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文珠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等名著。于是唯識哲學,便宣告建立,成爲一系統的獨立宗派。

  世親沒後二百年,他那精深而廣大的唯識哲理,竟弘布全印度,風靡一時,而成爲印度佛教界的主流,與龍樹的中觀哲學相對並立。當時唯識哲學學者輩出,有所謂唯識十大論師親勝、火辨、德慧、安慧、難陀、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與清辨同時。其中大成無著、世親的唯識哲學最有力的,是護法論師。護法是六世紀前半葉誕生于南印度達毗荼國建志城的偉大學者,起先修內外教學,後奉承世親學派,爲名震中外古今的那爛陀佛教大學的學匠。他的代表著作爲有《成唯識論》,《成唯識寶生論》,《觀所緣緣論釋》等。

  綜上可知,印度唯識哲學的建立,共有懷孕、胚胎、出生、長成四個時期。懷孕時期爲佛與弟子住世時的根本佛教哲理,根本佛教雖沒有確立唯識學之體系,但已含有唯識思想的成份。後來經過無著把這些思想演繹出來,使其變爲漸具肢體的胎兒。再經世親的承繼,把它構成一個整個的體系,而確立唯識哲學之系統,使那具肢體的胎兒宣告誕生。最後又得十大論師等特別是護法論師的撫養提攜,唯識哲學便由呀呀待哺的孩提而長大成人,躍登當時佛學界權威的寶座。總之,唯識哲學思想,是出自釋迦、彌勒啓導于前,無著、世親、陳那、護法紹述于後而建立的。

  二、中國唯識宗的傳弘

  中國唯識哲學思想之出現,在唐玄奘以前,雖已見之于陳真谛譯的《攝大乘論》、《轉識論》、《顯識論》、《決定藏論》、《大乘起信論》,以及菩提流支等譯的《華嚴十地論》,但中國唯識學之別豎旗幟,獨成一宗,則始于唐玄奘留學印度歸國後。玄奘留學印度先後十七年,其中得益最多的,是在那爛陀大學,從戒賢教授學習那一段時間。戒賢是護法的弟子,精通瑜伽法相,玄奘得其親授歸國後,便譯《瑜伽》,《唯識》等論,倡導唯識哲學,獨立一宗。因此,唐代唯識學風,盛極一時,幾駕其他宗派之上。玄奘的弟子頗多,其中最有成就者,有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四人,被稱爲玄奘門下四哲。

  當奘譯《唯識叁十頌釋》時,昉等四人本共檢文纂義。後玄奘應窺基之請,遣余叁人,獨與基共譯《護法釋》,合揉安慧,德慧等九家之說,錯綜群言,楷定真謬,以爲一本,結果成一巨著名《成唯識論》。後再綜合十家之說,口授窺基,基依之作《述記》六十卷,廣闡唯識奧義,嘉惠士林,對唯識哲學貢獻甚大。

  當時與窺基同時研究唯識學,而可與之競美千古者,則爲西明寺之圓測、普光、慧觀、立範、義寂等五人,合窺基共爲唐代六家,此六家各有研究著述,玆列于後:

  六家中最受人歡迎而流行最廣的,爲慈恩、西明二系。西明系是圓測法師之說,有勝莊、道證、太賢等人傳承。慈恩系則爲窺基法師一派,其傳承者有弟子慧沼、義忠及沼之弟子智周等。慧沼曾寫《唯識了義燈》,智周造《唯識演秘》,其他弟子中亦有研究注釋《攝論》、《因明》、《瑜伽》、《佛地》、《雜集》、《顯揚》、《辨中邊》、《成唯識》等者,但傳記事迹等俱失載。

  唯識哲學起源于印度,亦成長于印度,唯獨發揚光大于中國;唐代唯識宗之成立,該是唯識宗全盛的時代。自唐以後,雖因武宗之摧折,文疏散失,幾爲絕學;但宋朝有永明延壽禅師作《宗鏡錄》,廣明唯識教理,明朝有蘊益大師作《唯識心要》,闡揚唯識哲學,雖注釋多失,絕學難興,亦爲唯識學壽命之延繼者。及民國初年,自楊文會仁山居士于日本,取回唐人注疏,翻印流通,于是唯識學又漸擡頭。直至民國十年,佛教革新領袖太虛大師,與歐陽竟無、韓清淨等又大開講筵,恢宏絕學,唯識學因是踏上複興之途,成爲今日佛學界趨崇之學術。

  由上可知,唯識哲學在中國之弘傳有叁個時期,初傳是北魏宣武帝正創年間之菩提流支,其次是陳代之真谛法師,最後則爲唐朝的玄奘。叁傳中能發揚光大唯識哲學而使其獨成宗派,最有功勳的,要算是玄奘法師了。

  第二節:唯識與唯識教育哲學的定義

  一、唯識的意義

  唯識一詞,始見于佛經,梵文matrata譯名唯,vijnana譯爲識,合稱之爲唯識(vijnana-matravada)。唯是唯獨,僅有的意思,同時含有不離、簡持等義。《義林章》卷一中說:“梵雲摩恒刺多,此翻爲唯。唯有叁義,一簡持義,二決定義,叁顯勝義。”窺基大師撰的唯識述記卷一中亦說:“唯言顯其二義,一簡別義,遮虛妄執,顯但有識,無識心外物;二決定義,離增減數,略爲決定,有此叁故,廣決定有八種識故。”

  識是心識或識性,心理學說是意識,含有知、情、意叁方面的作用。但此中言識,是心的別名,不過就其能分別了知的作用立名故曰識。唯識家認爲此唯識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亦是宇宙萬有之本源,其本質(體)是單純的,經常不變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其活動(用)卻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且施于幾類不同的對象。因此,就其作用之方式與取境之不同,而用不同的名稱分之爲八識。此八種識心,歸納之可分爲叁大類,在唯識學上又名叁能變識。即是阿賴耶識,末那識,和前六識。茲爲易于敘述起見,將其分爲四類:

  一前五識: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此五識是人體上眼等器官,受外界的刺激所引起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感覺。物體對于光反射出一定的波長的光波,這便是我們視覺中的顔色。顔色分有彩色與非彩色兩種,彩色就是紅黃藍綠等,非彩色就是黑白和灰。彩色和非彩色之間的區別,是以明度來分別的。但彩色的特征又有叁種區別,那就是明度,色調與飽和。我們所謂紅黃藍等那是指色調,飽和是指一種顔色色調表現的程度,例如:鮮紅、翠綠、深籃等都是飽和的顔色;淡紅、淡綠,都是不飽和的顔色。正常的視覺,在適合之光度下,可以分辨出一百五十個色調的變化,大約二百個由白到黑的明度變化,否則,便是色盲。但這只是普通心理學家的說法。

  佛經說色有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等。顯色是指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及空一色等;形色是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等色;表色謂取舍屈伸行住坐臥等有所表示的動靜狀態;此外,還有一種潛隱不現沒有表示的無表色。除無表色外,其他顯色、形色、表色等,都是眼根所緣的境象,由眼根緣于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産生視覺眼識,所以眼識的引生,必有其所緣境的。其他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亦然,玆列表以明之:

  二第六意識:這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亦是人類在生活行動上種種活動的基礎,人類心理活動中的許多過程如知覺、成見、猜想、想像、思想、情緒、感情、意志等心理作用,都是建立在這意識上面,心理學稱之爲知覺或觀察力。知覺是建築在感覺之上的,同時,知覺又包括著很多感覺,例如:當我們看見天空白色的東西時,我們的視覺所感到的只是那白色的一片片的浮動著的東西,一刹那間,我們就知道那是雲,或者那是一團叫做雲的水蒸氣,這便是我們的知覺了!這知覺在唯識學上名爲“五俱意識”,或名“同時意識”。因爲這五俱意識,恒與前五識同時發生作用的,除非前五識不與外界接觸,否則,當前五識受到外界的刺激發生感覺時,此識便馬上幫前五識的忙。比如我們的眼睛剛與外色接觸,被外色刺激而起反應時,此識立刻幫助眼識分別這是黃色、白色、好色、不好色;當我們耳才聞聲時,此識亦敏捷地協助耳識分別這是男聲、女聲、動物聲、植物聲、可意聲、不可意聲;乃至身識覺觸時,此識亦同樣地熱心幫助身識作種種分別計度,故又名爲同時意識。

  此外還有一種名“獨行意識”。獨行意識,是在離開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感覺而單獨構成的,類似心理學所謂想像。因爲此獨行意識在離開前五識的作用時,仍然可以自行起分別,推理,想像等作用,如追憶過去,想像未來等。但此獨行意識的工作相當複雜,範圍也相當廣泛,在唯識學上,據此而分爲叁種,又名叁位意識,即是夢位、散位、定位。夢位意識,是當人休息時或在夢境中,前五識已經不起作用,但我們的第六識仍然在活動中,甚而憑著它的幻想,構造種種不同的夢。散位意識,是人在清醒時,心理散亂而非集中統一的作用,例如:我們眼等五識都停止了工作,但內心仍然情緒紛紛,思潮起伏,這種現象,固然是屬于散位意識的境界,而科學家的分析,哲學家的推理,文學家的思考,藝術家的想像,革命家的計劃,宗教家的意志等,都屬于散位意識所攝。定位意識,是一種精神平靜而和諧的心境,並非一般人所常有的經驗,必須要有相當的修養工夫,或如法修行的人,始有這種的安甯表現。

  夢位意識是顛倒錯誤的,表面上似真,事實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實非理,唯識家名之爲非量識。散位意識中,固然有貫通前所經驗成爲推理不誤的比量知識,而亦有錯誤的非量知識,其中尤以後者居多。定位意識則很少起主觀作用,只是一種明朗的意境,多屬現量之直接知覺。所以意識概括現實人生的一切心理作用,而且支配了整個人生的行爲和意志,因爲其中包括有現量,比量,與非量的意境。所以人世間一切是非的分析,善惡美醜的觀感,人我自他的糾纏,社會團體的紛擾,無一不是這個精神界的傑作,它可以使人成爲功首,亦可使人成爲罪魁。然當意識發生現行時,必須以末那識爲所依據,同時更要具足根緣、境緣、作意緣,根本依,和種子依等條件,始能發生其功能。

  叁第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譯名意。爲第六意識所依根,雖有影響人的行爲作用,但並非一切心理勢力之基礎。一切心理勢力之基礎,是此識所依據的第八阿賴耶識。依唯識學家的意見,認爲此識含有“恒審思量”和“依止”兩種意思。因爲人的八個識心中,前五識既不審亦不恒,只能照了現實境界而已;第六意識雖然對外界有著敏銳的審察力,甚而因分別而産…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