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与忍辱
界文法师主讲,慈云记录
开场白
阿弥陀佛!今天下午的讲座主题是《愤怒与忍辱》。
忍辱,一般人不太喜欢,因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一个让人不舒服的话题。但是在菩萨道修习的六波罗蜜里边,忍辱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愤怒的情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但是学佛的人与不学佛的人有差别。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愤怒情绪,应该如何善巧地处理这样的情绪,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佛法修学之后,遇到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时,我们的反应还是跟没有学佛时差不多,愤怒情绪带给我们和周围人的痛苦还和以前差不多,那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反思了。
有时候,我们学佛,往往在乎“功夫”怎么样——比如可以双盘很久,打坐时浑身发热、看到光明,念佛一心不乱……可是,别人一句话说过来,马上火冒三丈。或者虽然不发火,心里却郁闷得不得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学佛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佛法的修行,注重的不是觉受,不是气脉打通或者身体发热发冷发麻……这些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我们遇到问题时,在生活中跟人接触时,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了,问题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变,那就是真正地学习佛法,真正地有收获了。
今天,我们主要是围绕着愤怒来谈忍辱。事实上,在佛法里,忍辱波罗蜜的范畴是非常广泛的,不仅是对于愤怒,包括财色名食睡,对于各种顺境和逆境,都要有忍辱的功夫。但今天我们着重谈愤怒。因为愤怒这种负面情绪伤害极大。
大乘佛法特别强调对嗔恨的对治。贪和嗔都会障碍解脱,为什么特别强调对治嗔呢?因为大乘佛法的修习重视度化众生。贪虽然障碍解脱,但它还不是特别障碍我们摄受众生、度化众生的因缘;而愤怒不仅障碍我们解脱,也会破坏我们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菩萨戒里,不管是《梵网菩萨戒》还是《瑜伽菩萨戒》,都把对愤怒的忍辱作为根本戒来行持。
第一讲 认识愤怒
一、嗔的定义
在佛教里,对愤怒的概念有所界定。
众生有三大根本烦恼——贪、嗔、痴。嗔是其中之一。嗔的定义,在经典里这样说:“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面对痛苦和带给我们痛苦的对象(如灾难、病痛等)时,生起憎恨和愤怒的心。当愤怒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善心就消失了,身心不安,在愤怒的推动之下,我们会造作种种恶行。
二、嗔的随烦恼
此外,嗔恨还有一些随烦恼。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流。
(一)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对眼前的不如意境界,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让你不舒服的话,“腾”地一下,仿佛就有一股火焰冒了出来,当面就发作起来了。
(二)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当面没有发作,把火气压住了,但是内心里不舒服。让你气愤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
比如跟家里人吵架了,当时发作的是忿,接下来这个气并没有散掉,心里总是堵着一个东西,使你坐卧不安,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这时候就转化成恨了。
(三)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恨憋在心里,又能产生第三种心所,就是恼。比如你和先生吵架了,吵完了心里还在恨,带着恨回到家,小孩子跑过来了,老是在那里烦你,你忽然一巴掌就打过去了,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叫。这就像蜜蜂蛰、毒虫咬一样,一种很毒辣的心就出来了。为什么会毒辣,为什么会伤人呢?因为愤怒的能量聚集在那里,并没有解决掉。如果你不把它处理掉,它终究会以各种因缘发作出来。
(四)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慼为业。
嫉,是贪著于自己的名利,而看到别人顺利或者得到了利益和赞叹,内心就特别不舒服,疙疙瘩瘩的。这种心会像锥子一样,扎得人很难受。
(五)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悯,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害这个心所非常可怕。这是要伤害别人的一种心。害心生起来的时候,就要做一些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它和前面说的忿不同,忿是自己心里不舒服,而害心生起时,自己心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但是就想折磨人。这是非常负面的心行。有的人喜欢折磨小动物;有的人以伤害别人为乐趣;有的人看到别人倒霉的时候,觉得很爽。
以上这些都是愤怒的种种表现形式,经典里大致地罗列了这几种。
愤怒的表现形式其实还很多。比如郁闷。有时,你心里特别郁闷,好像都要得忧郁症了,你会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忧伤吧。但是这种忧伤,你要到根源上去看它,它其实也是一种愤怒。有的愤怒是针对别人的,有的愤怒针对你自己。当愤怒转向攻击自己的时候,就会表现为自卑、自责,内心痛苦。这些情绪都是嗔恨的表现,是嗔恨的能量在我们的身心里起作用了。
三、愤怒产生的原因
关于愤怒产生的原因,《入菩萨行论》里讲:“强行我不欲,或挠我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愤怒产生的原因,无非是来源于我执。我不喜欢的非要让我遇到,我喜欢的得不到,这就是愤怒产生的来源。内心愤怒的种子得到外缘的滋润,就会增长萌发。
四、愤怒的种类
《入菩萨行论》里介绍了七十二种愤怒,我现在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愤怒来源于三个方面:身、语、意。身体方面,我们不喜欢痛苦,不管是自然的痛苦还是人为带来的痛苦,我们都不喜欢。意业方面,我们不希望被人轻视,都喜欢得到尊重和爱护。语业方面,我们不喜欢粗语和鄙语。粗语不仅仅是指骂人的话,有的话说得很委婉,却很扎人,也属于粗语。有些人当面对我们很好,背后却用难听的话说我们,这就是鄙语,会让我们特别痛苦。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亲友不要受到痛苦、轻蔑、粗语和鄙语。但对于我们的敌人,恰恰相反,总是希望他们能够遭遇到这些痛苦的惩罚。
计算下来,我们一共有十二种所欲和十二种不欲。
愤怒,有对于过去的追忆,有对于当下的发生,有对于未来的希望。因此,共有七十二种嗔恨的对境。
当我们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这七十二种愤怒中,是哪一种开始起作用了?找出来了,就可以设法把它解决掉。
五、愤怒是否有益
人们通常认为:生气在所难免,如果一个人不会生气的话,那还能行吗?
有些心理学家说,适度的愤怒对人有帮助,因为愤怒有保护自己的功能,遇到难以接受的事情,你的愤怒发作了,可能会把对方震慑住,于是改变了你的处境。
佛教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佛教认为,愤怒是一种烦恼,它不可能对人有利,它会带来痛苦,使人失去内心的安宁。
如果你试图用发怒去改变不良处境,由于愤怒本身是负面的,用一种负面的能量去改变另一种负面的东西,结果也会是破坏性的。你发怒,有时候对方好像被威慑住了,因此有了变化,但事实上,这可能蕴涵了人际关系上的永久性裂痕,给未来种下了痛苦的种子。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愤怒维护你的权益时,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家里人离你越来越远,你越来越孤独了。你越孤独,越得不到爱护,就会越用发火来改变别人,陷入恶性循环,这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要想真正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改变别人的态度,不需要使用愤怒,其实我们有更好的办法。
有时,你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却好像开不了口去表达,这是恐惧心在起作用,恐惧障碍了你维护自己的权益。你需要克服你的恐惧,而不是借用愤怒来解决问题。解决了恐惧,你就可以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了。这种情况下,对心的分析是非常微细的。不要用那种粗暴的心理——他总是欺负我,前几次我觉得开不了口,那就发一次火吧。你应该观照自己:为什么开不了口呢?为什么被侵犯的时候,没有办法表达正当的要求呢?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菩萨入行论》里说:“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当一件事情可以改变的时候,去改变就好了,为什么要用愤怒来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如果这件事情已经无法挽回、难以改变,愤怒又有什么用?这样反思,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有一种很好的认知,而不会去依赖和助长这种情绪。你会有更大的决心去对治它,真正地认识到:对于这种负面情绪,可以从内心里清除掉,需要把它净化掉。
六、愤怒的危害
佛教认为,愤怒的危害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摧毁善根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善,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首先,它能摧毁我们的善根。我们每天学佛,诵经、礼拜、发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然后,可能刚刚发完愿,你就开始对你的先生或者太太发火。那我们的善根还有什么用呢?我们辛辛苦苦修行了很久才得到的一点清净和安乐,一发火就无影无踪了。本来我们供养三宝、打坐禅修,可以感召未来非常美好的生命形态,可是当我们一念的嗔恨心生起,会使这些美好的果报无法现前。现前的是什么呢?是苦受,是腾腾的烈火。
(二)心离安乐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燥不成眠…
《愤怒与忍辱 第一讲 认识愤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