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超越現實之識心,一方面去評論教育目的、方法,與價值,另一方面本其唯識哲學之理想,藉以陶冶受教者之品格,以求其實現;然後從實現的結果,來判明唯識哲學理想的價值,這就是唯識教育哲學的內容。此內容雖有著重內心之嫌,但其既有一個可望而又可即的崇高理想,又有一套指示一種切實可行之製度組織,具體的把個人在知情意方面淨化而趨于真善美之模型。既不像玄學那麼虛無缥缈,更不像實驗主義者之忽視先天理性,故與理想主義和實驗主義比較起來,尤勝一籌。
第叁節:唯識教育的範圍
唯識哲學的範圍與普通哲學一樣,追求宇宙人生之原理,和人類知識的起源。內容包括以下叁大部:
因爲第八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本源,所以無論宇宙論、人生論,或知識論,都不能超越阿賴耶識之範圍。可以說:由于阿賴耶識爲最初的根本依,始有宇宙人生及知識等一切現象誕生,所以它成爲宇宙人生最根本之原素。而第七末那識既非宇宙之本體,亦非外界之事物現象,只爲主觀的我執,及爲前六識心理活動的幕後主動力。所以在哲學上僅屬倫理學和心理學的範圍。至于知識論以及理則學,那就是屬于前六識心理活動的範圍了。唯識哲學僅以八個識心而概括宇宙萬有而無遺,故唯識哲學的範圍,不外乎八個識心。但本文所研究的,僅是唯識哲學中,與教育學有關的哲理,故本文範圍,只取唯識哲學上的種子說、叁性說,與轉識成智說,以討論教育之本質,之可能,之目的,之教材和方法而已。此外,則非本文所論。
第四節:唯識教育哲學的研究法
唯識教育哲學,既成爲一種專門學問,則必有結構之方式及其研究之方法。然則吾人應采用何種方法來研究呢?筆者認爲唯識教育哲學,是一門不離現實而超乎現實的學問,既不宜采取思辨法專依概念作用而考察事物之根本;亦不宜用直覺法,單憑心靈的直覺,以求神秘之經驗;更不宜用懷疑法,只徒對宇宙萬法采取徹底懷疑的態度;同時更不適用批判的或曆史與比較的方法。因爲關于某一命題或有關價值之批判,往往全憑批判者根據的理想標准,而這理想標准,又只憑批判者主觀的好惡而定,這樣,所批評之結果勢難一致的。而唯識哲學雖有數千年的曆史,以及唐代六家,近代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識論等互異,但唯識之教育哲學問題,除了外國佛學家是否曾研究過不得而知外,直到現在爲止,筆者尚未發現有關于唯識教育哲學各種不同之說,是以用不著曆史的,或比較的研究法。所以筆者認爲唯識教育哲學的研究法,應有以下的程序:
一、以唯識哲學裏與教育有密切關系的各個主要問題,如識心,種子、熏習等問題爲綱,以唯識家對此等問題之主要解答爲目,然後說明其在教育上所發生的影向。
二、以教育本身的根本問題,如教育本質論、可能論、目的論,和方法論等爲綱要,再以和此等根本問題相關涉的唯識理論爲目,以期闡明其對教育本身何種問題的主張。
叁、就唯識哲學對于教育之關系,影向,和主張而考證于事實,以求事實的結果,加以批評。
第一種研究程序,略偏于唯識哲學問題的討論,其研究的結果,近于“唯識哲學之教育”。第二種研究程序,則偏于唯識教育根本原理的評述,其研究結果,近于“唯識教育之哲學”。第叁種研究卻著重于實際應用,其研究結果,將爲“唯識哲學之教育應用”。
唯識教育哲學研究的程序,大致不外如此,其研究程序雖有叁種不同,但其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即是在闡明唯識哲學與教育之關系而加以批判。我們這樣研究唯識教育哲學的方法,可名爲理智的審察和客觀的批判方法。
第叁章:唯識宗的教育本質論
教育之本質究竟是甚麼呢?關于此問題的解釋,往往因各個時代的哲學思潮和各人的觀點不同而解答互異。例如:盧騷認爲教育的本質,是由內而外的“發展說”;塗爾幹認爲教育,是一種外爍的作用,故其本質就是個人的社會化;斯賓塞認爲教育的本質,是生活的准備;杜威說:教育即是生長,其本質就是經驗繼續不斷的重新組織的生長曆程;黑格爾說:教育的本質,就是理性的表現;納托斷說:教育的本質是陶冶;而唯識哲學上的教育本質論,就是種子的熏習。因爲唯識哲學認爲整個宇宙變化的曆程,和全部社會曆史之演進,都是繼續的,這個繼續的曆程,完全是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種子,有秩序,有條理,有規律,有機性的活動。由于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關系,而開發整個宇宙人生之現象。教育就是淨化吾人阿賴耶識中一部份汙染的惡種子,使我們內在不良的潛勢力不能擡頭;同時,一方面啓發助長先天的良善種子,一方面熏發增長內在的善勢力。所以,教育的本質,就是種子的熏習。但甚麼是種子?其性質和作用如何?
第一節:種子的定義
種子是指阿賴耶識中潛伏著的一種直接爲因,而能引生自類果體的潛勢力。這種潛勢力是吾人精神界一切本能的原始本能。其本身既含有特殊的保守性,複具有生長之功能,比如一粒谷種子,含有萌芽的力量和生長的本能,我們心識中的種子亦然。《大日經疏》第十七卷:“佛兩足尊說:阿字爲種子,種子能生多果,一一複生百千萬數及至展轉無量不可說也。”《唯識論》第二卷亦說:“何法名爲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所以,種子是指吾人心識中,由于過去生活種種行爲所留于心靈的內在之累積習氣,而凝成一種能引生未來自果,而又能使自果獲得暫時留存的潛伏原始本能。至于種子之定義,在《攝大乘論》和《唯識論》都說種子具有六義:
一、刹那滅義:刹那,是時間最短促的分位,刹那滅是顯示種子時刻無間地生滅變異的無常性。因爲種子必具刹那生滅的條件,才有取果與果的功能,而成爲生因的種子。
二、果俱有義:種子必具的第二個條件,就是與他本身所生起的現行果法同時並存,例如:眼識是依眼根而生起的,但眼識是不能離開眼根而獨立,而眼根亦不因生起眼識而歸于幻滅,必須與眼識同時俱有的。
叁、恒隨轉義:這是說明種子隨現行法的時間性,即是說:前七識轉起時,種子亦隨之而轉變。《唯識論》說:“要長時一類相繼至究竟位,方成種子。”即是說:種子隨現行法轉變,與現行法一類相續,沒有間斷,從無始時來,直到轉依時,對治道生起爲止,這能生性是恒隨現行諸法而轉的。
四、性決定義:這是說明種子的性質與類別。種子本身雖是無記性,但能熏種子的現行因有善、惡,或無記的不同。能熏的現行因是善的,所熏成的種子功能引生的現行果,亦必然是善的;能熏的現行因是惡的,則所熏成的種子功能引生的現行果,亦決定是惡的;無記亦然,絕對不會善的功能引生惡的現行,或惡的現行熏成善的功能。
五、待衆緣義:此說明一切種子不頓生現行的理由。阿賴耶識中,雖含藏著善惡等複雜的種子,但仍需要有許多條件來幫助它,始能發生它的作用。如缺乏衆因緣條件之和合,勢難引生自果的。
六、引自果義:前性決定義,是在善惡方面說,現引自果義,是約色心二法言。即是心法的種子,只能引生心法的現行,色法的種子,亦只能引生現行的色法。色法的種子,既不會引生心法;心法的種子,亦絕不會引生色法。
綜上,我們知道,種子是一種既能引生現行,又與現行同時存在;既是刹那生滅,而又能恒時一類相續;既有生長之本能,又須配合現實的條件;而且是因與果,善與惡,精神與物質的種類,非常清楚的原始本能。
第二節:種子的類別
種子的分類,若在生起方面說:有本有的種子,亦有新熏的種子。依有漏無漏說:則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之分。依叁性說:有善種子,惡種子,及無記種子之別。若依色心和變現方面,則又有內種子,外種子,共相種子,不共相種子等異殊。
現依有漏現行法方面,則有名言種子和業種子兩種。名言種子,是指阿賴耶識中能生起現象與實體,物質與精神,存在與變遷,善美與惡劣等一切諸法的各自親生因的種子。宇宙萬有一切諸法,無不是從此類種子親自引生的,故此類種子就是生起宇宙萬有的原料。業種子,是指第六意識相應思心所造之善業或惡業所熏成的善惡種子,可以說:是一種善的或惡的潛勢力。這種潛勢力,能引生未來一切良與不良的後果,所以業種子就是生起宇宙萬有底原動力。前一類種子的産生,是由前七識在日常分別過去現在未來內外一切諸法,生起感覺、照了、思慮、分別、愛注執著的作用時,把這些內外一切法的印象,印烙在八識心田中,成爲一種潛勢力,作爲未來變現宇宙萬法的原料。後一類種子的生起,是由第六意識相應思心,所依身口意而作善的,或惡的事情時,把善或惡的習氣,熏附于第八識中,便成爲未來變現宇宙萬有的原動力。所以名言種子是通于八識的,而業種子只限于第六意識;同時名言種子只限于無記性,而業種子則有善惡性。因爲名言種子的性質,是非常羸劣,必須借助業種子的力量,才能變現宇宙萬有諸法;而業種子不獨具有引生自類思心所之功能,且能幫助名言種子産生現行果法,所以不通于無記性。換言之:名言種子必須憑借業種子的力量來推動,始能變現宇宙萬法;宇宙萬有諸法,就是從業種子的原動力,推動名言種子的資料而開展出來的。
第叁節:種子的産生
宇宙間所有精神與物質各種現象,都是從包藏在阿賴耶識當中的種子之功能開發生起的,我們已經知道了。但這些種子是怎樣産生的呢?這在唯識學者中有說是本有的,有說是新起的,也有說是一方面本有,一方面又是新起的。
本有說,是指我們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一切有漏無漏善惡種子,是先天所固有,非因能熏法的熏習,然後始有種子的産生,熏習只令本有之種子增長成熟而已。新熏說,是指第八識中所藏之種子,非爲本來所固有,而是後來互相熏習而産生的,唯能熏法及所熏識是無始有的,所以從無始…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