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的教育哲学
文珠法师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唯识哲学的大意
第一节:唯识哲学的历史观
一、印度唯识哲学的成立
二、中国唯识宗的传弘
第二节:唯识与唯识教育哲学的定义
一、 唯识的意义
二、 唯识教育哲学的含义
第三节:唯识教育的范围
第四节:唯识教育哲学的研究法
第三章:唯识宗的教育本质论
第一节:种子的定义
第二节:种子的类别
第三节:种子的产生
第四节:种子的熏习
第四章:唯识宗的教育可能论
第一节:性的定义
第二节:唯识的三性说
第三节:无记性的教育可能论
第五章:唯识宗的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教育是否应有目的
第二节:一般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唯识宗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唯识宗的教育方法与教材
第一节:唯识教育的教材
第二节:唯识教育的方法
第七章:结论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
第一章:导言
印度是一个学术思想极端发达的文明古国,在释迦牟尼佛未诞生以前,已拥有各宗各派的宗教哲学了。例如:四吠陀教的赞诵、明论哲学,净行书派的祭坛哲学,奥义书派的自我哲学,以及婆罗门教系统下的数论、瑜伽、胜论、正理、弥曼差、吠檀多等六派哲学思想,都是释迦降生前的宗教哲学。
及释迦降生后,与其同时的又有摩诃婆罗多的叙事诗,顺世、耆那,和六师外道等不同的哲学。但这些宗教哲学中,除了顺世派倾向于唯物主义外,大都习熏于神权的崇拜,而忽视人性的尊严。特别是三千年前的印度社会组织,由于职业的分化和种族尊卑的观念,产生了四种不平等的阶级制度;而其中被视为特殊阶级的婆罗门,又是那么专横霸道,不仅运用神的权威来压倒刹帝利的尊严,以掌握政治的大权,还利用祭礼、梵咒等迷信仪式,去封锁人民的思想,操纵整个学术界的自由,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与势力。当时社会的不协调,人民的不自由,几达顶点,有知之士,无不渴望各民族、各阶级平等待遇,平等化益的宗教家出现,以弥补社会组织的缺憾,和解救人民的痛苦。应这种要求而诞生,替印度宗教哲学写下新的一页的圣哲,就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公元前第六世纪中叶,诞生于印度释迦族中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宫,名悉达多太子。王宫的环境与享受,当然是异常的优美与迷人,但悉达多太子,并不沉醉于王宫物质的享受,反而常常在笙歌鼓乐中,沉思冥想关于人生的问题。他无法了解政治上,为甚么要产生不平等的阶级制度?人与人之间,为甚么不能互爱互助?更无法了解人生为甚么会有生老病死等不幸的苦恼?宇宙为甚么老是那么神秘与虚玄?加以目睹那广大民众在不自由不平等的压迫中,所发出凄惨而哀怨的呻吟,于是激发太子革命的雄心,和解救世人的悲愿,他要改良印度社会的组织,要革新没有真理的神权宗教,要抢救被压迫、被虐待的全印度人民;更要克服生死循环不已的自私小我,以寻求常住真实的大我。所以决定舍弃娇妻、珍宝,与王位的继承权,去寻求真正的哲理。
自从悉达多太子,划破现实的迷网,证悟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成为宇宙的大觉圣者--佛陀后,便一本救世的悲愿,到处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平等而普遍的传播于社会每一角落,无论阶级的高卑,无论出身的贵贱,或环境的富裕与恶劣,上至国王长者,下至猎户农夫,甚至贩夫走卒,都获得他一视同仁的平等教化。使当时阶级的不平,种族的歧视,以及宗教界派别的纠纷,都在他慈悲博爱、自由平等的感化下打成一片。佛教,就是在佛陀数十年如一日的悠悠岁月中,平等教化而建立的。
不过,佛陀自从觉悟后,直到涅槃的一代时教中,所宣说的真谛--根本佛教的哲理,不外是阐明迷悟两种因果的原则,和说明外界一切现象之虚幻,而显示众生本具理性之真实。使众生在真理的启示下,冲破愚痴困惑的迷网,从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实践中,揭开物质的黑幕,粉碎私我的枷锁,以摆脱人世间的忧悲苦恼,跃登清净快乐的涅槃圣城。其三无漏学的教诫,令人知行并重,虽然含有教育的意义,和哲学的依据,但其最后之目的,无非叫人出离生老病死的苦海,导向常住安乐毕竟无生的涅槃彼岸。这与本文无直接关系,姑置之勿论。
佛涅乐一百年间,一向和谐共处、教海一味的僧团中,竟因佛陀的再传弟子见解互异,而产生部派佛教的哲学。但这纯粹是小乘佛教之争,亦与本文无关。及佛涅槃七八百年后(西元第三世纪末叶)印度大乘佛教突起,最初有龙树的中观哲学;接着一百年后(西元第四世纪末至第五世纪初)又有无著,世亲的唯识哲学,前者名空宗,后者名有宗,本文所研究的是有宗而非空宗。因为龙树的中观哲学之特色,虽旨在破小乘而建立大乘的特殊,但却偏于空的哲理,所谓宇宙万有,当体即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无我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烦恼空,菩提亦空;有空,无亦空。总之,迷悟染净一切诸法都是空的,不但诸法空,空亦复空。像《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种空的哲理,是立脚在般若智上面,用般若的智慧来扫荡一切法执,照彻一切法当体即空。虽有其湛深理由和崇高的价值存在,但对教育理论之实施,则贡献甚微。因为教育理论是入世的,面对现实而谋求改善现实的;而中观的哲学目的,却是独显其出世的第一义理。
唯识哲学则不然,它不但理论上有莫大的价值,同时对于教育理论亦有很大辅导。可以说:唯识哲学是含有健美的教育哲学,它不仅具有启示人理智思想的功能,又可以作为普通教育哲学良好的依据。教育学者果能运用唯识哲学作为教育哲学上的指导原理,则不但对于教育目的与价值问题,获得圆满的解答;还可以据此原理进而改善教育之实施,以完成教育的任务与使命。
可惜数千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唯识学上的教育哲学问题,亦未见有人提出讨论,此何止是教育界之损失,亦是佛教界的憾事。笔者有鉴于此,因而不揣愚昧,仅就一己所知,在唯识学中取其与教育学有关者,分为教育本质,教育可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各方面研究。然后站在客观的立场来批评其价值所在,使唯识哲学上原有之教育思想,得以明朗化,以供一般教育实际工作人员,或研究教育哲学者,作原理上之参考。另一方面藉以刺激起佛教人士对教育哲学研究之兴趣,进而展开佛教教育事业,俾佛教哲学见益于实际,不徒有理论上的讨论,是为笔者写本文的宗趣与冀望!
至于本文的取材,自当以唯识宗所依据的经论为资料。惟佛教起源于印度,唯识宗之鼻祖,亦是印度学者,故唯识宗的始祖,无著世亲等所著作的经论,俱属梵文,但笔者既不娴于梵文,且一时亦无法找到梵本,因此,只以中国唯识宗始祖玄奘法师所译的《成唯识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解深密经》,以及窥基大师所著述的《唯识述记》,作为原始材料,而副材料则取自佛教先进的注释。但这里必须声明的是以上所采取的原料或副料,仅可作为唯识哲学上的资料,关于唯识宗的教育哲学问题,不但佛教经论缺乏此种材料的给与,而亦未曾发现先圣有关此类之著述。所以本文凡是讨论及唯识哲学之于教育问题,俱系笔者根据佛教的意旨,和唯识学的原理推论出来的管见,错谬或不当之处,是所难免,恳望佛教先进大德,给予指正。
第二章: 唯识哲学的大意
第一节:唯识哲学的历史观
一切佛学思想都导源于释迦牟尼佛所证的真理。虽然佛的哲学思想,有着吠陀和其他各派宗教哲学的思想为背景,但当佛觉悟宇宙人生真谛时,对于宇宙人生的问题,则有其特殊的见解和独创的哲理,这些哲理中,早已含有唯识思想的成份。例如:《华严经》的“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解深密经》的“诸识所缘,唯识所现”等经文,都是说明宇宙万有一切现象界,俱属吾人心识所含藏之功能变现出来的,故识是宇宙的本质,亦是人生的本体。还有其他《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等,都曾论及“诸法唯心,万法唯识”的哲理,所以笔者认为佛在世说法时,早已构成“唯识”的明切观念了。
一、印度唯识哲学的成立
直至西元第四世纪后半叶,北印度犍陀罗国首府,布路沙城(当娄沙富罗城)的婆罗门种姓中,诞生一位大思想家--无著大师。他最初是信仰婆罗门教的,后来皈依佛教,依化地部出家,修学小乘。后因偶读大乘经典,大有所悟,复得弥勒降临中印度阿逾陀国的佛学讲堂,为他演说《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等五部大论,便以阿逾陀国做他弘法的中心,专门弘扬大乘佛教。以识缘识现为本位,从心意识三方面推论,统一诸法不离于识的范围,而把外界一切现象无论是主观的,或是客观的,俱归纳于“唯识”,因是奠下唯识哲学的基础。
无著的著作很多,其中《显扬圣教论》,是述《瑜伽师地论》的纲要,说明瑜伽唯识的哲理。《摄大乘论》,是说明阿赖耶识缘起的理论,《集论》也是根据唯识哲学论述蕴处界等法的,后来这些巨著,都成为建立大乘法相唯识学的基本典籍。
无著的胞弟世亲(后无著二十年诞生),也是印度当时一位佛学权威者,本从小乘出家,研究部派佛教哲理的有部学说,想取舍有部的教理,而匿名到有部的渊薮湿弥罗国,精研有部。四年后回到布路沙城,著作《阿毗达磨俱舍论》,用经部教义和自己的见解来批判有部,同时极力弘扬小乘而排斥大乘;后因无著的启示,遂舍小向大,一反昔日的作风,积极赞扬大乘,并以“唯识”为专题,写下第一部不朽之作《唯识二十颂》,接着又写了《唯识三十颂》,《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佛性论》,《十地经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释》…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