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的教育哲學
文珠法師
第一章:導言
第二章:唯識哲學的大意
第一節:唯識哲學的曆史觀
一、印度唯識哲學的成立
二、中國唯識宗的傳弘
第二節:唯識與唯識教育哲學的定義
一、 唯識的意義
二、 唯識教育哲學的含義
第叁節:唯識教育的範圍
第四節:唯識教育哲學的研究法
第叁章:唯識宗的教育本質論
第一節:種子的定義
第二節:種子的類別
第叁節:種子的産生
第四節:種子的熏習
第四章:唯識宗的教育可能論
第一節:性的定義
第二節:唯識的叁性說
第叁節:無記性的教育可能論
第五章:唯識宗的教育目的論
第一節:教育是否應有目的
第二節:一般的教育目的
第叁節:唯識宗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唯識宗的教育方法與教材
第一節:唯識教育的教材
第二節:唯識教育的方法
第七章:結論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
第一章:導言
印度是一個學術思想極端發達的文明古國,在釋迦牟尼佛未誕生以前,已擁有各宗各派的宗教哲學了。例如:四吠陀教的贊誦、明論哲學,淨行書派的祭壇哲學,奧義書派的自我哲學,以及婆羅門教系統下的數論、瑜伽、勝論、正理、彌曼差、吠檀多等六派哲學思想,都是釋迦降生前的宗教哲學。
及釋迦降生後,與其同時的又有摩诃婆羅多的敘事詩,順世、耆那,和六師外道等不同的哲學。但這些宗教哲學中,除了順世派傾向于唯物主義外,大都習熏于神權的崇拜,而忽視人性的尊嚴。特別是叁千年前的印度社會組織,由于職業的分化和種族尊卑的觀念,産生了四種不平等的階級製度;而其中被視爲特殊階級的婆羅門,又是那麼專橫霸道,不僅運用神的權威來壓倒刹帝利的尊嚴,以掌握政治的大權,還利用祭禮、梵咒等迷信儀式,去封鎖人民的思想,操縱整個學術界的自由,以鞏固自己的地位與勢力。當時社會的不協調,人民的不自由,幾達頂點,有知之士,無不渴望各民族、各階級平等待遇,平等化益的宗教家出現,以彌補社會組織的缺憾,和解救人民的痛苦。應這種要求而誕生,替印度宗教哲學寫下新的一頁的聖哲,就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是公元前第六世紀中葉,誕生于印度釋迦族中的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宮,名悉達多太子。王宮的環境與享受,當然是異常的優美與迷人,但悉達多太子,並不沈醉于王宮物質的享受,反而常常在笙歌鼓樂中,沈思冥想關于人生的問題。他無法了解政治上,爲甚麼要産生不平等的階級製度?人與人之間,爲甚麼不能互愛互助?更無法了解人生爲甚麼會有生老病死等不幸的苦惱?宇宙爲甚麼老是那麼神秘與虛玄?加以目睹那廣大民衆在不自由不平等的壓迫中,所發出淒慘而哀怨的呻吟,于是激發太子革命的雄心,和解救世人的悲願,他要改良印度社會的組織,要革新沒有真理的神權宗教,要搶救被壓迫、被虐待的全印度人民;更要克服生死循環不已的自私小我,以尋求常住真實的大我。所以決定舍棄嬌妻、珍寶,與王位的繼承權,去尋求真正的哲理。
自從悉達多太子,劃破現實的迷網,證悟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成爲宇宙的大覺聖者--佛陀後,便一本救世的悲願,到處把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平等而普遍的傳播于社會每一角落,無論階級的高卑,無論出身的貴賤,或環境的富裕與惡劣,上至國王長者,下至獵戶農夫,甚至販夫走卒,都獲得他一視同仁的平等教化。使當時階級的不平,種族的歧視,以及宗教界派別的糾紛,都在他慈悲博愛、自由平等的感化下打成一片。佛教,就是在佛陀數十年如一日的悠悠歲月中,平等教化而建立的。
不過,佛陀自從覺悟後,直到涅槃的一代時教中,所宣說的真谛--根本佛教的哲理,不外是闡明迷悟兩種因果的原則,和說明外界一切現象之虛幻,而顯示衆生本具理性之真實。使衆生在真理的啓示下,沖破愚癡困惑的迷網,從戒定慧叁無漏學的實踐中,揭開物質的黑幕,粉碎私我的枷鎖,以擺脫人世間的憂悲苦惱,躍登清淨快樂的涅槃聖城。其叁無漏學的教誡,令人知行並重,雖然含有教育的意義,和哲學的依據,但其最後之目的,無非叫人出離生老病死的苦海,導向常住安樂畢竟無生的涅槃彼岸。這與本文無直接關系,姑置之勿論。
佛涅樂一百年間,一向和諧共處、教海一味的僧團中,竟因佛陀的再傳弟子見解互異,而産生部派佛教的哲學。但這純粹是小乘佛教之爭,亦與本文無關。及佛涅槃七八百年後(西元第叁世紀末葉)印度大乘佛教突起,最初有龍樹的中觀哲學;接著一百年後(西元第四世紀末至第五世紀初)又有無著,世親的唯識哲學,前者名空宗,後者名有宗,本文所研究的是有宗而非空宗。因爲龍樹的中觀哲學之特色,雖旨在破小乘而建立大乘的特殊,但卻偏于空的哲理,所謂宇宙萬有,當體即空,有爲法空,無爲法亦空:我空,無我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煩惱空,菩提亦空;有空,無亦空。總之,迷悟染淨一切諸法都是空的,不但諸法空,空亦複空。像《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這種空的哲理,是立腳在般若智上面,用般若的智慧來掃蕩一切法執,照徹一切法當體即空。雖有其湛深理由和崇高的價值存在,但對教育理論之實施,則貢獻甚微。因爲教育理論是入世的,面對現實而謀求改善現實的;而中觀的哲學目的,卻是獨顯其出世的第一義理。
唯識哲學則不然,它不但理論上有莫大的價值,同時對于教育理論亦有很大輔導。可以說:唯識哲學是含有健美的教育哲學,它不僅具有啓示人理智思想的功能,又可以作爲普通教育哲學良好的依據。教育學者果能運用唯識哲學作爲教育哲學上的指導原理,則不但對于教育目的與價值問題,獲得圓滿的解答;還可以據此原理進而改善教育之實施,以完成教育的任務與使命。
可惜數千年來,很少有人注意到唯識學上的教育哲學問題,亦未見有人提出討論,此何止是教育界之損失,亦是佛教界的憾事。筆者有鑒于此,因而不揣愚昧,僅就一己所知,在唯識學中取其與教育學有關者,分爲教育本質,教育可能,教育目的,與教育方法各方面研究。然後站在客觀的立場來批評其價值所在,使唯識哲學上原有之教育思想,得以明朗化,以供一般教育實際工作人員,或研究教育哲學者,作原理上之參考。另一方面藉以刺激起佛教人士對教育哲學研究之興趣,進而展開佛教教育事業,俾佛教哲學見益于實際,不徒有理論上的討論,是爲筆者寫本文的宗趣與冀望!
至于本文的取材,自當以唯識宗所依據的經論爲資料。惟佛教起源于印度,唯識宗之鼻祖,亦是印度學者,故唯識宗的始祖,無著世親等所著作的經論,俱屬梵文,但筆者既不娴于梵文,且一時亦無法找到梵本,因此,只以中國唯識宗始祖玄奘法師所譯的《成唯識論》,《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頌》,《解深密經》,以及窺基大師所著述的《唯識述記》,作爲原始材料,而副材料則取自佛教先進的注釋。但這裏必須聲明的是以上所采取的原料或副料,僅可作爲唯識哲學上的資料,關于唯識宗的教育哲學問題,不但佛教經論缺乏此種材料的給與,而亦未曾發現先聖有關此類之著述。所以本文凡是討論及唯識哲學之于教育問題,俱系筆者根據佛教的意旨,和唯識學的原理推論出來的管見,錯謬或不當之處,是所難免,懇望佛教先進大德,給予指正。
第二章: 唯識哲學的大意
第一節:唯識哲學的曆史觀
一切佛學思想都導源于釋迦牟尼佛所證的真理。雖然佛的哲學思想,有著吠陀和其他各派宗教哲學的思想爲背景,但當佛覺悟宇宙人生真谛時,對于宇宙人生的問題,則有其特殊的見解和獨創的哲理,這些哲理中,早已含有唯識思想的成份。例如:《華嚴經》的“叁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解深密經》的“諸識所緣,唯識所現”等經文,都是說明宇宙萬有一切現象界,俱屬吾人心識所含藏之功能變現出來的,故識是宇宙的本質,亦是人生的本體。還有其他《密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等,都曾論及“諸法唯心,萬法唯識”的哲理,所以筆者認爲佛在世說法時,早已構成“唯識”的明切觀念了。
一、印度唯識哲學的成立
直至西元第四世紀後半葉,北印度犍陀羅國首府,布路沙城(當婁沙富羅城)的婆羅門種姓中,誕生一位大思想家--無著大師。他最初是信仰婆羅門教的,後來皈依佛教,依化地部出家,修學小乘。後因偶讀大乘經典,大有所悟,複得彌勒降臨中印度阿逾陀國的佛學講堂,爲他演說《瑜伽師地論》,《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等五部大論,便以阿逾陀國做他弘法的中心,專門弘揚大乘佛教。以識緣識現爲本位,從心意識叁方面推論,統一諸法不離于識的範圍,而把外界一切現象無論是主觀的,或是客觀的,俱歸納于“唯識”,因是奠下唯識哲學的基礎。
無著的著作很多,其中《顯揚聖教論》,是述《瑜伽師地論》的綱要,說明瑜伽唯識的哲理。《攝大乘論》,是說明阿賴耶識緣起的理論,《集論》也是根據唯識哲學論述蘊處界等法的,後來這些巨著,都成爲建立大乘法相唯識學的基本典籍。
無著的胞弟世親(後無著二十年誕生),也是印度當時一位佛學權威者,本從小乘出家,研究部派佛教哲理的有部學說,想取舍有部的教理,而匿名到有部的淵薮濕彌羅國,精研有部。四年後回到布路沙城,著作《阿毗達磨俱舍論》,用經部教義和自己的見解來批判有部,同時極力弘揚小乘而排斥大乘;後因無著的啓示,遂舍小向大,一反昔日的作風,積極贊揚大乘,並以“唯識”爲專題,寫下第一部不朽之作《唯識二十頌》,接著又寫了《唯識叁十頌》,《大乘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佛性論》,《十地經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釋》…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