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心理學(唐仲容)▪P4

  ..續本文上一頁,甚或刀杖相加,不顧一切,唯以痛擊爲快,是爲“惱”。見人能耐優越,或富財物,非我可比,或于榮利,恐人占奪,便生妒嫉,而進行排斥和打擊,是爲“嫉”。或遇仇怨而思報複,或謀財色,而傷人性命,殘忍無情,手段惡劣,是爲“害”。于己過錯罪行,恐人發覺,而覆蓋隱蔽,不讓人知,是爲“覆”。詐術行騙,謊言欺人,以圖不義,是爲“诳”。心不正直,于諸榮利,巧取曲營,阿谀卑鄙,是爲“谄”。對己財物,吝啬不舍,于己學術技藝,保守不傳,是爲“悭”。于己如意事,陶醉其中,傲然自得,以爲美莫我若,是爲“憍”。此中由忿至憍,前五皆依瞋起,害也兼依一分貪起。後五皆依貪癡起,憍也兼依一分慢生。此是煩惱各別生起,所生範圍狹小,故名小隨煩惱。無自尊心,不重視人格,而不恥爲不善,是爲“無慚”。不懼法律,不顧輿論,而不恥爲不善,是爲“無愧”。無慚、無愧二煩惱生起的範圍既不狹小,也不寬泛,故名中隨煩惱。沒有正確信仰,心常穢濁,善法無依,是爲“不信”。飛揚浮動,心不寂靜,能障行舍,是爲“掉舉”。心力分散煩亂,不能集中,能障輕安,是爲“散亂”。心境昏暗沈重,無力分析思維,是爲“昏沈”。心不勇健,不能振作奮發,是爲“懈怠”。心不收攝,縱恣流蕩,是爲“放逸”。于所修善法,所行正道,一過辄忘,不能明記,是爲“失念”。不明正理,沒有正見,其所知偏僻狹隘,是爲“不正如”。如是不信等八種煩惱,依六根本煩惱起,與十一善法心所相反,而其生起範圍極爲廣泛,是爲大隨煩惱。如是叁種隨煩惱及六根本煩惱,是人心理的毒素,對人格的健全和人類素質的提高,是極大的障礙,可以說它是惡性心理。

  不定心所有“悔、眠、尋、伺”四種。對不當作而已作,或當作而未作的事,産生後悔,惡其所作不當,是爲“悔”。心理進入高度抑製狀態,而又非疾病引起暫時感覺停頓,是爲“眠”。依名想概念,于諸事理,總略觀察,是爲“尋”。依名想概念,于諸事理,精細觀察,是爲“伺”。如是悔等四種心所,或善不善,無有定性;或起或不起,無有定時,故名不定心所。即依此義,亦可說爲不定心理。

  (叁)心色同源,因果相續 佛學把一般所說的物質稱爲色,心色同緣就是說心物同源,而有心物一體的意義。佛教的心理學,在理論上始終把心理現象與物質現象緊密結合,進而把生命和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的緊密關系加以揭示,便認爲物質現象和生命生理現象統統都是心理現象。這種現象小而一念前後,大而從生至死、人之一生的長階段,都是前一過程的結束,同時就是後一過程的開始,這種前後階段彼此過程的銜接形式,展轉往複,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叁際,而永無終極,由斯形成波浪滾滾,此起彼伏,前奔後逐,永無終極的心理長河。即佛教所說的“賴耶緣起”。

  《八識規矩頌》對賴耶緣起作了簡明生動的描寫說:“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賴耶識對種子具能藏所藏和第七識執藏叁義而得名,前已言之。正由于它含藏心心所色及諸業種子,如海容水,故有“藏識海”之稱;其所藏諸法種子刹那生滅動蕩,如汪洋無際的海水;海風吹拂,頓時海水騰波起浪,藏識一遇現境風力的激動,諸轉識浪騰躍而起,地水火風等色功能,亦隨之而起用現行。這就是賴耶緣起的大體內容。在此緣起的具體內容上,表現出賴耶有四方面的作用:(1)受熏,由于賴耶性是無覆無記,又常堅住,故能受前七轉識善惡無記法的熏習和前六識所造諸業的熏習。(2)持種,既能受熏,其所熏習的習氣便著于賴耶識體之上,而與賴耶不即不離,故得爲賴耶之所執持。(3)變現根身器界,賴耶中有內外四大的色功能,及色種子,得緣起用,即能內變根身,爲七轉識及彼心所依住出入的處所,也是心識感受境界和用以作事造業的工具;外變爲根身所依的器界,即客觀物質世界。(4)在人死此生彼、生命的前後銜接的過程上“去後來先作主公”,也就是人死時賴耶最後離身,生時賴耶首先入胎,憑藉現緣,及心色功能相互融合而陶鑄出新的生命體。由于賴耶識有此四種的殊勝作用,所以能使心物同源,物質現象與生命生理現象同爲心理現象之所統攝。

  爲什麼阿賴耶識及其所生所變諸法能相續無間、永不斷滅呢?這是因爲阿賴耶識及其所生所變諸法,始終遵循必然的因果規律,而自形成無間相續之所致。《叁十唯識頌》對此以高度概括、極爲簡要的“恒轉如瀑流”一頌語說明之。《成唯識論》釋此頌雲:“阿賴耶識爲斷爲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爲轉識熏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此中頌與論文均謂阿賴耶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不停,滅即引後,生即酬前,滅即非常,生即非斷,生滅同時,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又滅即推陳,生即出新,生滅相續即不斷新陳代謝,這是此中最基本的因果規律,阿賴耶識就始終遵循這一基本規律,而不斷生滅相續、新陳代謝地向前推進,無有窮極。至于賴耶識與其所生諸法、所變諸境,也是本著種現熏生的因果規律轉動的。種子有“刹那滅”、“果俱有”的特點,由種生現是種子爲因而現爲果;由現熏種是現爲因而種爲果。種現熏生,如炷生焰,焰生焦炷,叁法輾轉,因果同時。阿賴耶識所生諸法所變諸境,就是遵循著這一因果規律而往複無端的。

  阿賴耶識遵循刹那生滅、不斷不常的因果規律,而永遠以新鮮的姿態表現著、存在著。但是賴耶緣起的具體內容,在因果方面還不止此。因爲賴耶緣起,主要是“因緣緣起”和“增上緣緣起”的高度結合。因緣緣起表現爲等流因果;增上緣緣起表現爲異熟因果;此二因果又是交織在一起不可強分的。等流習氣,是因緣緣起的因,它是由轉識心心所及色法所熏習而成的種子;由此種子複能生起轉識心心所及色法的現行爲果。因果性等,相似相續,故名等流因果。可是單純的等流習氣不能直接生起心心所色等的現行果法,它必須借業習氣的協助,由業力促使它向現行方面轉化,才能成就其果。業習氣是異熟因,它是由前六識所造善惡諸業及其眷屬熏習而成,它促使等流果的圓成,從具體等流果上業感的一分意義上說,就是異熟果。此果與因,其性有異,並且要通過一定時間才能變異成熟,故名異熟果。此二因果,雖交織在一起,而等流因果是受業力的支配,爲異熟因果所統攝。由異熟習氣中引業的力量招感總報,使第八識及其所變的根身器界,帶有明顯的界趣性;由異熟習氣中滿業的力量招感別報,使七轉識及彼心所之所感受帶有界趣性所決定的種種差別相。等流異熟在果上的交織無形中把生命現象與心理現象、物質現象凝聚在一起,而成爲種種形式的生命體(根身正報)及種種形式的依住和生活的環境(器界依報)。由于業習氣需長時熏習積累,才能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無形中就使得所感的異熟果有其以分段生死爲內容的階段性,由于業因的不斷造作、不斷消受而表現爲階段性的推陳出新,便會使以分段生死爲內容的生命體和生活環境,有著不斷由此一階段過渡到下一階段的生命之流的無限長河,當然就會使與生命體交織在一起的心理現象,也帶著以分段生死爲內容的階段形式的不斷推演成爲心理活動之流的無限長河。這些生命現象與心理現象交織在一起的階段性的推移,佛教稱之爲生死流轉,也主要是異熟因果的相續成流。《唯識叁十頌》雲:“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正是此義。

  八識心王的境、量、受和性等的種種表現與六位心所的種種行相是心理現象的差別相,以心色同源、因果相續爲內容的賴耶緣起,是心理現象的總體相。把這兩種現象結合起來而加以系統的闡述,就是佛教心理學內容上最根本最中心的一環。

  附:佛學與一般心理學所涉及的幾個重要範疇

  (一)感情與理性 情與性是心理現象最基本的兩大類別。情是感于事物,與境相接,最初引起的一種心理反應,如喜、怒、哀、樂、恐、驚等,是帶有沖動性的反應,因感而起,故名感情。性是繼情而起的心理反應,是用概念對道理進行分析思維和推斷,以智爲性,故名理性,異名理智。對事物進行分析推斷之後,自會生起一種要求,對事物進行一定的處理,以達其要求,所以又進一步有著理想。大的理想需要較長時間,努力追求;對通常事境也會有一般的理想,帶有造作性的追求,因而理性活動不僅表現于理智的分析和推斷,同時也會聯系到行。佛學對于心理活動上的情和性沒有直接依名顯義,但卻用遍行心所加以全面而系統的顯示。遍行心所的“受”,佛法列“苦、樂、憂、喜、舍”五種,認爲感受境物的刺激便有苦、樂、舍等等諸受。遇苦受自會有悲、哀、憂、恐等情緒;遇樂受自會有喜、樂等情緒;遇不苦不樂的舍受便覺與己無多關系,而引起淡漠的表情。遍行心所中的“想”與“思”就是理性的具體表現,在有著苦樂等的感受之後,自會進一步産生理智的分析和推斷,這就是佛法所謂于境取相爲性的“想”。通過一定推理的想自會進而考慮對境物的處理,這就是遍行心所的“思”。最初進行周密的考慮,然後作出決定的措施,這就是“審決二思”。決定措施之後,自會起“動身思”和“發語思”而達到帶有理智的行動。佛學從遍行心所的受和想、思來說明心理活動的情與性,不僅說明了情與性的具體內容,而且也說明了兩者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顯示所謂心性是具體的現實的東西,不是抽象的形而上…

《佛教的心理學(唐仲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