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話頭在動力學心理治療解決阻抗中的整合運用
張天布
摘要:把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是一個需要在臨床實踐中兩廂融合的過程。本文探討了在對患者有了精神動力學理解和感受的背景下,運用禅宗修習時參話頭的方法,使得典型的精神動力學治療過程中,解決阻抗的一系列技術運用,發生一個整合的效果,達到在本土文化中使患者盡快發生領悟的目的。它可以作爲精神動力學整個治療過程中爲解決阻抗、産生頓悟的一個有效方式。
關鍵詞: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禅宗、阻抗、參話頭、領悟、整合
心理治療中的一個關鍵的環節是要讓患者發生領悟,領悟是一切治療學派共同的基礎。領悟的實質是指一個瞬間實現的\問題解決視角的“新舊交替”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問題解決思路如何實現,二是舊的無效的思路如何被抛棄(即打破思維定勢)。
如何幫助患者發生領悟是治療師的工作目標,不同的學派在領悟上各有其策略。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禅宗在禅修過程中亦有許多非常有效的方式。這些方式就是爲了讓修習者不住相于理性和執著于願望,從而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內心和諧狀態,消除煩惱和症狀。參話頭就是修習的方式之一,將其結合到動力學心理治療中,能夠幫助患者盡快地達到領悟。這將使得中西文化中的資源有效地結合在心理治療實踐中。本文探討了如何將參話頭整合運用在心理動力學治療臨床中。
1.臨床心理治療資料
1.1案例1:“皈依何處?”
患強迫症的H先生。在治療出現阻抗的時候,治療師借助于患者皈依佛教與其交流,對話方式似參話頭一般。
1.1.1治療資料:
患者H先生來到治療師A的診室,要求進行心理治療。
H:“大夫你是不是還能記得我,我患有強迫症5年。不停地檢查東西,反複關門,長時間反複洗手。我知道沒有必要這麼做,但是控製不了自己的行爲。一年半之前我曾經來您這裏看過一次,當時您建議我做心理治療,而且說治療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那時我不太願意相信您所說的話。其實這一年半以來我一直在不斷地尋求各種治療辦法,用藥物治療並且不斷地尋找了各種不同的心理大夫,但是都沒有多少效果。經曆過這麼多的治療之後,我自己體會到還是精神分析性治療的方法會更好一些。我從很多渠道知道了您是一位很好的精神分析趨向的心理治療師,所以我決定這次到您這裏來接受長程精神分析治療。”
A:“你接觸過這麼多的心理醫生了,對心理治療這種方式應該有些體會了。你說的想做長程心理治療意味著什麼嗎?”
H:“我知道需要很長的時間和花費,但是我是經曆了許多的心理幫助方式之後才決定再來找你的。我打算每周一到兩次,做最少一年半。”
A:“我們先安排四次吧,等我有個評估的印象,我們再繼續安排更長的治療。好嗎?”
……
治療的前叁次,H先生把自己的症狀、起因、成長經曆以及求助過程作了詳盡的描述。H今年28歲,出生在70年代後期,排行老叁,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分別比他大3歲和5歲。當時父母都是幹部,工作非常認真。H在3歲左右的時候,因爲父母工作忙,無法照料叁個孩子,就把最小的兒子送到鄉下外婆家裏寄養了幾年。直到上小學的時候才把他接回到父母身邊。他回憶說自己剛回來的時候有些不適應,覺得自己好像不是這個家裏的孩子,常會怯怯地看大人和哥哥、姐姐的臉色。後來時間長了就好了。上高中時H出現過一陣子反複思考,想自己剛才說過的話是否說對了,想找人核實又擔心別人不理解的現象。後來沒有經過治療自己緩解了。在高考前填報志願的時候,就反複地研究、猶豫不決,最後是在父母幫助下決心選擇了專業方向。大學的學業還算順利,但是從大學畢業之後開始出現強迫症狀,至今已有5年。爲了選擇工作也猶豫不決過一陣子,後來換過一次工作,在症狀不嚴重的時候能勝任工作。現在年紀接近30,又有了要找對象作選擇的事情,感到自己不能再這樣繼續猶豫下去了,所以治療的動機也強烈了。
在第叁次將要結束治療時,他從沙發上站起身,看到治療師的辦公桌上放著幾本關于禅宗的書籍。
H先生就說道:“您也喜歡研究禅宗嗎?”
A:“我在學習、參考。”
H:“那太好了。我想告訴你,我皈依了。”
A:“哦,你皈依何處呀?”
H:“皈依佛門了。”
A:“皈依在哪裏呢?”
H:“皈依…宗了。”
A:“皈依在哪裏呢?”
H;“皈依在南山下…寺裏了”
A:“皈依在哪裏呢?”
H:“皈依在…師父門下了。”
A:“皈依在哪裏呢?”
(H先生的回答越來越緩慢,最後他似乎無法回答治療師的提問了。用一種若有所思的神情看著治療師。)
A(繼續問到):“你皈依何處呀?”
H(先生恍然大悟般的回答到):“最後的皈依當然是皈依于自己了,皈依在自己心裏了。”
……
A:“下周同樣的時間我還在此等你。”
下周約定時間的前一天,H先生給A打來電話說:“大夫,上次談話之後我的強迫症狀消失了。我打算暫時停止治療,等我自己再領悟一段時間之後,如果還有問題我再來找你,可以嗎?”A:“當然可以。”
1.1.2 對H的精神動力學分析:
患者的主要防禦方式表現爲理智化、置換和矛盾情感。他做事情時內心總是徘徊在“對”與“錯”的兩個極端的選擇之間,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遇事難以決斷和強迫症狀。意識層面上的“對”與“錯”的認真追求,掩蓋了情感層面的“愛”與“恨”的難以整合。在內心自我表象的穩定上也存在著一個“好”與“壞”的兩難狀態,對自己是否值得別人的肯定、接納的有所猶豫的狀態。這種難以整合的內心自我表象的形成,與患者童年期的與父母過早分離有關。
H在3歲多的時候被送到鄉下外婆家撫養,與父母之間産生了強烈的分離感,從發生的時間起來看正好處在肛欲期,此期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上處于學會判別“對”與“錯”觀念和建立“是”與“否”的態度的時期,而這個態度的形成與重要的客體關系有關,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基本的愛和接納態度,對孩子自發行爲所給予的評判態度等等有關。借助于這個對外在行爲和事情的評價過程,孩子同時也在完成一個內在自我表象的評價形成。H在此時發生分離,在他的內心可能會出現一個自我評價的迷惑,他的內心獨白可能是“爲什麼他們要把我送走?他們不愛我了嗎?我做錯什麼事情了嗎?”但是他又找不到答案,沒有人給他一個明確的答複,他對父母的愛的期待與被送走的失望的矛盾情感會存留在內心深處許久,他也無法搞清楚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
這種迷茫的狀態一旦形成了人格的特點,在以後的決策表達上,他自然會猶豫不決。通過病史資料我們看到這個猶豫不決的現象在重要的生活階段反複出現,這反映了H內心自我表象的不夠堅定,因而它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肯定。這也是他患強迫症的人格基礎,而強迫的症狀就是這種內心猶豫不決的外在表現形式。所以強迫症的人格特點之一是面對任何事情總是在“對”與“錯”和“是”與“否”這樣的兩難選擇之間。在他求醫的過程中,也表現出這個特點。H先生在尋求治療時不斷變換大夫和治療方式,意味著他在追尋一個正確的答案,一個正確的大夫。這種移情的表現有著強迫性重複的特色。他執意于要求自己進行精神分析治療,和皈依佛門有一樣的動力學意義。在一開始,皈依對于他來說猶如“歸順”,他期望“歸順”到一個正確的學說,或一個正確的療法,或一個正確的師傅,或一個正確的大夫的門下,找到解脫之道。然而這種沒有自主能力的內心期望卻正是他患病的症結所在。治療師運用參話頭的方式和H對話,是爲了讓他回到治療最基本的一個起點,即讓他領悟到他需要自己做主來解決問題,而他注重于尋求外在的正確客體的做法恰恰是他一直沒能取得治療進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他的核心阻抗所在。
1.2 案例2:“搶來的女朋友是好還是壞, 我應該恨她還是愛她。”
1.2.1 案例資料:
患者L先生,男,25歲。因情緒不穩,沮喪。不由自主地對女朋友發脾氣,有時候會表現強烈的憤恨,覺得她很不上進,不是自己期望的那個樣子。明知道女朋友沒錯,自己也很愛她,但就是控製不住脾氣爆發。每次發過脾氣之後都會強烈地後悔自己不該那樣,擔心自己在對待女朋友時情緒會失去控製。現在做事的時候經常會猶豫不決,思想中經常不由自己地浮現一些對別人很不敬的想法,真擔心自己會把這些想法當別人的面給說出去。在日常人際交往時也會擔心別人不信任自己,甚至疑慮有人在背後給自己使壞。爲此心情很不好,經過再叁考慮,自己下決心來接受心理治療。
治療第四次的時候的一段對話:
以前很喜歡我的女朋友,覺得她人長得漂亮,專業學習也很努力,我們是同一所大學裏的研究生同學。
一開始是她跟我們宿舍的另一個同學關系比較近,那時大家經常一起玩,相互之間感覺很好,慢慢地我們兩個就更親近了。我現在有時候還覺得她好像是我從那個同學手裏搶來的。可是自從我跟女朋友關系確定以後,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越來對她越不滿意了,感覺她不上進,也不會持家過日子,有時候不知道爲什麼就非常非常地恨她,見面之前本打算好好在一起呆著,可是卻時常因爲一點點小事情覺得不如意,就好像要鑽牛角尖似地一直想著這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還會翻出她以前的一些不對來數說個沒完。就這種…
《參話頭在動力學心理治療解決阻抗中的整合運用(張天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