”你到底是出于憤怒而發火,還是充滿慈悲地示現發火?
什麼是示現發火?可能做母親的人會有體驗。小孩子做了錯事,其實你很心疼他,但表面上你表現得很生氣,這是爲了讓他下次不要再那樣做。這樣示現時,自己一點點憤怒都沒有。對衆生示現發火,這是悲心非常重的人才做得到的,對心理素質的要求很高。
佛教的忍辱,是永遠地斷除內在的憤怒。至于外在,是發火好還是不發火好,這是不重要的,關鍵是哪種形式對衆生有幫助。
《憤怒與忍辱 第一講 認識憤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