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卷)▪P10

  ..續本文上一頁相等者,唐譯雲,業與生相。謂彼外境本唯心現。以無明不覺,不達唯心,故深生計著。執之取之,以爲實我實法,此則七識因無明而有也。由此堅執我愛,不能了知色等如幻不實,而妄生貪愛,故眼得之而爲色,耳得之而爲聲等。故雲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此則五識因七識而有也。且五識緣境之時,最初一念,得境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屬現量。而同時意識,與無識俱。或因分別五塵分段差別境界,有第六意識生。故雲,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此則六識因五識而生。此所謂諸識展轉相因而生也。蓋前七轉識,總屬八識見分了別之用。然前五對五塵時,其實六識同時而起。但最初一念未起分別,即名前五,亦名明了意識。但第二念刹那分別好惡差別等相,即名第六分別意識。此五八六七親疏之辯也。)

   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記曰。此通言八識緣生無性,密示生本無生義,以成上異不異也。意謂諸識本自不生,元無異相。但約各了自境爲生,故異耳。唐譯雲,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爲因。而于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故,各了自境。以無性緣生,故不作念而展轉相因。以緣生無性,故各了自境而本無差別。若知了境無差,則無生之理自契。大經雲,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諸法不相知,各各亦如是。各了自境者,六塵,是前六境。第八見分,是七識境。根身種子器界,是八識境。)

   如修行者入禅叁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禅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記曰。此下二段,言八識微細生滅,非劣叁昧所能知也。二乘入禅,自謂滅識。然所滅者,但六識不取境界而爲滅識。其藏識習氣種子實未滅也。唐譯雲,諸修行者,入于叁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于叁昧。實不識滅而入叁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爲識滅。)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叁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記曰。二乘外道修行,以不知八識爲生死根本,故錯亂修習。二乘得少爲足。外道橫生邪見。蓋以生滅心爲本修因。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今欲返妄歸真,轉識成智,必須頓悟自心現量,如實了知虛妄境界,明見自心微細流注,方能超生死證真常也。故下文明之。)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僞。

   (記曰。此下正指修行如實行者,方能入此法門也。唐譯雲,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故經雲,能信此法者,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雲無邊善根成熟者,方能入此法門。殆非淺根劣解所可信也。)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刹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叁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記曰。此明如實修行之速效也。真修之士,宴坐山林,習唯心觀門,能見自心微細流注,一念頓證無生,則得百千叁昧神通,得十方諸佛同時灌頂,佛子眷屬自然圍繞。彼于心意識妄想境界業愛無明,當下頓脫。故雲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此所謂最勝知識也。)

   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記曰,佛法有因有緣。內以本具真如熏發爲因。外以師友知識助發爲緣。從上佛祖,未有不由知識而能得成菩提者。故世尊結勸修行如實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記曰。此總頌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衆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記曰。此頌因所作相異不異,以明漸生也。青赤,色塵。珂貝,聲塵。乳,香塵。石密淡味,味塵。華果,舊注爲法塵。引宗鏡雲,現在之華,未來之果。種種法塵。隨爲彼識所緣境界。此所謂外境界風飄蕩心海,七識波浪相續不斷也。日月光明,喻心境異不異相。以不達境唯心,妄生分別,故爲所動。)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記曰。此頌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以明頓生也。謂彼七識全是八識所變波浪,本無實體,但是一心,更無前後。故下文言不異相。)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記曰。此頌無差別故各了自境也。以各了自境,故雲謂以彼意識思維諸相義。以本無差別,故雲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唐譯雲,心意及意識,爲識相故說。八識無別相,無能相所相。不壞有八者,長行雲,各各壞相俱轉。此言不壞相有八。由前生滅章中雲。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蓋可壞者,前七轉識,生滅心也。不壞者,八識自體,不生滅心也。以不壞而懷,故無性緣生,本不生而生,以壞而不壞,故緣生無性,雖生而不生。長行偈頌,互相發明,以顯真無生意。宗鏡雲,如是八識,從無始來,叁際不動,四相不遷。真實常住,自性清淨。不壞之相,具足圓滿,無所缺少。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亦是無相。以皆無相故,故雲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記曰。此以喻顯無差別義也。)

   心名采集業  意名廣采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記曰。此頌八識得名之所以也。第八名心,以手熏持種,爲生死主,故雲采集業。第七名意,以偏執我法,恒審思量,四惑相應。前六造業依此爲根,故雲廣采集。前六通名識,但對現在五塵,故說五識。以分別過去五塵,名意識。故雲諸識識所識,對現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相  衆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  雲何惟願說

   (記曰。大慧聞前世尊說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心境皆空。今聞心名采集等。遂疑世尊自語相違。故以心境皆有爲難。意謂既雲青赤色等六塵境界風,起七識波浪,是境實有也。又雲心名采集業,意名廣采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此則心實有也。然心境既是實有,而又差別不同。何以世尊言無相,亦無相異亦不可得耶。)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采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記曰。此總答問義也。海本澄渟,因風起浪,是則境本無也。心本湛淵,緣擊發識,是心本空也。心境本空,而雲境從心起,采集名心等者,但爲開悟凡夫,隨他語耳。故唐譯雲,青赤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衆相,開悟諸凡夫。)

   彼業悉無有  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

   (記曰。此釋心境皆空也。彼業悉無有,則心本不生。自心所攝離,所攝,境也。離則境本不有。斯則能所雙寂,心境皆空。如彼海波,濕性不動。故唐譯雲,而彼本不起,自心所取離。能取及所取,與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  是衆生現識

   于彼現諸業  譬如水波浪

   (記曰。此釋心境不異也。受用建立身,唐譯雲身資財安住。謂六塵境,乃衆生資生受用之具,取此而得住世者。然此皆是唯心所現,故雲是衆生現識。由衆生不達境唯心現,而取之執之以爲實我實法,依之造業,招生死苦。故雲于彼現諸業。良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心境似有。若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斯則心境本空,如水波浪,雖有而不有也。以有而不有,故說無相無差別,異亦不可得。)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記曰。此約喻難法也。意謂業相如波浪,何以波浪可見,而業相不可見耶。)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  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  依彼譬類通

   (記曰。由藏識微細難知,凡夫無智,故取海波爲譬,令彼開曉耳。非謂業識有相可見也。)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衆生

   如來照世間  爲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  何故不說實

   (記曰。此因法難喻也。世尊向對劣解衆生,唯說六識叁毒建立染淨根本,而未言及八識。故大慧疑謂,如來照世,如日升天,高低普應,宜平等說法。何故向來分部諸法,而不說此真實,豈不墮不平等過耶。伽陀曰。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故下答雲,非我不說真實,但彼心不真實耳。)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  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衆形  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

   爲悅衆生故  绮錯繪衆像

   (記曰。此明如來應機說法,故教有秘密不定之設也。說法不投機,終是閑言語。若爲心不實者說實法,則返致疑而不信,醍醐翻成毒藥矣。故下偈雲,所說非所應,于彼爲非說。以不堪說,非秘吝而不說也。然所說法,元無先假後實之分。即說六識,未嘗不兼帶八識而言。但言不頓彰,故有先後之別。何者。良以心境同時頓現,如海波鏡像夢事,非次第生,本無八識之異。但由境界不具,有次第業生。因而故說分別法塵者爲六識。執自內我者爲七識。對現五塵者爲五識耳。故曰,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其實本無定次第也。以隨機施設,如畫師畫像,弟子填彩,彩後像先,要亦不出形外。我所說法,亦如是而已。然法本無說,故如彩本無文。文字俱離,故非筆非素。但應機利物,言象乃興,故如悅衆生绮繪成像。)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此爲佛子說  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  雖現無真實

   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  于彼爲非說

   (記曰。法本離言言。生理喪。故魏雲。言說離真實。真實離文字。無說而示說者,乃分別權應初機。若如實修行者,乃可爲說真實耳。真實乃自證境界。一切能所分別俱離。非上根利智不能入。故爲佛子說。若夫愚者,非廣分別則不能知。即其所說,若權若實,種種法門,皆悉如幻,本無實法與人。故雲,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根別施設,皆權示也。所以說法必用權者,以所說非所應,則于彼爲非說。是以不得已而施權,非佛本懷。故叁七思維,意在于此。)

   彼彼諸病人  良醫隨處方

   如來爲衆生  隨心應量說

   妄想非境界  聲聞亦非分

   哀愍者所說  自覺之境界

   (記曰。衆生有種種欲,種種憶想分別,惟有如來如實見之,故一一應量說法,令出苦得樂。此是如來自覺境界。非凡夫外道二乘所可知也。故雲,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複次大慧。若菩薩摩诃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記曰。此教令如法修行也。大經雲。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故聞法貴乎思修。世尊意謂已說能取所取一切妄想境界,皆是自心所現。若欲了知唯心境界。應當遠離浮沈諸惡覺觀,如實修行,方便觀察,久久自當通達了悟也。此勸修。下示修之之方。◎上明八識相已竟◎次明叁智相)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

   (記曰。前明識相有八,此明智相有叁,且教令修如實行之方便也。了達自心現量,非外道二乘妄想無明境界。如上所說。故雲建立智慧相。既住此已,若欲實證,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此叁相,乃自覺聖智境界,故雲上聖智。揀非外道二乘劣叁昧也。)

   何等爲聖智叁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于彼上叁相修生。

   (記曰。此標叁相名也。舊注,謂七地觀叁界生死不定心,名跛驢慧。以不能行故。由未得無功用道,故以此況之。下釋相。)

   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魏譯雲,謂觀聲聞緣覺外道相。唐譯雲,謂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叁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

   (記曰。此釋叁相之相,即當叁觀義也。佛觀叁界,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以觀諸法非實,故雲無所有相。且雲習二乘外道而生者。肇公雲,叁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但心有大小爲差耳。以外道二乘不達性空。故妄生斷滅之見。菩薩既了唯自心現,本無所有。其所觀雖同,所證則異。且令知非究竟而不取證。抑爲轉彼惡見故。故雲觀二乘外道相。此當空觀義也。自願處相,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者。以觀諸法非虛,則法法真常,世相常住。既世相常住,則無一法而非真常,無一類非自願處。故諸佛爲令正法久住,佛種不斷故,不舍度生事業。經雲,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故魏譯雲,諸佛本自作願住持諸法。此當假觀義也。自覺聖智究竟相,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叁昧等者。謂觀叁界非如非異,不取法非法相,得如幻叁昧,趣佛地智。此當中道觀義也。上雲常自覺悟修心方便,故告之聖智叁相如此。欲令用此而修,舍此即爲邪智矣。)

   大慧。是名聖智叁相。若成就此聖智叁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叁相,當勤修學。

   (記曰。自覺聖智境界,非此叁種方便不能入。故勉令修學。◎上初明真妄因依廣示八識以顯生滅因緣相已竟◎下明返妄歸真約五法自性無我以辯邪正因果相)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