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4-6卷)▪P10

  ..續本文上一頁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诃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二譯皆心法門。)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衆生。

   (記曰。此亦蹑迹伸疑致問,以明妄想無性,以破遍計執也。由初卷末雲,當依于義,莫著言說。意謂言說是妄想相,且所說能顯第一義。既能顯第一義,何以名妄想耶。故此請問言說妄想相,及所說第一義。若能通達此二種義,則遠離遍計。亦可以此法門,淨治衆生也。)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唐譯雲。謂夢先所經境界。覺已憶念,依不實境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唐譯雲。謂意念怨仇先所作業生。過即過惡。)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僞計著過,自種習氣生。(唐譯雲。以無始戲論妄執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記曰。此示言說相也。謂妄見男女身分顔貌好醜,及一切資生器物美惡等相,妄起分別而有言說,名相言說。夢先所經境界,覺已憶念,妄計分別吉凶美惡等,名夢言說。憶想自他冤親愛憎等先所作業,妄生分別而有言說,名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時來八識含藏自類戲論種子習氣,猛然鼓發,故生分別,名無始妄想演說。一切言說,不出此四。以妄想爲言說因故。離此四外,則無言說。無言說處,即第一義谛。非言說能顯第一義谛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雲何,何因,衆生妄想言說生。(魏譯雲。惟願爲我重說四種虛妄執著言語之相。衆生言語,何處出,雲何出,何因出。唐譯雲。願更爲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龂齒和合出音聲。(唐譯雲。依頭胸喉鼻唇腭齒舌和合而起。)

   (記曰。此示言語因緣相也。謂衆生言語所出,以前四妄想爲因,此頭胸等八種爲緣,故有言說。老氏所謂天地之間其猶橐[竺-二+侖]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此所謂妄想緣氣,識風鼓扇,無故而出者,故無謂耳。以此觀言語相,則音聲體空,本不有也。衆生語言如此。至若佛之言說,如天鼓音,故其說法有六十四種梵音,特非妄想比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爲異,爲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記曰。此示言語妄相二皆性空義也。謂妄相言說若各有自性,則爲定異。若不待因生無所顯示,則爲定一。今言語既因妄想而生,非定異也。言語但是音聲相,以音聲質直無文,如風鼓竅,無所顯示。由妄想力。屈曲雜出,有所顯示。能所曆然,非定一也。以非一非異,二皆性空,故都無實義。)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爲言說即是第一義。爲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記曰。此示第一義谛離言說相也。大慧意謂凡夫由妄想言說既能顯示世俗谛。而聖人亦以言說顯示第一義谛。今妄想言說既非一非異,不知聖言量與第一義是異不異。故問雲。爲言說即是第一義,是不異也。爲所說是第一義,非不異也。佛答謂異與不異,二者皆非。唐譯雲。何以故。以第一義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聖樂處者,乃諸佛自受用境界,離心意識,非言說可到。而言說第一義者,如標月指耳。如指但能標月,不能到月。因指觀月,月非指也。故雲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

   (記曰。此明言說不但非第一義,而亦不能顯第一義,伸明第一義谛離言說相也。以第一義乃聖智自覺所得境界。非言說妄想覺境界。而言說妄想豈能顯示。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教外別傳之旨,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能所兩忘,心境雙絕,唯證相應,豈妄想言說分別可得。)

   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唐譯雲。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複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唐譯雲。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相悉皆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記曰。此重明言說不能顯示第一義谛之所以也。然言說畢竟不能顯示第一義者,有叁義故。以第一義者,不生不滅,湛然常寂,不動不搖,不屬因緣和合所起,豈彼生滅動搖因緣所起言語之相而能顯示耶。第一義者,超然絕待。無自他相,豈彼自他對待言語之相而能顯示耶。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現量境界,永離一切種種外相,豈彼妄相心外取法分別語言而能顯示耶。由此叁義,所以言說畢竟不能顯示第一義谛。是故結勸,若觀第一義當離言說諸妄想相。方許可入。所謂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方有少分相應耳。是故前雲當依于義莫著言說。故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雲,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  亦複無言說

   甚深空空義  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  言說法如影

   自覺聖智子  實際我所說

   (記曰。此頌直顯離言方爲實際,以洗行人名言習氣,方能實證也。然此偈稍略。唐譯雲。諸法無自性。以複無言說。不見空空義,愚夫故流轉。一切法無性。離言說分別。諸有如夢化。非生死涅槃。如王及長者,爲令諸子喜。先賜相似物。後賜真實者。我今亦複然。先說相似法。後乃爲其演,自證實際法。觀此王及長者之喻。足征楞伽以往四十年中所說諸法,皆相似語,未顯真實。既經淘汰多方,根機已熟,方說自證真實離言之道。正法華所謂先以叁車引導諸子。然後等賜大白牛車,寶物莊嚴,令其馳騁,遊戲快樂。此聖人說法之儀式也。問曰。諸判教者,但雲法華開權顯實,而未聞言此經預爲開顯,何以會通。答曰。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知見故。佛知見者,即所謂唯心現量自覺聖智,乃一切衆生本具如來藏心真實佛性義也。唯此一事,更無余事。諸佛聖人因此緣此出現世間。故所說法從始洎終,直爲開顯此一事耳。相以衆生德薄垢重,不敢頓示。恐彼驚疑不信,返致謗法之愆。故大慈隱忍,但以骈目枝指。及致衆志貞純,方堪說實。故此經頓示如來藏心自覺聖智。若有悟此心者,一念頓登佛地,不勞多劫修行。此所謂頓教法門也。爲欲革彼叁乘漸弊,故雲頓教大乘。然爲法華前象,故預爲開顯。聖人說法,始終一貫,前後相須。故有秘密不定之教。且所說法雖有多種,大約不出理行因果四法而已。各有權實。此四各歸其極,入于一實。則聖人之能事畢矣。然四十年中所說之法,不離心境對待,能所真妄,生死涅槃。故其聞者將爲實法。未舍名言習氣。終在門外,止宿草庵。至于此經,則徹底掀翻,打破窠窟。一切俱離,頓示一心自覺聖智。此則顯理已極。然而開顯者,乃開除叁乘之權理,以顯一乘之實理也。以此實理正智,將爲真因。所謂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者是已。至于法華,則藉此真智爲因,以資妙行。故一花一香,舉首低頭,合掌稱名,皆成佛道。是以真行契真果。然所開顯者,乃開除叁乘之權行,以顯一乘之實行也。以此實行冀登實果,故叁乘人一一授記,曆事多佛,方成佛道。若非借此真因,縱使再經塵劫,將恐終滯化城耳。二經宗趣雖異,理實冥符。至于楞嚴,則理行因果一一皆真。乃是通會前權都歸一實。叁乘統收,五性齊入。融會一代人法理行因果,總入如來妙莊嚴海。此尤見如來說法始終一貫也。觀者若不明此通途說法儀式,縱悟自心,亦不能開示童蒙。所謂宗通說不通,如日被雲籠。亦不詣究竟實際。以未達如來本懷故也。因便及此。觀者勿厭其繁。◎上明妄想無性破遍計執已竟◎下明心境俱亡以顯圓成)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4-6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