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等名著。于是唯识哲学,便宣告建立,成为一系统的独立宗派。

  世亲没后二百年,他那精深而广大的唯识哲理,竟弘布全印度,风靡一时,而成为印度佛教界的主流,与龙树的中观哲学相对并立。当时唯识哲学学者辈出,有所谓唯识十大论师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与清辨同时。其中大成无著、世亲的唯识哲学最有力的,是护法论师。护法是六世纪前半叶诞生于南印度达毗荼国建志城的伟大学者,起先修内外教学,后奉承世亲学派,为名震中外古今的那烂陀佛教大学的学匠。他的代表著作为有《成唯识论》,《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缘论释》等。

  综上可知,印度唯识哲学的建立,共有怀孕、胚胎、出生、长成四个时期。怀孕时期为佛与弟子住世时的根本佛教哲理,根本佛教虽没有确立唯识学之体系,但已含有唯识思想的成份。后来经过无著把这些思想演绎出来,使其变为渐具肢体的胎儿。再经世亲的承继,把它构成一个整个的体系,而确立唯识哲学之系统,使那具肢体的胎儿宣告诞生。最后又得十大论师等特别是护法论师的抚养提携,唯识哲学便由呀呀待哺的孩提而长大成人,跃登当时佛学界权威的宝座。总之,唯识哲学思想,是出自释迦、弥勒启导于前,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绍述于后而建立的。

  二、中国唯识宗的传弘

  中国唯识哲学思想之出现,在唐玄奘以前,虽已见之于陈真谛译的《摄大乘论》、《转识论》、《显识论》、《决定藏论》、《大乘起信论》,以及菩提流支等译的《华严十地论》,但中国唯识学之别竖旗帜,独成一宗,则始于唐玄奘留学印度归国后。玄奘留学印度先后十七年,其中得益最多的,是在那烂陀大学,从戒贤教授学习那一段时间。戒贤是护法的弟子,精通瑜伽法相,玄奘得其亲授归国后,便译《瑜伽》,《唯识》等论,倡导唯识哲学,独立一宗。因此,唐代唯识学风,盛极一时,几驾其他宗派之上。玄奘的弟子颇多,其中最有成就者,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四人,被称为玄奘门下四哲。

  当奘译《唯识三十颂释》时,昉等四人本共检文纂义。后玄奘应窥基之请,遣余三人,独与基共译《护法释》,合揉安慧,德慧等九家之说,错综群言,楷定真谬,以为一本,结果成一巨著名《成唯识论》。后再综合十家之说,口授窥基,基依之作《述记》六十卷,广阐唯识奥义,嘉惠士林,对唯识哲学贡献甚大。

  当时与窥基同时研究唯识学,而可与之竞美千古者,则为西明寺之圆测、普光、慧观、立范、义寂等五人,合窥基共为唐代六家,此六家各有研究著述,玆列于后:

  六家中最受人欢迎而流行最广的,为慈恩、西明二系。西明系是圆测法师之说,有胜庄、道证、太贤等人传承。慈恩系则为窥基法师一派,其传承者有弟子慧沼、义忠及沼之弟子智周等。慧沼曾写《唯识了义灯》,智周造《唯识演秘》,其他弟子中亦有研究注释《摄论》、《因明》、《瑜伽》、《佛地》、《杂集》、《显扬》、《辨中边》、《成唯识》等者,但传记事迹等俱失载。

  唯识哲学起源于印度,亦成长于印度,唯独发扬光大于中国;唐代唯识宗之成立,该是唯识宗全盛的时代。自唐以后,虽因武宗之摧折,文疏散失,几为绝学;但宋朝有永明延寿禅师作《宗镜录》,广明唯识教理,明朝有蕴益大师作《唯识心要》,阐扬唯识哲学,虽注释多失,绝学难兴,亦为唯识学寿命之延继者。及民国初年,自杨文会仁山居士于日本,取回唐人注疏,翻印流通,于是唯识学又渐抬头。直至民国十年,佛教革新领袖太虚大师,与欧阳竟无、韩清净等又大开讲筵,恢宏绝学,唯识学因是踏上复兴之途,成为今日佛学界趋崇之学术。

  由上可知,唯识哲学在中国之弘传有三个时期,初传是北魏宣武帝正创年间之菩提流支,其次是陈代之真谛法师,最后则为唐朝的玄奘。三传中能发扬光大唯识哲学而使其独成宗派,最有功勋的,要算是玄奘法师了。

  第二节:唯识与唯识教育哲学的定义

  一、唯识的意义

  唯识一词,始见于佛经,梵文matrata译名唯,vijnana译为识,合称之为唯识(vijnana-matravada)。唯是唯独,仅有的意思,同时含有不离、简持等义。《义林章》卷一中说:“梵云摩恒刺多,此翻为唯。唯有三义,一简持义,二决定义,三显胜义。”窥基大师撰的唯识述记卷一中亦说:“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识心外物;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为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

  识是心识或识性,心理学说是意识,含有知、情、意三方面的作用。但此中言识,是心的别名,不过就其能分别了知的作用立名故曰识。唯识家认为此唯识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亦是宇宙万有之本源,其本质(体)是单纯的,经常不变而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其活动(用)却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且施于几类不同的对象。因此,就其作用之方式与取境之不同,而用不同的名称分之为八识。此八种识心,归纳之可分为三大类,在唯识学上又名三能变识。即是阿赖耶识,末那识,和前六识。兹为易于叙述起见,将其分为四类:

  一前五识: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此五识是人体上眼等器官,受外界的刺激所引起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感觉。物体对于光反射出一定的波长的光波,这便是我们视觉中的颜色。颜色分有彩色与非彩色两种,彩色就是红黄蓝绿等,非彩色就是黑白和灰。彩色和非彩色之间的区别,是以明度来分别的。但彩色的特征又有三种区别,那就是明度,色调与饱和。我们所谓红黄蓝等那是指色调,饱和是指一种颜色色调表现的程度,例如:鲜红、翠绿、深篮等都是饱和的颜色;淡红、淡绿,都是不饱和的颜色。正常的视觉,在适合之光度下,可以分辨出一百五十个色调的变化,大约二百个由白到黑的明度变化,否则,便是色盲。但这只是普通心理学家的说法。

  佛经说色有显色、形色、表色、无表色等。显色是指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色等;形色是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等色;表色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等有所表示的动静状态;此外,还有一种潜隐不现没有表示的无表色。除无表色外,其他显色、形色、表色等,都是眼根所缘的境象,由眼根缘于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产生视觉眼识,所以眼识的引生,必有其所缘境的。其他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亦然,玆列表以明之:

  二第六意识:这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亦是人类在生活行动上种种活动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中的许多过程如知觉、成见、猜想、想像、思想、情绪、感情、意志等心理作用,都是建立在这意识上面,心理学称之为知觉或观察力。知觉是建筑在感觉之上的,同时,知觉又包括着很多感觉,例如:当我们看见天空白色的东西时,我们的视觉所感到的只是那白色的一片片的浮动着的东西,一刹那间,我们就知道那是云,或者那是一团叫做云的水蒸气,这便是我们的知觉了!这知觉在唯识学上名为“五俱意识”,或名“同时意识”。因为这五俱意识,恒与前五识同时发生作用的,除非前五识不与外界接触,否则,当前五识受到外界的刺激发生感觉时,此识便马上帮前五识的忙。比如我们的眼睛刚与外色接触,被外色刺激而起反应时,此识立刻帮助眼识分别这是黄色、白色、好色、不好色;当我们耳才闻声时,此识亦敏捷地协助耳识分别这是男声、女声、动物声、植物声、可意声、不可意声;乃至身识觉触时,此识亦同样地热心帮助身识作种种分别计度,故又名为同时意识。

  此外还有一种名“独行意识”。独行意识,是在离开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感觉而单独构成的,类似心理学所谓想像。因为此独行意识在离开前五识的作用时,仍然可以自行起分别,推理,想像等作用,如追忆过去,想像未来等。但此独行意识的工作相当复杂,范围也相当广泛,在唯识学上,据此而分为三种,又名三位意识,即是梦位、散位、定位。梦位意识,是当人休息时或在梦境中,前五识已经不起作用,但我们的第六识仍然在活动中,甚而凭着它的幻想,构造种种不同的梦。散位意识,是人在清醒时,心理散乱而非集中统一的作用,例如:我们眼等五识都停止了工作,但内心仍然情绪纷纷,思潮起伏,这种现象,固然是属于散位意识的境界,而科学家的分析,哲学家的推理,文学家的思考,艺术家的想像,革命家的计划,宗教家的意志等,都属于散位意识所摄。定位意识,是一种精神平静而和谐的心境,并非一般人所常有的经验,必须要有相当的修养工夫,或如法修行的人,始有这种的安宁表现。

  梦位意识是颠倒错误的,表面上似真,事实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实非理,唯识家名之为非量识。散位意识中,固然有贯通前所经验成为推理不误的比量知识,而亦有错误的非量知识,其中尤以后者居多。定位意识则很少起主观作用,只是一种明朗的意境,多属现量之直接知觉。所以意识概括现实人生的一切心理作用,而且支配了整个人生的行为和意志,因为其中包括有现量,比量,与非量的意境。所以人世间一切是非的分析,善恶美丑的观感,人我自他的纠缠,社会团体的纷扰,无一不是这个精神界的杰作,它可以使人成为功首,亦可使人成为罪魁。然当意识发生现行时,必须以末那识为所依据,同时更要具足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和种子依等条件,始能发生其功能。

  三第七末那识:梵语末那,译名意。为第六意识所依根,虽有影响人的行为作用,但并非一切心理势力之基础。一切心理势力之基础,是此识所依据的第八阿赖耶识。依唯识学家的意见,认为此识含有“恒审思量”和“依止”两种意思。因为人的八个识心中,前五识既不审亦不恒,只能照了现实境界而已;第六意识虽然对外界有着敏锐的审察力,甚而因分别而产…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