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菩薩尋聲救苦

  學習菩薩尋聲救苦——走近西園寺“觀世音心理疏導熱線”

  從2008年6月14日開始,西園寺弘法部正式開通了“觀世音心理疏導熱線”:0512—65833539,在每周二、四、六的晚上7點到9點,面向社會大衆提供免費心理咨詢,凡是在生活及學佛過程中有煩惱和困擾的人都可以撥打這個電話。熱線的咨詢師是戒幢佛學研究所授課的法師及居士,他們都接受過嚴格的佛學教育及心理培訓,有一定心理咨詢經驗,並請了專業的心理學專家作爲督導。這個熱線作爲一個新生事物,吸引著很多人的目光。

   作爲佛教的心理咨詢熱線,它有什麼樣的特點與內涵?開通以來進展如何?近日,帶著問題,本刊記者來到西園寺弘法部。

   在寺院開放時間,景色優美的西園寺西花園裏,弘法部的大門總是大大方方地向所有人敞開著。這裏有一間窗明幾淨的接待室,窗外掩映著碧綠的芭蕉叢,室內陳設著莊嚴的佛菩薩像,而在安靜的角落裏放著的電話,就是“觀世音心理疏導熱線”了。

   具體的咨詢團隊目前由叁位佛門弟子組成: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成峰法師、界文法師,還有西園寺弘法部的寂照居士。他們輪流接聽熱線,平時也會找時間聚在一起,溝通心理咨詢的經驗。本刊記者對他們進行了訪談。

  一、這是個什麼樣的熱線

   記者:這個佛教的咨詢熱線,與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有什麼不同?

     成峰:首先,這是來自佛教界的聲音,體現了佛教對社會的支持和關注。我們弘揚“人間佛教”,以人爲本,關注人類。第二,我們以佛法爲實踐的理論基礎,更多地把佛教的思想轉換進來,比如慈心、正見、律儀等等。第叁,普通心理學的目標是使人成爲一個普通的健康人,而佛法可以使人超凡入聖。當然,對于暇滿人身都不具足的人,我們的首要目標也是希望他先回到正常狀態,然後他能修習佛法更好。如果我們能通過心理咨詢給人帶來快樂,佛陀也會高興的。如果我沒能做到這一點,是我能力不足,我會繼續學習。第四,這個熱線不收費。

  記者:開通這個熱線的緣起是什麼?

     寂照:我們很久以前就有這樣的想法。弘法部是寺院的一個重要窗口,長期接待信衆和遊客,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大家排解心中的困惑。無論是在修學佛法中遇到的問題,還是在生活裏遇到的煩惱,我們都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現在這個熱線正式開通,只是把咨詢師和咨詢時間進一步固定下來了。

  記者:熱線正式開通以來,電話和來訪多不多?

     寂照:不少。兩個月以來,咨詢的人已有叁十位左右。還有人爲了和咨詢師面談,專程從外地遠路迢迢地趕過來。

  記者:所謂“疏導”,是不是幫人理清思緒的意思?

     寂照:有這方面的意思,但還不夠全面,“疏導”應該包括梳理和引導兩個方面。來訪者通常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他遇到問題了,心裏一團亂麻,不知從何下手。心理咨詢,不是替對方做出決定,而是幫助他把問題梳理清楚並合理引導。比如說有人猶豫著要不要離婚,這是他的私事,我們不會建議他離婚或者不離婚。但我們可以盡力幫助他們分析婚姻問題的表層和深層原因,只要疏導方法正確,他們一般都會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

  記者:如果覺得咨詢者的一些做法不妥,你們會批評他們嗎?

     寂照:我們首先應該肯定他們、鼓勵他們,直接去批評和否定效果肯定不好。咨詢者已經是痛苦的,如果我們又給他們當頭一棒,他們會受不了的。而且,即使狀態再糟的人,也有他閃光的、美好的一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們要對他們的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是不能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中,心靈的成長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的。

  二、經常出現的幾種問題

   記者:這些咨詢中,有沒有哪方面問題是經常出現的?

     界文:我對這個熱線的感受,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咨詢者的問題常常圍繞著學佛與生活,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其中的問題往往跟佛法修行問題糾纏在一起。

   寂照:目前,我接電話時遇到的最多的問題是情感問題、婚姻與家庭問題。關于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比較突出。此外,與修學佛法有關的問題也不少,比如學佛沒有與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變得有些偏執,與周圍的人不能和諧相處。

  記者:兩位師父是出家人,寂照居士也是單身,沒有經曆過婚姻。在回答婚姻、情感方面的問題時,會不會有點被動?還是正因爲如此,具備一種旁觀者清的優勢?

     寂照:有沒有婚姻的經曆,確實不一樣。但並不是說沒有這樣的經曆,我們對這樣的問題就無能爲力了。通過身邊的親友,通過與在家信衆的長期接觸,我對家庭問題也有比較具體的感受和理解。

   成峰:對這方面問題,我們之前也有思想准備。這些年來,經常有大量的社會人士陸續向我們反映關于家庭生活、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希望我們答疑解惑。所以,我們早就有類似的操作,而現在公開表現出來了。不能說學佛的人就一定把這樣的問題看得很透,但我相信以佛陀的智慧,可以超越這方面的煩惱。佛法中具備處理各種關系的洞察力,所以我們擁有很好的“武器”。但也要看我們是否有實際的能力。我們要了解當代人的內心問題和社會問題,需要成長,也需要心理學家的督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這與佛法的緣起是不違背的。

  記者:關于青少年沈迷網絡的問題,一般怎樣開導?

     界文:這樣的情況,牽涉到他的心靈問題。我們要幫助他看到他自己爲什麼沈迷,查找背後的原因。然後我們可以提供給他一些資源,比如佛教的禅修,積極的人生理念,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及清淨持戒的自製力,自己規範自己的態度。這是社會上普通的心理咨詢無法提供給他們的。

  記者:由于社會壓力大而産生焦慮,是不是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

     成峰:這是一個明顯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光看孩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很多父母在孕育孩子時,就決心要使孩子將來多麼優秀,成爲最好的孩子。這樣的胎教,會使孩子帶著焦慮來到世界上。從小,孩子們就被教育要努力爭鬥。現在,社會上的人們過多地考慮物質,這是外在的大觀念出了問題。

  記者:這樣的心理焦慮怎麼解除呢?

     成峰:要量體裁衣。不要急切地向往太不切實際的事情。就拿我來做比方,如果我說,我一年之內必須證得阿羅漢果,要不就沒法活了——沒必要這樣逼迫自己,對吧?佛教徒宣傳應該默默耕耘,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但對很多在家人來說,尤其是不信佛的人,這樣一說他們會覺得沒目標了。所以我這樣對他們說:你想快樂嗎?快樂並不僅僅來源于物質,想快樂就要將人生目標做一個調整,不要讓貪和嗔把我們卷入焦慮的海洋。

  記者:那麼,根本的辦法是對治貪嗔嗎?

     成峰:也不能強行壓製,否則一旦反彈,力量超過原來的數倍。不要壓抑,而要轉換。上善若水,要能夠發揮水的性格,隨圓就方。在家人可以過一種合理的家庭生活,量入爲出,通過正命獲得財富,然後做一個合理的規劃。同時,心靈的成長非常重要,要找到調整心理的正確方法。焦慮的人不懂得如何關愛自己,對自己都沒有慈悲心。因此,可以每天早晨起來以後,用十五分鍾到半個小時做一些慈悲觀想。保持正念也是很好的方法,煩惱來的時候自己要知道,否則被它控製的時候,可能還在沾沾自喜。

  記者:有沒有遇到過心理咨詢無法解決的問題?

     寂照:有,是比較特殊的情況。有的人患有精神病或嚴重的心理疾病,這不是簡單的心理咨詢能解決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轉診”,建議對方去找專業的醫生。

  叁、學佛要有准確的定位

   記者:有的信衆學佛之後,跟周圍不學佛的親人産生矛盾和爭執,你們會怎樣去開解?

     成峰:這是一個關注佛教徒健康發展的問題。學佛,理論上應該會讓家庭更和諧,但現實中,不和諧的聲音也不少。有的人學佛以後遇到矛盾,會把它歸結于家人的過失問題,這樣做是把一道門堵起來了。我們出家人一路走來,也有人曾經有類似的煩惱,曾經努力尋找生死與生命的平衡。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幫他們分析,找到具體事件中的具體原因,而不是輕易地說誰對誰不對。這裏需要用到“認知療法”,即培養正確的觀念。觀念決定命運。“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佛教的緣起思想在這裏得到充分體現。

   界文:我們會跟他探討一下爲什麼會出現爭執。在咨詢中,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交談中,發現這其實還是在家庭中産生的痛苦。學佛變成了他防禦的方式,他以此逃離痛苦的家庭環境。他跟配偶拉開了距離,也就回避了問題。但問題並沒有解決。這樣學佛,內心始終會有壓力和痛苦,而沒有預期的自由與快樂。應該面對問題,並運用佛法去思考應該怎麼做。作爲在家信徒,既然選擇了這種生活,佛法允許。但有的在家人會過度地用出家人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和伴侶,這就會造成問題。每個人有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如果在家,有在家的修行方法;如果出家,就真正走出來。角色不能混亂,要有定位。我們會幫助他們看清自己的位置,他就可能重新開展生活。有的人想出家,但這是因爲一時的痛苦,並非真的發起了出離心,如果情況改變了,痛苦過去了,他就又不想出家了,這是一種應該警惕的現象。對于真想出家的人,我們會勸告他謹慎、認真地處理好工作、財産的問題,處理好父母、夫妻、孩子的問題。

  四、心理問題的共同之處

   記者:熱線接觸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有沒有共同之處?

     寂照:簡單地說,很多人的問題就是因爲太執著了。

   成峰:執著,是佛教的說法。而對于不信佛教的人,我會使用更通俗的詞,“在乎”,“不在乎”。在一個事情上過…

《學習菩薩尋聲救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