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超越现实之识心,一方面去评论教育目的、方法,与价值,另一方面本其唯识哲学之理想,藉以陶冶受教者之品格,以求其实现;然后从实现的结果,来判明唯识哲学理想的价值,这就是唯识教育哲学的内容。此内容虽有着重内心之嫌,但其既有一个可望而又可即的崇高理想,又有一套指示一种切实可行之制度组织,具体的把个人在知情意方面净化而趋于真善美之模型。既不像玄学那么虚无缥缈,更不像实验主义者之忽视先天理性,故与理想主义和实验主义比较起来,尤胜一筹。
第三节:唯识教育的范围
唯识哲学的范围与普通哲学一样,追求宇宙人生之原理,和人类知识的起源。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
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本源,所以无论宇宙论、人生论,或知识论,都不能超越阿赖耶识之范围。可以说:由于阿赖耶识为最初的根本依,始有宇宙人生及知识等一切现象诞生,所以它成为宇宙人生最根本之原素。而第七末那识既非宇宙之本体,亦非外界之事物现象,只为主观的我执,及为前六识心理活动的幕后主动力。所以在哲学上仅属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范围。至于知识论以及理则学,那就是属于前六识心理活动的范围了。唯识哲学仅以八个识心而概括宇宙万有而无遗,故唯识哲学的范围,不外乎八个识心。但本文所研究的,仅是唯识哲学中,与教育学有关的哲理,故本文范围,只取唯识哲学上的种子说、三性说,与转识成智说,以讨论教育之本质,之可能,之目的,之教材和方法而已。此外,则非本文所论。
第四节:唯识教育哲学的研究法
唯识教育哲学,既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则必有结构之方式及其研究之方法。然则吾人应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呢?笔者认为唯识教育哲学,是一门不离现实而超乎现实的学问,既不宜采取思辨法专依概念作用而考察事物之根本;亦不宜用直觉法,单凭心灵的直觉,以求神秘之经验;更不宜用怀疑法,只徒对宇宙万法采取彻底怀疑的态度;同时更不适用批判的或历史与比较的方法。因为关于某一命题或有关价值之批判,往往全凭批判者根据的理想标准,而这理想标准,又只凭批判者主观的好恶而定,这样,所批评之结果势难一致的。而唯识哲学虽有数千年的历史,以及唐代六家,近代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等互异,但唯识之教育哲学问题,除了外国佛学家是否曾研究过不得而知外,直到现在为止,笔者尚未发现有关于唯识教育哲学各种不同之说,是以用不着历史的,或比较的研究法。所以笔者认为唯识教育哲学的研究法,应有以下的程序:
一、以唯识哲学里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各个主要问题,如识心,种子、熏习等问题为纲,以唯识家对此等问题之主要解答为目,然后说明其在教育上所发生的影向。
二、以教育本身的根本问题,如教育本质论、可能论、目的论,和方法论等为纲要,再以和此等根本问题相关涉的唯识理论为目,以期阐明其对教育本身何种问题的主张。
三、就唯识哲学对于教育之关系,影向,和主张而考证于事实,以求事实的结果,加以批评。
第一种研究程序,略偏于唯识哲学问题的讨论,其研究的结果,近于“唯识哲学之教育”。第二种研究程序,则偏于唯识教育根本原理的评述,其研究结果,近于“唯识教育之哲学”。第三种研究却着重于实际应用,其研究结果,将为“唯识哲学之教育应用”。
唯识教育哲学研究的程序,大致不外如此,其研究程序虽有三种不同,但其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即是在阐明唯识哲学与教育之关系而加以批判。我们这样研究唯识教育哲学的方法,可名为理智的审察和客观的批判方法。
第三章:唯识宗的教育本质论
教育之本质究竟是甚么呢?关于此问题的解释,往往因各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和各人的观点不同而解答互异。例如:卢骚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由内而外的“发展说”;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一种外烁的作用,故其本质就是个人的社会化;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的准备;杜威说:教育即是生长,其本质就是经验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的生长历程;黑格尔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理性的表现;纳托断说:教育的本质是陶冶;而唯识哲学上的教育本质论,就是种子的熏习。因为唯识哲学认为整个宇宙变化的历程,和全部社会历史之演进,都是继续的,这个继续的历程,完全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种子,有秩序,有条理,有规律,有机性的活动。由于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关系,而开发整个宇宙人生之现象。教育就是净化吾人阿赖耶识中一部份污染的恶种子,使我们内在不良的潜势力不能抬头;同时,一方面启发助长先天的良善种子,一方面熏发增长内在的善势力。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种子的熏习。但甚么是种子?其性质和作用如何?
第一节:种子的定义
种子是指阿赖耶识中潜伏着的一种直接为因,而能引生自类果体的潜势力。这种潜势力是吾人精神界一切本能的原始本能。其本身既含有特殊的保守性,复具有生长之功能,比如一粒谷种子,含有萌芽的力量和生长的本能,我们心识中的种子亦然。《大日经疏》第十七卷:“佛两足尊说:阿字为种子,种子能生多果,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及至展转无量不可说也。”《唯识论》第二卷亦说:“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所以,种子是指吾人心识中,由于过去生活种种行为所留于心灵的内在之累积习气,而凝成一种能引生未来自果,而又能使自果获得暂时留存的潜伏原始本能。至于种子之定义,在《摄大乘论》和《唯识论》都说种子具有六义:
一、刹那灭义:刹那,是时间最短促的分位,刹那灭是显示种子时刻无间地生灭变异的无常性。因为种子必具刹那生灭的条件,才有取果与果的功能,而成为生因的种子。
二、果俱有义:种子必具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与他本身所生起的现行果法同时并存,例如:眼识是依眼根而生起的,但眼识是不能离开眼根而独立,而眼根亦不因生起眼识而归于幻灭,必须与眼识同时俱有的。
三、恒随转义:这是说明种子随现行法的时间性,即是说:前七识转起时,种子亦随之而转变。《唯识论》说:“要长时一类相继至究竟位,方成种子。”即是说:种子随现行法转变,与现行法一类相续,没有间断,从无始时来,直到转依时,对治道生起为止,这能生性是恒随现行诸法而转的。
四、性决定义:这是说明种子的性质与类别。种子本身虽是无记性,但能熏种子的现行因有善、恶,或无记的不同。能熏的现行因是善的,所熏成的种子功能引生的现行果,亦必然是善的;能熏的现行因是恶的,则所熏成的种子功能引生的现行果,亦决定是恶的;无记亦然,绝对不会善的功能引生恶的现行,或恶的现行熏成善的功能。
五、待众缘义:此说明一切种子不顿生现行的理由。阿赖耶识中,虽含藏着善恶等复杂的种子,但仍需要有许多条件来帮助它,始能发生它的作用。如缺乏众因缘条件之和合,势难引生自果的。
六、引自果义:前性决定义,是在善恶方面说,现引自果义,是约色心二法言。即是心法的种子,只能引生心法的现行,色法的种子,亦只能引生现行的色法。色法的种子,既不会引生心法;心法的种子,亦绝不会引生色法。
综上,我们知道,种子是一种既能引生现行,又与现行同时存在;既是刹那生灭,而又能恒时一类相续;既有生长之本能,又须配合现实的条件;而且是因与果,善与恶,精神与物质的种类,非常清楚的原始本能。
第二节:种子的类别
种子的分类,若在生起方面说:有本有的种子,亦有新熏的种子。依有漏无漏说:则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之分。依三性说:有善种子,恶种子,及无记种子之别。若依色心和变现方面,则又有内种子,外种子,共相种子,不共相种子等异殊。
现依有漏现行法方面,则有名言种子和业种子两种。名言种子,是指阿赖耶识中能生起现象与实体,物质与精神,存在与变迁,善美与恶劣等一切诸法的各自亲生因的种子。宇宙万有一切诸法,无不是从此类种子亲自引生的,故此类种子就是生起宇宙万有的原料。业种子,是指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造之善业或恶业所熏成的善恶种子,可以说:是一种善的或恶的潜势力。这种潜势力,能引生未来一切良与不良的后果,所以业种子就是生起宇宙万有底原动力。前一类种子的产生,是由前七识在日常分别过去现在未来内外一切诸法,生起感觉、照了、思虑、分别、爱注执着的作用时,把这些内外一切法的印象,印烙在八识心田中,成为一种潜势力,作为未来变现宇宙万法的原料。后一类种子的生起,是由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依身口意而作善的,或恶的事情时,把善或恶的习气,熏附于第八识中,便成为未来变现宇宙万有的原动力。所以名言种子是通于八识的,而业种子只限于第六意识;同时名言种子只限于无记性,而业种子则有善恶性。因为名言种子的性质,是非常羸劣,必须借助业种子的力量,才能变现宇宙万有诸法;而业种子不独具有引生自类思心所之功能,且能帮助名言种子产生现行果法,所以不通于无记性。换言之:名言种子必须凭借业种子的力量来推动,始能变现宇宙万法;宇宙万有诸法,就是从业种子的原动力,推动名言种子的资料而开展出来的。
第三节:种子的产生
宇宙间所有精神与物质各种现象,都是从包藏在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之功能开发生起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但这些种子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在唯识学者中有说是本有的,有说是新起的,也有说是一方面本有,一方面又是新起的。
本有说,是指我们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一切有漏无漏善恶种子,是先天所固有,非因能熏法的熏习,然后始有种子的产生,熏习只令本有之种子增长成熟而已。新熏说,是指第八识中所藏之种子,非为本来所固有,而是后来互相熏习而产生的,唯能熏法及所熏识是无始有的,所以从无始…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