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有的人也许会说,反正那些善根我也看不见。那我们就说一说现在可以看见的。当嗔恨心生起时,我们的身心都得不到安乐。
我想,在座的诸位,每一个人都体验过愤怒带来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之下,内心还能安详吗?我们的喜悦还能像喷泉一样涌出吗?安乐会消失,内心会枯竭。愤怒的情绪使我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翻来覆去不能安眠。
(三)亲友远离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杀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愤怒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即使你是一个很慷慨的人,经常给别人很多帮助,但你脾气不好,仍然会导致别人的厌离,甚至恩将仇报。在家里,如果你爱发火,你的配偶、孩子都会离你远远的,看到你就有点头痛。
七、压抑愤怒的后果
既然愤怒有这么多危害,我们就需要去对治它。
世间的一般人,也都知道发脾气是不好的,知道应该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忍。前几天我还看了一本元代的书,名叫《忍经》,总结了多少种忍。在中国,“忍”被写成“心头一把刀”,这种忍非常难受。
一些心理学家做了关于忍的社会调查。调查发现,一般人都知道忍的重要,忍可以避免对人的伤害,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利益——比如有时候求人办事,对方态度不好,我们会忍,于是把事情办成了。但大家公认,忍的负面后果有四个方面:有害身心健康;引发被动攻击;失去做人原则;破坏社会公正。
心理学和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
无法(或不愿)表达愤怒,对许多易感人群来说将导致高血压的形成;而那些倾向于对他人表现出更多敌意和侵犯性行为(把愤怒发泄在外)的人也比正常人有更高的血压。由Shekelle及其同事1983年开展的一项对西部电力公司近两千名员工的研究发现,那些在敌意程度上得分高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是得分低的人的1.5倍;同样通过2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高敌意分数同各种病因导致的日益增加的死亡率有关。不良的情绪不仅导致身体的疾患,也给人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影响。Greengrass对252名男经理和65名女经理进行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压抑愤怒方面得分高的人报告说,他们得到家庭成员的社会支持较少;他们还报告说,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他们也缺乏信任。
也就是说,不管是发火还是不发火,只要内心有愤怒,对身体就有伤害。另外,压抑愤怒的人会发现,尽管他们在忍,但人际关系还是搞不好。
压抑了愤怒的发作,人际关系还是搞不好,原因来自被动攻击。不是说一个人不发脾气,就没有愤怒了。愤怒的能量会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常见的被动攻击是对人冷淡。比如你对一个人有看法,他过来找你说话时,你对他很客气,但客气中含有一种冷冷的感觉,让他很难受,但他又说不出来。这就是你在用冷淡攻击他。很多女子喜欢运用被动攻击。她们在体力上不善于打斗,也不喜欢骂人,就采用了视而不见、不理不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
被动攻击也可能表现为缺乏理解。对别人说的话好像听不懂,这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和攻击。有时在家庭中,丈夫对妻子说的话好像总是听不懂,很迟钝,让妻子恼火。妻子越恼火,丈夫就越迟钝。其实,这是因为丈夫对妻子的唠叨感到不满,但他知道自己如果发火,妻子就会跟他吵架,于是他就表现得心不在焉,对妻子的话不感兴趣。
被动攻击也会表现为打哈欠、把座位从别人身旁移开一点、保持沉默,等等。对别人说的话怎么都不回答,这很有杀伤力,会让别人暴跳如雷。
学佛的人容易进行被动攻击。由于知道不应该生气,就压抑自己。有的人做出被动攻击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正在修忍辱——要知道,那不是忍辱,而是攻击!有的人会表现得很高洁,看别人都是罪恶凡夫,这会让别人很受不了你。为什么有的人学佛之后,家庭非常反对他学佛?就是因为他总是用这种方式攻击家里人。如果你的方式不善巧,内心不柔和,只是在形式上所谓“不发火”,对别人造成的攻击可能会很强烈。我们作为学佛的人,要特别警惕,不要对别人进行被动攻击。当你觉得身心或家庭出了问题,要警惕内在的愤怒。
八、佛教忍辱的态度
世间的忍辱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压抑得太厉害,会使人变得麻木,像《祝福》里写的祥林嫂一样,这对生命会是极大的摧毁。或者会使人变得像阿Q一样,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用自我解嘲的方式来发泄痛苦。
当你们心中愤怒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处理的呢?
有人会用运动来排解,或者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觉就好多了。有人会找朋友倾诉一番。有人会蒙头大睡,睡到第二天起来,也许好一点,也许更郁闷了。也有人会暴饮暴食、疯狂购物。这都是常见的对付愤怒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把愤怒的能量稍微缓解一下,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还有人会像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忍只是为了将来报复得更厉害,肯定是不可取的。
也有像司马迁那样的,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后,转向写作、学术研究,把能量升华掉。作为世间的忍辱,这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趋向更有意义的、更好的目标。但是,愤怒的根毕竟没有拔除。
佛法认为,上述方法都不完美。
在佛法中,忍辱是一种修行,是对心的调整。佛法的忍辱与世间的忍辱有不同的态度,主要表现如下。
(一)不认同愤怒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佛教不认为愤怒是合理的,也不认为愤怒是必然的。因为愤怒只是一种执著的产物。如果你没有了执著,你就不会愤怒。
(二)强调内心的平静——“忍无可忍”
“忍无可忍”的意思是:忍,到了最高境界,其实没有什么可忍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 “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内心都没有波澜和火焰,总是寂静、清凉、安详的,没有可忍的东西,这就是忍辱的圆满。
《瑜伽师地论》:“云何菩萨自性忍?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
思择力,就是以智慧看清楚自己愤怒的原因,看清楚了愤怒的不合理性。或者由于过去生中不断修习忍辱和慈悲,菩萨心胸宽广,不管谁来烦扰他,他都不会在意。
(三)以利益自他为忍辱的目标——“不忍之忍”
世间的忍辱,目的就是表现对别人的顺从。佛教的忍辱目标是利益自他。有时候,不忍,恰恰就是菩萨的忍。当众生不听菩萨的劝导时,菩萨可能会责备他,不随顺他,或者对他进行处罚。这样的示现,是出于内心里要利益他的意乐,而不是受到愤怒的驱使。这是为了教化的需要,为了调伏众生。
《瑜伽师地论》:“若彼有情虽蒙菩萨如是劝导,故肆轻躁而不奉行。菩萨尔时自现愤责,唯欲利益,非愤意乐;于诸所作悉现乖背,唯为利益,非背意乐;或于一类现与世间不饶益事,唯为利益,非损意乐。如是菩萨于诸有情,现外所作与内意乐相不同分。由是因缘,方便安处,令彼有情,渐断诸恶,渐修诸善。是故菩萨如是调伏有情方便,名为菩萨异分意乐方便善巧。”
大家听了这个内容,不要说:“下次我可以跟人干仗了,找到理论依据了。”你到底是出于愤怒而发火,还是充满慈悲地示现发火?
什么是示现发火?可能做母亲的人会有体验。小孩子做了错事,其实你很心疼他,但表面上你表现得很生气,这是为了让他下次不要再那样做。这样示现时,自己一点点愤怒都没有。对众生示现发火,这是悲心非常重的人才做得到的,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
佛教的忍辱,是永远地断除内在的愤怒。至于外在,是发火好还是不发火好,这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哪种形式对众生有帮助。
《愤怒与忍辱 第一讲 认识愤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