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二译皆心法门。)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记曰。此亦蹑迹伸疑致问,以明妄想无性,以破遍计执也。由初卷末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意谓言说是妄想相,且所说能显第一义。既能显第一义,何以名妄想耶。故此请问言说妄想相,及所说第一义。若能通达此二种义,则远离遍计。亦可以此法门,净治众生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唐译云。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依不实境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唐译云。谓意念怨仇先所作业生。过即过恶。)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唐译云。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记曰。此示言说相也。谓妄见男女身分颜貌好丑,及一切资生器物美恶等相,妄起分别而有言说,名相言说。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妄计分别吉凶美恶等,名梦言说。忆想自他冤亲爱憎等先所作业,妄生分别而有言说,名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时来八识含藏自类戏论种子习气,猛然鼓发,故生分别,名无始妄想演说。一切言说,不出此四。以妄想为言说因故。离此四外,则无言说。无言说处,即第一义谛。非言说能显第一义谛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魏译云。惟愿为我重说四种虚妄执著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唐译云。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唐译云。依头胸喉鼻唇腭齿舌和合而起。)
(记曰。此示言语因缘相也。谓众生言语所出,以前四妄想为因,此头胸等八种为缘,故有言说。老氏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竺-二+侖]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此所谓妄想缘气,识风鼓扇,无故而出者,故无谓耳。以此观言语相,则音声体空,本不有也。众生语言如此。至若佛之言说,如天鼓音,故其说法有六十四种梵音,特非妄想比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示言语妄相二皆性空义也。谓妄相言说若各有自性,则为定异。若不待因生无所显示,则为定一。今言语既因妄想而生,非定异也。言语但是音声相,以音声质直无文,如风鼓窍,无所显示。由妄想力。屈曲杂出,有所显示。能所历然,非定一也。以非一非异,二皆性空,故都无实义。)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记曰。此示第一义谛离言说相也。大慧意谓凡夫由妄想言说既能显示世俗谛。而圣人亦以言说显示第一义谛。今妄想言说既非一非异,不知圣言量与第一义是异不异。故问云。为言说即是第一义,是不异也。为所说是第一义,非不异也。佛答谓异与不异,二者皆非。唐译云。何以故。以第一义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圣乐处者,乃诸佛自受用境界,离心意识,非言说可到。而言说第一义者,如标月指耳。如指但能标月,不能到月。因指观月,月非指也。故云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记曰。此明言说不但非第一义,而亦不能显第一义,伸明第一义谛离言说相也。以第一义乃圣智自觉所得境界。非言说妄想觉境界。而言说妄想岂能显示。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教外别传之旨,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所两忘,心境双绝,唯证相应,岂妄想言说分别可得。)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唐译云。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唐译云。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记曰。此重明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谛之所以也。然言说毕竟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有三义故。以第一义者,不生不灭,湛然常寂,不动不摇,不属因缘和合所起,岂彼生灭动摇因缘所起言语之相而能显示耶。第一义者,超然绝待。无自他相,岂彼自他对待言语之相而能显示耶。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现量境界,永离一切种种外相,岂彼妄相心外取法分别语言而能显示耶。由此三义,所以言说毕竟不能显示第一义谛。是故结劝,若观第一义当离言说诸妄想相。方许可入。所谓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方有少分相应耳。是故前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故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 亦复无言说
甚深空空义 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 言说法如影
自觉圣智子 实际我所说
(记曰。此颂直显离言方为实际,以洗行人名言习气,方能实证也。然此偈稍略。唐译云。诸法无自性。以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一切法无性。离言说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先赐相似物。后赐真实者。我今亦复然。先说相似法。后乃为其演,自证实际法。观此王及长者之喻。足征楞伽以往四十年中所说诸法,皆相似语,未显真实。既经淘汰多方,根机已熟,方说自证真实离言之道。正法华所谓先以三车引导诸子。然后等赐大白牛车,宝物庄严,令其驰骋,游戏快乐。此圣人说法之仪式也。问曰。诸判教者,但云法华开权显实,而未闻言此经预为开显,何以会通。答曰。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佛知见者,即所谓唯心现量自觉圣智,乃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心真实佛性义也。唯此一事,更无余事。诸佛圣人因此缘此出现世间。故所说法从始洎终,直为开显此一事耳。相以众生德薄垢重,不敢顿示。恐彼惊疑不信,返致谤法之愆。故大慈隐忍,但以骈目枝指。及致众志贞纯,方堪说实。故此经顿示如来藏心自觉圣智。若有悟此心者,一念顿登佛地,不劳多劫修行。此所谓顿教法门也。为欲革彼三乘渐弊,故云顿教大乘。然为法华前象,故预为开显。圣人说法,始终一贯,前后相须。故有秘密不定之教。且所说法虽有多种,大约不出理行因果四法而已。各有权实。此四各归其极,入于一实。则圣人之能事毕矣。然四十年中所说之法,不离心境对待,能所真妄,生死涅槃。故其闻者将为实法。未舍名言习气。终在门外,止宿草庵。至于此经,则彻底掀翻,打破窠窟。一切俱离,顿示一心自觉圣智。此则显理已极。然而开显者,乃开除三乘之权理,以显一乘之实理也。以此实理正智,将为真因。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是已。至于法华,则藉此真智为因,以资妙行。故一花一香,举首低头,合掌称名,皆成佛道。是以真行契真果。然所开显者,乃开除三乘之权行,以显一乘之实行也。以此实行冀登实果,故三乘人一一授记,历事多佛,方成佛道。若非借此真因,纵使再经尘劫,将恐终滞化城耳。二经宗趣虽异,理实冥符。至于楞严,则理行因果一一皆真。乃是通会前权都归一实。三乘统收,五性齐入。融会一代人法理行因果,总入如来妙庄严海。此尤见如来说法始终一贯也。观者若不明此通途说法仪式,纵悟自心,亦不能开示童蒙。所谓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笼。亦不诣究竟实际。以未达如来本怀故也。因便及此。观者勿厌其繁。◎上明妄想无性破遍计执已竟◎下明心境俱亡以显圆成)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