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P3

  ..續本文上一頁法的第二步驟,藏密稱其爲“脫噶”功法。“脫噶”是指任運,屬于修光之法門,是一種修持的方法。在觀“脫噶”之光時,要有“徹卻”禅定的基礎,才能在定中看到宇宙空間各種不同的明點。修此功法時,站、坐均可,坐可循上述金剛座、獅子座、象座、仙人座。時間不限,有太陽時可面對太陽光方向,與太陽錯開60度角(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不能直視太陽,以免傷害眼睛。按規定這樣要實練叁年,每天兩次,隨功力加深可延長每天觀日的時間。

   簡而言之,“脫噶”功法以觀明點爲主,脫噶即明點,所以又稱觀脫噶。此法又分叁步進行,修第一步有成就後,再修下一步,逐步修完,並取得成效。

   第一步:先觀微明點、上下移動明點和小明點,以後觀大明點、不動明點。所觀明點還有大明點套小明點,其閃光似纓咯,有的還猶如寶石項鏈。最後可觀出空中有由五彩虹組成的光環,光環之中大放光明。間有纓珞、項鏈圍繞,形成一幅曼陀羅,此即宇宙能量輻射場。

   第二步:陰天觀明點。具體方法如同第一步。

   第叁步:或觀燭光、燈光下的明點,或在黑夜觀宇宙明點,或在月夜觀月亮旁的明點。在黑暗中觀明點,可看到猶如“江夏水燈明”似的美景。

   修煉本法時仍要加強定力,須有瓶氣配合運氣觀光。如此法修煉成就後可洞察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

   “明點”有固定不動的,有大圓圈內有小圓圈的,有形狀如車輪的,有形狀如項鏈的,也有上下左右移動的。行走著的用點如鳥在空中翺翔。最初看時很微小,捉摸不定,待定功漸深時則明點漸漸放大,其中有的明點如彩虹,顔色排列順序有一定格式。明點的中間有一個明點,以白色居多,紅、黃、藍色較少,而以綠色的最少。明點的亮度一般如電燈的光亮,有的則是去光燦爛。以現代科學的研究工具叁棱鏡觀宇宙間的光色河印證觀明點的科學性、真實性。說明“明點”並非一種憑空幻想,而是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的真實存在的物質。

   宏觀宇宙有明點存在,謂之爲外明點;然而微觀人體這個小宇宙也有明點存在,謂之爲內明點。這在修煉大圓滿功法的徹卻和脫噶時,會有很深的感受。如果方法運用得當,隨功力日益加深,內“明點”會沖出人體與宇宙外“明點”相接。

   讓宇宙“明點”隨意念進入自身,或讓自身“明點”進入宇宙。這就是藏密氣功的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少前人和現代藏密上師,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並出現了很多奇觀。怎樣才能使內外“明點”相接呢?人體中位于脈中的主明點,就是人體生命信息的控製球。人通過體內這一控製機構,可以向宇宙發射能量,也可以從宇宙場中吸收能量。這就是所謂內外“明點”的相接。換句話說,修煉大圓滿功法能控製人體內“明點”同宇宙外“明點”交換和充實能量,由此而在體內産生光電、光熱效應,特別是産生生理、生化效應。而這種大自然的“能源”,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它對地球上的人類都是“一視同仁”的。要想使自身具備這種內外“明點”接火的條件,就要好好修煉前人爲後人留下的瑰寶——藏密大圓滿功法(注:參見《藏密氣功》)。

  

   4、如何修煉蓮花生大師本尊法

  

   甯瑪派認爲,蓮花生大師是大圓滿功法的始祖;以蓮花生大師爲本尊的修持,會産生大威德,因爲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他顯現了金剛身、金剛性。所以,甯瑪派信徒在修煉大圓滿功法時,一般都會選擇蓮花生大師爲自己的本尊神。下面就如何修持蓮花生大師本尊法作一介紹。

   根據《藏密修法精粹》(注:邱陵編著,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1版)和《藏密氣功》等書記載,修持蓮花生大師本尊法時,首先念誦蓮花生大師咒語:唵阿吽班雜爾格日爾班麻斯地吽,唵班麻班雜吽!

   同時結蓮花生大師金剛印:雙手先交叉相背,二小指相勾,豎立二食指斜指向空,二大拇指各壓二中指、無名指成圈,置胸際。

   這樣念誦蓮花生大師咒語多遍後,開始觀想自己頂上有藏文“唵”字發白光,喉間有藏文“阿”字發紅光,心際有藏文“吽”字發藍光,叁光射向空際,召請蓮花生大師在其眷屬諸佛菩薩圍繞中如雨下降。

   然後觀想蓮花生大師戴寶冠,身呈粉紅色,右手持杵,左腕挾著叁叉杖,跏趺坐于蓮花月輪上,安住在對面空中,其左手又托著天靈蓋(人頭骨碗),裏面盛滿甘露水。觀想甘露水化爲白光,成一弧形,照誰修持者。這甘露水將修持者的一切罪業、痛苦、障礙都統統消除掉,獲得大自在。

   再觀想蓮花生大師縮小如一粒米珠的光點,從修持者自己頂門,顧中脈而達到心中,安坐在修持者心中的蓮花之上。

   再觀想蓮花生大師身體漸漸變大,大到和自己的身體一般,如此密密合合,無二無別,使自己變身爲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就是修持者自己。

   之後,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

   唵阿吽班雜爾格日爾班麻斯地吽。

   念誦心咒的次數,隨自己時間而定,但不得少于一百零八次或遍,越多越好。

   入定,端身正坐,攝念澄心,不起一絲妄念,什麼也不想,一切皆空,也就是說自己清淨的心性,與法界(宇宙本體)的光明互相融入或合一,自己的心性和蓮花生大師的心性相等。這就是蓮花生大師的叁摩地,也就是蓮花生大師本尊法的全過程。

  

   二、噶舉派及其“大手印”法

  

   A、噶舉派簡說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是佛語,“舉”字則意爲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爲教授傳承。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學習,而這些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正如“傳教以師徒相承,口語傳授,耳聽心會,注重密法,不重經典。” (注:《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40頁,丁漢儒等著,民族出版社1991年2月版)。這些都成爲該宗派何以命名爲“噶舉派”的因素或由來。另外,由于噶舉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條紋,後人學者又俗稱“白教”,但這一稱呼不十分妥切。在《土觀宗派源流》中指出:晚近主巴(不丹)的一些書中寫“白傳”的,這是因爲僅考慮到瑪爾巴、米拉日巴、林熱巴等噶舉派高僧曾穿著白衣的緣故。實際它的名字應當是普遍流傳的“語傳”二字較爲合理。因爲此派是以領受語旨教授而傳承的教派。再說,藏語“噶舉”一詞也是教授傳承的意思,而且,它還蘊涵著繼承師長傳給的重要教授之深層意義。

   噶舉派形成于藏傳佛教“後弘期”內,約當公元十一世紀後半葉,它是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最龐雜的一種宗派。噶舉派盡管派系龐雜、繁多,但其所宣揚的教義、教規大體上一致,沒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爲它們均屬于瑪爾巴和米拉日巴的傳承,以龍樹的“中觀論”爲基礎而創立的獨特的“大手印”法作爲該派的主要貢獻或特色。歸納起來噶舉派有兩大系統:一是瑪爾巴傳來的,叫作達布噶舉;二是瓊波傳來的,稱爲香巴噶舉。後來香巴噶舉衰微了,而達布噶舉又分成爲四大支八小支。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香巴噶舉,該支派的創始人是瓊波南覺,他從小學習梵文和密法,據說曾七次赴印度求法,後來在噶當派高僧朗日唐巴前出家受比丘戒。朗日唐巴生于公元1054年,1123年逝世。由此可知,瓊波南覺也是十二世紀初左右的人物。

   瓊波南覺剛開始在彭域建立一座寺廟,之後,又在後藏香(今南木林縣境內)這個地方建香寺,香巴噶舉由此得名。後來瓊波南覺的弟子中又建立了兩座寺院,即桑定寺和嘉寺。桑定寺位于今浪卡子縣境內的羊卓雍湖畔,主持該寺的是西藏唯一的著名女活佛——多吉帕姆,其轉世迄今仍未中斷。

   十五世紀出現的以建築鐵索橋而聞名國內外的唐東傑布(1385—1464年),也是香巴噶舉的一位高僧。唐東傑布以演唱藏戲作爲募捐的重要手段,相傳在西藏共建造了一百多座鐵索橋。因此,受到藏族人民的無比敬仰,許多寺院供有唐東傑布的塑像和唐卡。據說宗喀巴及其門徒克主傑也曾向香巴噶舉僧人學習教法。說明香巴噶舉曾在藏傳佛教史上發揮過作用。然而,香巴噶舉後來在藏族地區逐漸地銷聲匿迹了。

   噶舉派的創始人是瑪爾巴,原名叫卻吉洛哲(1012—1097年),出身于山南地區,小時候在卓彌前學習梵文,曾叁次赴印度,四次去尼泊爾,廣拜印、尼高僧求法。從印度的那若巴、彌勒巴等處學得“喜金剛”“集密”“大手印”等密法。因此,瑪爾巴成爲當時的密宗大師,他更是“大手印”法在西藏的開創者和傳播者。當時在瑪爾巴周圍聚集著大批門徒,其中最著名者有所謂的“四柱”,即四大弟子:俄敦•曲古多傑、措敦旺內、麥敦村布和米拉日巴。瑪爾巴給前叁大弟子傳授了“集密”“勝樂”“喜金剛”“四座”“大幻”等續部教典;瑪爾巴則給掌上明珠米拉日巴傳授了實踐法(修行)的教授,又由米拉日巴傳于達波拉結,最後形成達波噶舉,此深足以代表噶舉派。

   米拉日巴(1040—1123年)是噶舉派的第二祖師,出生于西藏後藏貢唐地方,幼年喪父,小時候受盡人間苦難,青年時代遵循母親旨意,學習苯波教咒語,幹出“咒殺怨家多人”之事件,後又深加仟侮,改信佛教。至叁十八歲親近瑪爾巴大師,經過六年苦行,獲得師父全部密法。之後,米拉日巴惜別瑪爾巴大師回到故裏,焚葬母親的屍骨,遂棄世入山靜修,先在貢唐古絨山頂隱迹九年,後往崗底斯雪山一年,在此期間還與苯波教法師鬥法,並取得勝利。後來他一直在遊化深山大澤,爲宏揚噶舉派教法作出了特殊貢獻,成爲藏傳佛教史上的著名…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